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苗苗 郭瑩
考研是是當今大學生畢業后繼續深造的一個重要途徑,考研形勢持續嚴峻。結合考研經驗,從考研的必要性、考研動機、考研的主要過程進行了總結和分析,旨在為大學生提供借鑒和參考。
大學生考研動機“四步走”戰略“考研是否有必要”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不少大三甚至大二的學生,這個問題的答案因人而異。但考研已經成為大趨勢,有許多工作幾年甚至十幾年的人仍舊愿意回歸校園,讀研深造,既然如此,我們為何不趁自己年輕現在就考研呢?
2015年以來,考研形勢依舊日趨嚴峻。各地教育考試院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為164.9萬,2016年我國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為177萬,2017年我國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為201萬。而中國教育在校網有關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大學畢業生人數為749萬,碩士研究生報考比率為22.02%;2016年大學畢業生人數高達765萬,碩士研究生報考比率為23.14%。所以無論從報考人數還是從報考比率上來看,考研都早已成為熱門事件。事出必有因,“考研熱”背后必有相應的動機。
相關調查問卷顯示,考研動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進一步深造,從而提高自己的理論知識與科研水平;(2)為了有一個好的學歷,從而以后更容易找工作;(3)“被考研”,即順從于家人或老師的期望;(4)不喜歡本科專業,希望跨專業考研從而開始自己喜歡的專業研究。于我而言,考研更傾向于第一種動機,因為我喜歡做實驗,喜歡搞研究,享受長時間努力后的柳暗花明。
無論出于何種動機,當一個人確定要走考研這條路后,需要仔細斟酌以下幾個過程:擇校,搜集目標院校相關復習資料,認真備考,準備復試,有的還包括調劑。
一、擇校——找到“納什均衡點”
如何擇校是困擾廣大考生的第一個難題。擇校時必須既保持清醒的頭腦——理性分析,又要敢于拼搏——感性沖動,擇校即是一場博弈,關鍵在于找到“納什均衡點”。從理性角度來講,目標院校所在的城市需要考慮在內,比如東南沿海城市,無論教育發展程度還是經濟發展程度都比較高,直接導致東南沿海成為報考時的“重災區”。相比較而言,西部地區更容易考取;其次,報考院校的綜合排名以及專業排名需在考慮范圍之內,因為這直接關系到考研的難易程度以及成功的概率;第三,擇校前要充分了解到目標院校目標專業往年報考人數,錄取人數,保研人數,以及報錄比。從感性角度來講,要結合自身實力(如學習能力,耐力,毅力,爆發力,心態)與本科院校排名等進行綜合考量。有的時候太高的“名校情結”會使自己“兵敗滑鐵盧”,太低的追求即使考上了研究生也會心有不甘。因此。不妨將需要考慮的各個因素一一羅列出來,綜合比較,從而找到“納什均衡點”。
二、備考——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擇校這個過程結束,即確定目標院校與目標專業后,就要進入考研這場漫長征程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認真備考。備考是一個艱辛而又漫長的過程,有許多人在這個過程中難以堅持,綜合分析有以下幾個原因:(1)備考時間不足,可能開始準備的時間比較遲;(2)備考準備的不夠充分;(3)意志不夠堅定;(4)缺少關愛。鑒于此,在備考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1)開始準備的時間不宜過遲;(2)要有明確的復習計劃;(3)對于意志不堅定的人來說,找個有良好習慣的研友組團復習很有必要;(4)復習的時候要有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從這個角度來說,圖書館是最適宜復習的地方,而寢室則是考研最不適宜長久復習之處。具體復習時間來說:英語,12個月之前可以準備起來,前期以背單詞為主,提高單詞儲備量,這是后期做好閱讀理解、寫一篇優秀作文的重要前提。政治,可以暑假開始,這時以選擇題為主,適當關注時事熱點,而9月份則要開始背誦大題的答題思路與答題方向。專業課要看個人基礎的扎實程度了,如果專業課不多,而且基礎挺好,則3月份開始復習即可,對于跨專業考生而言,提前12個月開始看書都不算早。以個人經驗來說,備考過程有幾個誤區:(1)認為需要記憶的內容可以留在最后“狂背”;(2)只要坐在圖書館,即使玩會手機也不會耽擱什么;(3)看書重要,跑步、運動都是“奢侈品”。要記住考研考的是靈活的東西,只有前期足夠理解并加以記憶,才能靈活應用,輕松面對考卷。備考要注意提高復習效率,看書時不要玩手機,做到身心投入,一份詳細的復習計劃并堅持實施是必不可少的。“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要注意每天適宜運動量。最后,邁入考場時,要深呼吸,盡量放平心態;作答時,要注意排版和字跡相對工整,無數前人血和淚的教訓告訴我們字跡工整會成為自己的加分項。
三、復試——“三不原則”
切記不要以為考研之后就可以狂歡,復試同樣很重要,尤其是差額復試,直接關系到是否會被錄取。對于復試,要做到“不放縱,不等待,不緊張”。有些人或許會問估分是否有必要,在我看來,可以估分,但不要過度依賴于估分,因為估分只能一定程度上反映政治和英語的客觀題的作答情況,之所以說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我們用于估分的參考答案,往往是一些教育機構的大咖所出,并不一定是標準答案。無論估分的結果如何,都要將準備復試提上日程,做到“不放縱”。換個角度想,無論初試結果如何,多看點書總是沒有壞處的。復試往往包括專業課筆試、英語筆試、英語聽力、綜合面試這幾部分,即使不同的學校會有差異,但也會大致相同。復試準備,一定要充分利用一切網絡資源以及朋友、同學等關系資源,積極主動使信息獲取達到最大化,做到“不等待”,爭取在筆試的時候交一份滿意的答卷。復試面試,老師不僅僅想了解考生的專業素養,也想知道考生本科階段的獲獎情況,綜合素質情況,所以一份漂亮的簡歷是必不可少的。面試的時候要著裝得體,落落大方,老師往往希望看到一個自信從容、侃侃而談的考生,而不希望看到緊張得連話都說不出的考生,當然也可以適當將導師的話題引向自己熟悉的領域,盡量做到不冷場,不怯場。在我看來,最好在初試成績出來之后主動聯系導師,要多讀導師發表的相關文章,以便做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復試的時候才能游刃有余。
三、調劑——不拋棄,不放棄
如果自己的初試成績不高,可能在國家線和目標院校線之間,則要積極準備調劑,絕不要認為走調劑這條路的都是不優秀的學生,也絕不要認為調劑這場戰役是在國家線出來之后才拉開的,“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是亙古真言。調劑時既要積極主動聯系院校——自我推銷,也要搜集信息——認真準備調劑時的筆試面試。無論考研復試還是調劑,都有很多不確定因素,但是要主動爭取,即使有1%的可能性也不要放棄,并為之付出100%的努力去準備,調整心態,不怨天尤人,不自怨自艾。
總地來說,考研是一場信息戰,是一場持久戰,不僅對我們的心理素質有較高的要求,身體素質過硬也是必須的,因此在制定復習計劃的同時,也要有一份與之相匹配的運動計劃。考研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板凳,放得平心態,拼得起毅力。考研是孤獨的,但同時也是熱血的!
參考文獻:
[1]朱寧波,郝麗娜,李亞文.關于大學生考研動機問題的調查研究[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10,(06):44-47.
[2]劉斌,何晶,黃維康.醫學生考研備考過程存在的問題及策略[J].衛生軟科學,2013,(06):368-370.
[3]田春雨,張永進.考研復試:不放縱,不緊張,不等待[J].大學生,2017,(02):91-9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