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以德育為核心,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是我國當今教育改革與發展方向?,F在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是留守兒童、單親家庭的孩子與日俱增,孩子出現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缺乏愛心和集體榮譽感等,這是教育面臨的一個新的問題,可見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德育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重點內容之一。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不但要向學生傳授美術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而且還要對學生進行形式多樣的德育教育。在美術教學中時時滲透德育,能讓孩子們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還能切實提高學生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小學美術教學德育民族自豪感《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中指出:“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激發學生創造精神、發展美術實踐能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完善人格。”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美術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美術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以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同時還要利用美術學科本身的特點,對學生進行靈活多樣的德育滲透,努力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在新課改的實施中,對每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那么如何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有效的進行德育教育,下面我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來談幾點看法。
一、在美術欣賞中進行德育教育
美術教材每冊都有欣賞課,因此,美術欣賞是美術教學中德育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教材中設置了許多優秀的攝影、繪畫、工藝作品,這些作品都涉及古今中外精華。小學美術課中,欣賞課的主要任務是通過欣賞優秀的美術作品,激發兒童的藝術興趣,使兒童初步了解美術的視覺語言和表現方法,初步掌握一定的美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審美能力,培養高尚的審美情操,擴大學生藝術視野。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應引導學生發現美、欣賞美,有目的的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珍愛今天的美好生活。
1.培養學生的愛國思想
美術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美術欣賞課是為了“全面貫徹教育方針,開闊學生的文化藝術視野,提高藝術修養,陶冶情操。使之樹立正確的審美觀,促進其全面發展?!笨v觀小學美術教材,許多作品包含德育元素,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合理利用、精心引導,深入挖掘,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在美術作品欣賞課上,展示一些名家作品,適當介紹畫家的故事,介紹他們愛國行為,民族精神,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美術知識,而且能激發學生對人民藝術家的敬仰和愛戴,進而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情感的熏陶,利用欣賞作品的時機,可以有意識的向學生們講述那些美術家的故事,如在欣賞徐悲鴻的作品《馬》時,首先給同學們介紹了徐悲鴻的故事,徐悲鴻不僅是一位杰出的畫家,而且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藝術家,曾毫不屈服于日寇的威逼,不為民族的敵人作畫,這幅作品就表現了畫家在民族危難之際不屈不撓的精神和奮力抗爭的氣概。齊白石老人畫《蝦》,運用墨色的濃、淡、干、濕變化與簡練的筆法相結合,把蝦在水中暢游表現的及其傳神。學生們在欣賞的同時,更想了解齊白石老人傳奇的故事,他的愛國情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
2.培養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我國有56個民族,歷史悠久,傳統文化底蘊深厚。如教學欣賞《建筑藝術的美》一課,讓學生了解位于安徽黃山西南的世界文化遺產——宏村,它是一座嚴謹規劃的古村落,村內外人工水系的規劃設計相當精致巧妙。藍天、白云、游人、建筑、倒影渾然一體,美輪美奐;故宮建筑雄偉壯麗、莊嚴和諧,從對稱的布局、精致的裝飾、華麗的色彩等方面進行欣賞,從中讓學生感受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從而在美術教學中完成對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培養。我在上《剪紙》《發現老房子的美》時,帶領學生參觀本地民俗館,讓孩子們欣賞剪紙作品、磚雕作品、葫蘆雕刻作品和泥塑作品,向民間藝人學習剪紙、雕刻和泥塑,讓他們積極參與到學習傳統民間文化中去,學生們不但學會了剪紙和泥塑的基本技法,更重要的是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中國民間美術的優秀傳統,真正把發揚民族傳統精神、經揚民族傳統文化落到實處,同時孩子們也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偉大。
3.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環境問題是目前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美術教師要在大量的美術欣賞教學中發掘出其中所蘊含的豐富環保教育因素。在日常的美術教學中,通過多媒體課件欣賞各種圖片、藝術作品,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審美能力。在觀察、欣賞的過程中加入對圖片中動物的生存狀態的關懷,引發學生對人類生活環境現狀的憂慮和對野生稀有動物的強烈愛心,從而對環保問題倍加關注,達到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的目的。以“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為主題環保美術創作活動為例,可以向學生介紹一些自然奇觀和環保知識,使他們明確創作目的。注意啟發學生用畫筆描繪地球長期以來遭受各種各樣的磨難,亂伐樹木、水土流失、泉水枯竭、土地沙漠化、沙塵漫天,工業污水流入江河湖海、碧水藍天飽受污染,發出拯救地球的呼聲,指導學生創作環保繪畫作品,構建一種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人類新風尚。
二、在手工藝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
小學美術手工技能教學是小學美術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小學美術教學中德育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手工制作,能激進學生的創作欲望。如果學生能把一件普通的廢品通過自己的創作,變成一件藝術品,就會提高學生的自信心,他就會時刻關注生活,創造美。我在教學人教版小學美術六年級上冊第九課《神秘的禮盒》時,我首先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同學們,你們在生日、節日、紀念日等情況下收到過什么禮物嗎?讓學生們說說收到禮物的感受,同時引導學生們思考,節日來臨或在你的親人、朋友過生日的時候,你想送給朋友、親人什么禮物呢?想為他們設計一個精美的禮物嗎?最后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利用廢舊材料的形狀等特征設計制作禮盒,并加以裝飾,體會變廢為寶的神奇過程。通過親手制作的禮盒,表達美好心愿和祝福,傳遞親情和友情。
三、在美術課外活動中進行德育教育
在學校的美術活動中,美術教師可以在每學期利用節日、紀念日等組織學生參加“愛家鄉”“頌祖國”“展望未來”“法律法規的宣傳”等為主題的美術、書法等課外展覽活動。通過有意義、有主題的活動,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發展個性專長。對作品有創意的學生,及時給予鼓勵;對組織效果好的班級給予獎勵,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我校每年在牡丹盛開的季節,組織學生到家鄉三十里牡丹長廊觀光寫生,感受家鄉的新變化,參加藝術節學生優秀作品展,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愛家鄉、愛祖國的教育。
美育與德育相輔相成,美術教師要高度重視,充分挖掘美術教材的德育因素,巧妙地將德育滲透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使孩子們在學習美術的過程中,既得到美術知識和技能的提高,又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培養學生的優秀品質。因此美術教師在不斷的探索創新中總結更好的教育教學方法,發揮美育的德育功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培養合格的創新人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