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楊++周偉輝
網絡文化的發展為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挑戰與機遇。網絡文化是基于傳統文化與網絡技術而形成的新型文化體。網絡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顛覆性、傳播性、凝聚性等特性。高校可從立體化網絡環境、體系化網絡課堂、新媒體網絡趨勢、虛擬與現實結合等途徑入手,增強網絡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高校網絡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信息技術與文化成為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觀環境。而網絡文化,作為信息技術與文化的重要組成,深深影響著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網絡文化對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它能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同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難以把握的新鮮事物。因此,網絡文化下的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值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去探究。而如何突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旨、如何發揮途徑的有效性,則尤其重要。
一、網絡文化的內涵
網絡文化是網民依靠計算機技術,在網絡空間進行交往溝通而形成的新型文化形式,是主客體在網絡世界相互作用的產物。網絡文化的內涵,在不同角度下有不同的解讀。吳滿意認為學界對網絡文化的界定主要有“技術說”“文化說”“系統說”。
“技術說”認為網絡文化是基于傳統文化,并借助網絡技術所開展的教育、政治、經濟等社會文化的總稱,突出網絡文化區別于傳統文化的核心是技術。“文化說”認為網絡文化是基于網絡技術,所開展的教育、政治、經濟等社會活動所產生的嶄新文化,突出網絡文化區別于傳統文化的核心是新文化。“系統說”認為,網絡文化不單單是傳統文化的技術化,也不單單是新技術衍生的新文化,其區別于傳統文化的核心包括物質屬性、精神價值和制度規范。物質屬性是網絡技術本身,精神價值是網絡世界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溝通及其中產出的文學、藝術等所表達的價值取向與價值追求,制度規范是網絡世界發展導致人們生活習慣的變革所累積的行為規范、制度保障與發展規律等。
每一種學說的解讀都是合理的,體現網絡文化的包羅萬象,但同時也都是片面的。網絡文化的內涵應該涵蓋三種學說的精髓。我們認為,網絡文化是基于傳統文化與網絡技術,在改變人們生活習慣的同時,進而改變教育、政治、經濟等社會活動,并最終形成自身獨有的物質屬性、精神價值與制度規范的新型文化。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階級、社會或群體按照社會發展需求和人全面發展的需要,用社會主流意識形態、道德規范、思想觀念,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的影響,提高社會整體文明程度和個人思想道德素質的教育實踐活動。從本質上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是核心價值觀教育,是一定的社會或社會群體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傳授核心價值觀,促使教育對象把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實踐活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主要是大學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基于社會發展對于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立足人才培養的目標,協同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等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等的教育實踐活動。中共中央、國務院2004年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提出了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素質教育。以上即是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也是我們研究的重點。
三、網絡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特性
網絡文化作為系統而整體的文化體,有其教育和引導功能,繼而體現它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網絡文化作為當前大學生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與研究,顯得非常重要。結合兩者內涵,網絡文化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基于社會發展對于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充分運用包含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等在內的網絡技術,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等融入網絡行為、網絡價值、網絡制度、網絡平臺及網絡活動等,進而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等的教育實踐活動。
網絡文化為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便利性的同時,也因網絡世界的良莠不齊等給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不小挑戰。但網絡文化作為當前和未來社會的重要組成,必將成為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也體現了它獨有或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顛覆性
網絡文化顛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借由網絡技術并通過網站、論壇、視頻等,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性、互動性與新穎性等。網絡文化顛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時間與空間,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受時間限制,擴大了教師和學生的自主性,亦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受空間限制,增強了師生間的交流機會也連結了跨區域的教育資源與條件,進而推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國際化。
2.傳播性
信息時代發展迅速,快速也是網絡文化的重要標簽。得益于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平臺的搭建、網絡氛圍的形成以及網絡世界受眾的全覆蓋,網絡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能力大大增強。無論是信息傳播的速度、信息傳播的效果,還是傳播內容的趣味性與可讀性,都因網絡變得異常輕松和簡單。
