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云
語文教學中,教師常常犯有“重教輕學”“重結果,輕過程”的毛病,因而學法指導顯得格外重要和必要,要提高學生的素質,必需探究如何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從小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小學語文學法指導興趣途徑對策一、激發學習動機,培養學習興趣
科學的方法能減少學習的盲目性,提高學習效率。施教之法,貴在指導。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交給學生一定的學習方法,保持和維護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勤聽、敢說、多讀、樂寫的習慣,指導學生規范地書寫,正確地記憶、思維和有效的學習策略,讓學生全面參與、全面發展,組織一些有趣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完成某些任務過程中體會到自己所學語文知識還有不足,從而激發學生正確的學習動機,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增強其學習語文的興趣。
二、采取多種途徑,指導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
1.教師提出明確要求讓學生嘗試著去做
學生學習方法的掌握很大程度上要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指點、提示,明確具體要求,提出學習的方法,然后讓學生按照教師指導的那樣嘗試著去做,并結合學習實際進行多次反復的訓練,使他們在實踐中慢慢體會、逐步掌握,這樣隨著時間的推移,便能取得顯著的成效。如指導學生閱讀教學課文時,教師就要十分注意教給學生掌握閱讀的一般步驟,學會讀懂一篇文章的方法,要求學生從課題、內容中把握學習的中心;通過邊讀、邊思、邊寫、邊畫,把握課文的層次、重點和難點;使學生知道讀文章時要按三步進行:讀通課文——從整體上了解課文主要內容,運用工具書掃清理解課文的障礙;讀懂課文——理解課文主要內容,抓住重點詞句、段落熟讀精思,加深理解文章內容;研讀寫法,進行寫練——按照課后作業進行寫練,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引導學生掌握自己的學習過程,就能達到“悟”學法的目的。
2.揭示規律性的知識,傳遞學法
具體地說,它是指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設坡度,分階段地對所教所學內容進行小結,合理簡明地揭示出帶規律性的知識,最終達到向學生傳遞學法的目的。例如,在識字教學中,首先教給學生按一定的程序掌握字的音、形、義。其方法是:一看,二讀,三解。“一看”指看清字形,明確生字是什么基本字加什么部首(以形聲字為例);“二讀”指讀準字音,字音與方言語音不同的字要反復讀,多音字對比讀,很少接觸的詞語強讀;“三解”指根據漢字的構字規律分析字形,理解字義,逐步達到“據形解義,據義記形,據形猜音”。如學“袍”字,引導學生分析為:基本字“包”加“衤”念“袍”,“袍子”的“袍”。這是一個左旁標義右旁標音的字,“衤”是說這個字與衣服有關,“包”起到標音的作用。分析時讓每一個學生動口,全班學生集中精力聽,想他分析是否正確,長期這樣訓練,就會使學生自然而然地認識到形聲字的構字規律,掌握形聲字的技能,即由對字形的分析揣測字義;由對字義的理解認識構字規律;由一個形聲字的讀音學習一組形聲字的讀音。(如袍—泡—炮—跑),進而透徹地理解字義,減少錯用同音字的規律。不僅形聲字可以這樣教,會意字、象形字和指示字也可以根據其構字規律,教給學生音、形、義緊密結合的識字方法。
3.教會學生梳理知識以便于記憶和運用
讀書讀到由厚變薄才能學會讀書,學生平時從課堂上獲取的知識是分散的、零碎的,為了便于學生掌握要定期把所學的知識進行梳理、總結,或編成故事、歌謠,或編成提綱,或列成表格,或分類整理,弄清知識的脈絡,抓住要點留取精華,便于記憶和運用。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生動形象的語言往往會像磁鐵一樣牢牢地吸引住小學生的注意力。如教學復韻母ui、iu時,教師可用講故事的形式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學生一聽說講故事,興趣來了,情緒高了,教師緊緊抓住這一契機組織教學:“有兩個小朋友,他們分別叫小ui。小“iu”,他倆是一對雙胞胎的弟兄,長相幾乎一樣,又經常穿一樣的衣服,戴一樣的帽子,他們的媽媽有時候也很難分辨清哪個是老大,哪個是老二,同學們仔細看看,小ui和小iu哪些地方相同,有什么不同?怎樣才能更好地記住他倆的名字?”這時,學生看得認真,思維活躍,學生會很快找到,相同點在于二者都由i、u兩個單韻母構成,不同的地方是“ui”i在后,“iu”i在前,然后引導學生編歌訣:“分清ui、iu并不難,“iu”i前邊走,“ui”i跟后邊。”
4.借助各學科之間的橫向的聯系
教學計劃開設的各學科共同以培養將來成為合格公民的基本素質為目標,優化各科教學,又優化各科之間的聯系,才能發揮整體的功能。語文是基礎工具學科,尤其要重視加強與其它學科之間的整體聯系,實現語文學科與其它學科內容上的互補,方法上的優化。作文教學中:有的教師在低年級讓學生繪畫寫作文,有的教師讓學生聽音樂寫想象作文,更有教師要求把解答一道數學應用題的方法用文字寫下來,介紹給大家看……其實,在各科教學中都有語言書面(或口頭)表達的需要,在教學方法(手段)上,我們同樣可以科學移植,如數學的“嘗試”教學法,社會與科學的“實驗演示法”,音樂的“小品表演法”,美術的“素描法”等。
三、提高學習指導效果的對策。
1.實踐學法中不斷總結學法
要立足于“學習指導”來進行學法指導的實踐,把培養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同學法指導結合起來,讓學生以積極主動的心態去學習和運用學法,并逐步內化為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學童話、寓言、故事,及寫景、狀物類課文,可以通過游戲、演唱、觀察等活動,讓學生預先感觸有關情和景,激發興趣,豐富感知,使其對課文內容有更直接的領會。
2.著眼于高效又舍得花“慢工”
掌握學法,終身受用。但終身受用的技能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要經過長期磨練。要著眼于高效又舍得花“慢工”。對于初學記敘文的學生,讓他們在預習課文中找出記敘文的四個要素,即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人,做了一件什么事。進一步要求從事情經過的記敘中,抓住主要的句子,分別從表述動作、聽覺、視覺、感覺、思維和言語行為等方面加以理解。從而了解記敘脈絡和具體感知各種行為記敘句的表述功能。因為記敘文主要是寫“人做事”(或“擬人做事”),“人做事”的經過不外乎是通過六種外顯的或內隱的行為方式進行。六種行為方式轉換到書面表述,就是六種行為記敘句。學習在于積累,日積月累,自然會有開竅、頓悟的一天。
3.語言的學習不能總在一個層面上重復
有些反映現代科技發展的說明文,分門別類的,條理很清楚。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和訓練重點,設計表格(表格內容欄可以有引例,也可以沒有引例),讓學生通過預習填寫。如《鳥的天堂》《火燒云》等課文。表填好了,課文內容也就基本理解了。提示學生找尋或查看有關圖片資料。如預習《長城》《頤和園》等課文,可讓學生找有關介紹它們的圖片資料,通過看圖初步感知宏偉建筑的壯麗。提示學生以簡筆畫的方式對文章的結構和內容作比較直觀的圖解,以解剖其縱橫聯系,明確事物的來龍去脈。
綜上所述,學法指導是一種“結果、過程并重”的有效的啟發式教學方法,也是一種“教與學并重”的優化的教學方法。只要我們多途徑提高這方面的修養,在培養學生樹立明確的學習目的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可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王漢瀾.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皮連生.教育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李輝.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商務印書館,2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