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建芳
古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是漢語發展凝結出的精粹,在中學語文教學內容中占據重要地位。中學詩歌教學有利于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道德素質,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以及完善學生的思想情感體系。在學習的過程中,一方面,滿足了應試環境下學生對詩歌的背誦和欣賞能力的訓練;另一方面,學生通過對古典詩歌的反復學習感悟到漢語言的博大精深與優美,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欲望與動力。因此,在大力提倡新式教育的形勢下,詩歌審美教育一直是中學語文老師研究的重點課題。
詩歌教學審美教育審美能力一、腹有詩書氣自華——詩歌教學的作用
1.現代教育提倡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詩歌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詩歌表達語言精簡、含蓄,富有想象力與靈動性,注重情感與藝術的融合。學生學習詩歌時需要用心去感悟,通過反復咀嚼詩句體會到詩歌所表達出的情感和意境來提高自己的美感。例如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這是一首唱給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贊歌。通過對鶯、燕、花、草的描寫,一幅動靜相得益彰的西湖春日美景圖躍然于學生的眼前。再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一句短短十八個字,全句無一秋字,卻形象的描寫出了一幅凄涼動人的秋郊夕照圖。王國維曾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枯”“老”“瘦”等字眼將濃郁的秋色之中所包含的凄涼悲苦的情調直擊學生的心靈深處。初中詩歌語言凝練卻又不乏美感,對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提高寫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2.詩歌教學有利于健全情感體系,提高道德素質。詩歌語言短小精悍,往往以最簡短的話語來告訴人們最深刻的道理。例如,李白的“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表達出對故鄉的思念之情,《長歌行》中“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激勵學生珍惜現在的時間好好學習,劉禹錫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向學生傳達出一種豁達樂觀的心態,陸游的“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表達即便詩人年老體衰也有一股為國效力的熱情,愛國之情凸顯的淋漓盡致。在擁有深刻寓意的詩歌的熏陶下,學生體會到了親情、友情、愛國之情,懂得了什么是是非對錯,什么是人間疾苦,這就是詩歌教育的強大力量。
3.詩歌教學有利于發展和拓寬學生的思維能力。詩歌是中華語言體系中一個很有意思的部分,它猶如少女,靈活多變,時而張揚時而含蓄,時而贊頌四季輪回時而傷春悲秋,樸實無華卻又富有想象力,將原本平淡無奇的生活變得趣味橫生。例如,王觀的“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作者由山水之景聯想到女子的秀眉和美顏,并通過比喻的手法表達出來,同時將送別情深含蓄的表露出來,學生認真感悟便可體會到王觀一語雙關的妙處。
二、提高學生的詩歌審美能力
1.感知音律其實就是感受詩歌的韻律。所謂押韻就是將相同韻部的字放置在規定的位置上。詩詞歌賦句末用同一韻母的字,可以使聲韻和諧,讓人讀起來朗朗上口。《戲的念詞與詩的朗誦》中提到“押韻是加強節奏的一種手段;韻愈繁,節奏越急。”只要學生細細品味詩歌不難發現這個道理。
2.聯想意境即引導學生感悟詩歌所要傳達的美景。中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情景交融的詩詞,描寫的情景細致入微、引人入勝,通過對詩詞歌賦的學生,學生能夠從中領悟并沉浸在到千百年前的景色之中。例如劉長卿的“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全詩構思精致,語言樸素秀美,是唐代山水詩中的名篇佳作。再如辛棄疾的“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描繪作者夢境里的上陣殺敵前的準備活動中,氣氛緊張但豪氣沖天,用動靜結合、虛實相連的表現手法將學生引入了刀劍無影的戰場中。
3.引導學生體會詩歌所表達出來的情感。無論詩人用什么樣的手法去描寫,用何種方式去表達,最終都是想要向人們展現出自己或悲或喜的心情。詩人呈現出來的這些情感豐富而動人,有強烈的愛國之情如陸游,有憤世嫉俗郁郁不得志之情如辛棄疾,有豪放浪漫之情如李白,有樂于山水之情的陶淵明等等,通過體會詩歌中所蘊含的情感,學生能夠養成獨立的思維以及獨特的情感體會。
三、結語
詩歌中蘊含著豐富而且深刻的道理,誦讀時韻律和諧,表現手法多樣,思維方式獨特,對于完善學生思想情感體系,拓寬學生視野,提高學生寫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大有裨益。中學語文教學要注重對學生詩歌審美教育的研究,順應時代新式教育發展的變革,從各個方面各個角度入手提高學生對詩歌的背誦能力和賞析能力,引導學生感受詩歌的美,將其所蘊含的思想、情感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學生的靈魂深處,從而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
參考文獻:
[1]王繼蘭.在詩歌閱讀鑒賞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金色年華,2012.
[2]陳彥秀.古詩詞教學與學生審美能力培養.吉林教育,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