3.凝聚性
網絡已然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網絡越是難以割裂,網絡文化就越具備凝聚性。網絡文化可以在較短時間將較大范圍的人們因為共同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而緊緊凝聚在一起。這便使網絡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性大大增強。同時,網絡文化因其輕松的交流環境、虛擬的交流平臺、開放的交流空間以及便捷的交友方式,使教育具有調節人際關系、調節心理矛盾、陶冶個人情操等功能,進而提高了凝聚性。
同時,網絡文化要體現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必然要具備政治性、引導性與德育性等。從政治性看,政治方向明確是最大保障,也是其能否發揮效用的關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當是網絡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從引導性看,要使網絡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在行為習慣、內在精神、價值追求等方面保持一致。從德育性看,要體現社會對于道德規范和文化素質的要求,要體現高校對于學生成長發展的要求,要具備預防和糾正失范行為和習慣的功能。endprint
四、網絡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徑
發揮網絡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必須建立在保障理想信念的主旋律、意識形態的主陣地、德育工作的主導地位、天朗氣清的網絡空間、協同聯動的網絡管理、德才兼備的工作隊伍等基礎上。結合網絡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特性,可從以下方面入手增強網絡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徑。
1.打造立體化網絡育人環境
網絡文化發展到今天,已有多種多樣的展現方式。要充分實現網絡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需要高校基于自身實際打造立體化的網絡育人環境,讓網絡文化的方方面面都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相匹配。具體包括:做好主流網站、門戶網站、新聞宣傳網站、學生工作網站、一站式校務服務網等網絡平臺建設,辦好思想政治教育主平臺;適時跟進核心價值觀、“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雙一流建設、誠實守信等專題網站建設,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專題性教育;建設好教務網、學生素質評價網、學習資源分享網等與學生學業發展相關的事務性網站,主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選擇地建設師生互動網絡社區、師生博客、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跟上網絡技術與文化的發展步伐,保障網絡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常青”。
2.完善體系化網絡育人課堂
課堂作為大學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陣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網絡文化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變革的技術和手段,也營造了網絡課堂體系中學習與交流的良好氛圍。網絡育人課堂的建設與完善,除了運用好計算機技術與多媒體技術做好網絡課件外,在時代發展的背景下做好慕課與微課堂,將助推網絡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浙江大學2016年打造了新生養成教育MOOC課程,包含校史校情、學業支持、心理健康、生涯發展、系統保障五大維度,通過網絡課堂引導新生樹立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主學習的意識以及養成良好的認知、思維、學習和行為習慣,充分發揮了網絡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3.把握新媒體網絡育人趨勢
網絡技術的發展變革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而網絡技術與文化的變化是迅速的,因此網絡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應跟上網絡技術與文化的變化。當前,網民的網絡習慣已經更多地從電腦轉向了手機、平板等,至少手機、平板等已然成為網絡文化的新載體。網絡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應充分利用手機等媒介的特性,主動開發手機端的應用程序或結合已經流行的應用程序如微信等,開拓和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4.注重虛擬與現實的緊密結合
網絡文化的發展并不代表傳統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弱化,同時網絡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需要傳統文化的融入才能更好的發揮,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因此,虛擬與現實的結合是增強網絡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徑。虛擬與現實的結合、線上與線下的結合、網絡與傳統的結合,發揮著1+1大于2的疊加效應。高校線下活動通過結合線上能大大增強宣傳的效果,線上活動通過結合線下更能體現真實性,使本身源于現實生活的事物又回歸現實,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融入大學生的生活。
網絡文化作為新型文化體,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豐沃土壤。無論是網絡文化的物質屬性、精神價值還是制度規范,都有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一面。高校從自身現實入手,把握網絡文化的內涵,圍繞網絡技術、網絡價值、網絡規范,建構適合青年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能走出一條適合時代、易于接受、效果明顯的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之路。當然,網絡文化的日新月異是它的鮮明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斷學習,不斷完善網絡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徑。
參考文獻:
[1]李禮.網絡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實現方法[J].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6,(01):102-109.
[2]吳滿意,王欣玥.國內學界網絡文化問題研究狀況述評[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16,(02):33-38.
[3]羅仲尤.思想政治教育屬性研究[D].湖南大學,2014.
[4]張苗苗.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是核心價值觀教育[J].教學與研究,2014,(10):90-9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