王希娟
音樂欣賞要培養學生了解音樂語言,領會樂曲內容,體會樂曲感情。通過音樂欣賞幫助學生擴大音樂視野,發展學生對音樂的愛好和興趣;使學生知道一些音樂懂得如何聽音樂、理解音樂,掌握有關音樂的一般知識,音樂家的生平、演出及創作道路。
音樂教學欣賞音樂理解音樂一、音樂欣賞教材和安排
1.聲樂曲。小學低年級主要欣賞獨唱、齊唱歌曲,中、高年級可增加輪唱、合唱歌曲等。低、中、高年級,除欣賞歌曲,還可欣賞民歌。但選材要照顧到學生的理解力、接受力,以及是否有教育意義。如選本省本地區民歌,學生欣賞更為親切。通過欣賞音樂,使學生對聲樂演唱形式、民歌特點、戲曲音樂的風格、歌劇的知識等有簡單的了解。
2.器樂曲。器樂曲包括民樂獨奏、齊奏、合奏曲(如條件許可,可選比較易懂的西洋器樂曲目)。器樂曲,應以標題性曲目占主要內容,從低年級起即可聽舞蹈音樂(即民間的各民族的舞曲)。通過欣賞,使學生對器樂的演奏形式有初步的了解。
3.介紹音樂家的知識。介紹音樂家的知識,主要是介紹聶耳、冼星海及其他我國著名音樂家的知識。西歐的著名音樂家,亦可適當地介紹。學生應該逐年聽一些音樂家的作品。低年級學生應了解一些聶耳,冼星海童年生活和學習情況;中、高年級學生可了解他們的創作道路和對新音樂的貢獻。對五四以來的我國音樂家、作曲家、歌唱家、演奏家的事跡也可適當地作些介紹。
二、音樂欣賞教學
欣賞音樂和領會音樂的過程,是使學生自覺感受音樂和培養對音樂的感情過程,也是培養學生的音樂想象力和判斷力的過程。為此,必須啟發他們會分析樂曲,具體而言是:①弄清楚樂曲的內容、情結和性質;②樂曲的內容、情緒和性質是以什么方式表現的;③了解樂曲的結構和特點什么。要求學生根據這三點分析樂曲,使他們聽樂曲和觀察音樂的能力得到發展,并使他們逐漸能辨別不同性質的樂曲,以及如何運用不同的表現手段,等等。學生聽一次樂曲時,不一定能完整地感受音樂,但通過分析和復聽,就能幫助學生更鮮明地感受音樂。欣賞樂曲是師生雙邊活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應注意如下問題:教師是學生與樂曲的介紹人。聽樂曲之前,教師要加以說明,使學生作好思想準備,以渴求的心情去領受樂曲。說明必須簡明扼要,只要使學生發生興趣,集中注意力就行了。聽演奏標題器樂曲時,教師只告訴學生曲名,就可使學生注意力集中,想象力活躍,而不解釋樂曲意義。音樂欣賞后,教師主持討論時,要啟發學生談出聽音樂后的感想,誘導學生從教師的指引方向去分析樂曲。分析時教師可重唱或重奏曲子的個別部分。這時富有感情的表演對保持學生對樂曲的熱情是很重要的。如教師表演有困難,可用唱機放出該曲的片段。
1.在低年級討論樂曲的性質時,教師可提出三個看法,讓學生選擇一個最適當的答案。如果學生選擇是正確的,教師要指出為什么正確;如果學生選擇是錯誤的,教師除指出錯誤的理由外,自己還要描述出音樂的性質。
2.分析樂曲的內容時,比較與對照的方法很有價值。這方法能幫助學生聽到與意識到他們難以用詞句表達的東西,能很快理解到相同性質的樂曲,相同點是什么;不同性質的樂曲不同點是什么。
3.教師要盡力使樂曲分析帶有感情色彩,不能只羅列各種表現手段;要把這些手段與樂曲的內容聯系起來研究。因為樂曲內容的本身是具有感情色彩的。
4.教師所敘述的表現手段應適合學生的理解力。
5.分析樂曲敘述新現象,一定要與舊知識結合起來。分析中不僅指出個別現象手段,也要指出幾項手段的結合。例如,愉快的舞曲,不僅速度稍快,聲音也較響亮;揺籃曲速度緩慢,同時聲音也較柔和安祥。
6.在欣賞教學進行到一段時間以后,可幫助學生指出一些規律性的樂曲。例如,走遠了,用聲音漸弱表示;走近了,用聲音逐漸加強表示;在英勇有精神的樂曲中,附點節奏具有很大表現作用,等等。
三、欣賞交響曲
1.了解作品的歷史背景。只有弄清作品的歷史背景才能在欣賞中展開想象的翅膀,準確了解作曲家的創作意圖與作品內容。只有清楚了解作品的歷史背景,才能對作曲家創作動機、意圖,作曲家對現實的感情、態度以及對時代精神、社會風貌才有一個較全面的了解。
2.如果多熟悉一些作曲家的生平事跡,風格特點,當你聽到一首交響樂時,大致就能判斷出樂曲出自哪位作曲家的手筆。因此,了解作曲家的生平事跡,對深入理解作品,識別風格流派,提高鑒賞水平,都有極密切的關系。
3.要了解作品的中心思想。文學的表現手段是語言,音樂的表現手段則是音響。欣賞交響樂除應具備以上的知識,對交響樂的簡單結構、曲式方法亦應知道。至于如何去評價一部交響樂作品,是個比較復雜的問題,因為涉及到一部作品的思想深度、創作技巧、形象塑造、意境刻畫以及旋律、和聲復調、色彩等多方面的問題。
4.欣賞交響樂應注意先是多聽,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欣賞音樂也是一樣的,許多交響樂通過描繪現實的世界來表達作者的感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