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恒姣
在語文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善于引入生活化內容,使語文教學返璞歸真。作業作為語文教學生活化的重要載體,也需要實現生活化。作業生活化,其實也就是在語文作業環節教給學生如何學習語文,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實現授人以漁。
小學語文教學語文作業生活化眾所周知,語文源于生活,同時又反作用于生活。現階段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相距甚遠,學生無法從中探究到生活內容,但是教材是教師、學生開展教學的依據,針對這一情況,我們可以從生活教學的載體——作業出發,實現作業生活化,讓學生在作業中感受到生活氣息,在生活中學會語文。作業生活化就是要改變傳統單一的以識記、做題為主的作業形式,引入具有探究性與發現性的作業形式,改變傳統的個體獨立做作業的形式,引入具有合作探究性質的作業形式,在合作中完成具有生活化的作業。
一、主題研究型作業
主題研究型作業就是通過對學生的觀察、分析,根據學生的學情,從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和直接經驗出發,將與學生生活經驗有關的內容或者極具實踐性的問題作為作業主題,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經過親自調查、研究和動手操作來完成任務。教師在布置任務的時候還需要將生活元素引入其中,使任務帶有生活性。主題研究型作業主要是為了能夠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來培養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和語文應用能力,并激發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興趣。我有時會根據天氣變化引導學生進行作業。比如,今天下午下暴雨,我會抓住這一機會,組織學生在課堂上寫一篇《暴雨來了》的作文,讓學生將自己對暴雨的觀察、暴雨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影響寫下來。然后,根據學生的作文情況,我會設計這樣一個作業—你有興趣調查一下暴雨是如何形成的嗎?暴雨來臨的時候我們需要采取哪些應對措施……根據你的研究,請寫一則應對暴雨的公益廣告。在這一作業中,學生可以觀察生活中的暴雨,并以此為素材進行作文,然后充分調動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來進行有關暴雨的調查,在調查中感受到暴雨的危害,以此樹立起安全意識,這樣安全意識就帶著濃濃的語文味走進了學生的生命中。
二、手繪創意型作業
繪畫是孩子的天性,涂鴉是孩子創造的源泉,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愛玩、愛畫是他們的天性。而且,現在流行的秘密花園涂鴉圖本給學生們帶來了無限的想象力。根據這一情況,在組織小學語文教學的時候,我們可以將生活內容作為涂鴉繪本的主要內容,這一繪本主要是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繪制的,這樣的繪本,才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具有圖像性、藝術性和想象性的生活繪本,有效地實現了語文學科與美術的結合,學生在進行繪本創作的時候,可以將自己的所見、所想、所思與已掌握的語文知識運用美術表現出來,培養小學生熱愛生活的態度。比如,我在布置寒假作業的時候,會在基本的語文書面作業的基礎上讓學生用筆將自己每天做的事情或者每一奇遇畫下來,并在旁邊注上旁白。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詩情畫意在學生的繪本中緩緩流淌。
三、主題活動型作業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將基礎知識傳授作為教學的重點,學生只需要識記語文知識即可,這些知識對于學生來說除了應付考試之外別無它用。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可以組織語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參與中實踐所獲取的語文知識,以此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鍛煉學生的各項能力。比如,在每年的三四月份,春暖花開之際,人們紛紛走出家門踏青,我們可以抓住這一時機,組織學生利用周末進行“玩具義賣”主題活動,讓學生自主選擇自己不玩的玩具,帶到公園、廣場等人員密集的地方進行義賣,在義賣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在真實的語境中與游客進行議價,以此提高自身的口語交際能力。學生義賣所得款項主要是捐給災區,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四、情智發展型作業
小學語文教學除了是一門知識學科之外,還是一門情感學科,教師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某些感人的文章、事件或者故事來滌蕩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在情感上得到升華。為了能夠發展學生的情智,教師就可以利用課后作業,如給父母寫一封感謝信、幫父母洗腳、給老師提提建議等都可以實現學生與家長、教師的溝通交流,在情感上發生碰撞,有效發展學生的情感。比如,在母親節之后,我會組織學生看一場有關于母親的電影,像《漂亮媽媽》《櫻桃》《媽媽再愛我一次》等,學生會在觀看的過程中對母愛產生深刻的理解,被影片所感動,想一想媽媽對自己的愛,然后我會讓學生給自己的媽媽寫一封信,將自己想說的話告訴自己的媽媽,表達自己對媽媽的愛,并將自己的信作為禮物送給媽媽。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還可以升華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得到心靈的啟迪。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生活化作業,將學生所學到的知識與生活相結合,在生活作業中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張平.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策略淺談[J].學周刊,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