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佳婧++燕鵬+趙殿龍++樊建楠++王宇飛
目的:探討跨學科視角下加強和改善大學生身心素質的方法,通過多角度、多層次的提高學生的身心素質,為改善大學生身心狀況提供方法依據。方法:將中醫養生理念植入學生的生活習慣、將傳統體育運動、護理形體訓練作為體育教學與身體鍛煉形式,通過一學期的教學與實踐觀察學生的身心素質情況;檢測指標:心理方面采用心理健康測試量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形體指標采用身高、體重、BMI值等;身體機能指標采用肺活量、坐體位前屈、立定跳遠、50米跑等數據進行實驗前后對比。結果:實驗后大學生在身體形態指標(體重、BMI,t值分別為:3.28、2.81,P<0.01)、身體機能指標(肺活量、坐體位前屈、立定跳遠,t值分別為:2.77、2.86、2.38,P<0.05)、心理狀況指標(t值為:3.38,P<0.01)均優于實驗前。結論:跨學科視角下,中醫養生理念對于學生日常生活起居、飲食及情志的指導、結合傳統體育運動及護理形體訓練對于體型的塑造和身體柔韌性的鍛煉,可提高大學生的身心素質。
傳統體育運動護理形體訓練中醫養生身心素質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社會日益更新,大學生所面對的學業與就業的壓力也逐漸加大。一方面,大學生課業負擔較重,卻缺乏有效的身體鍛煉;一方面,就業形勢嚴峻卻缺乏有效的心理疏導,致使大學生身心體素質有所下降。大學生已經成為亞健康狀態的重要人群。目前,國內在改善學生身心素質上的研究較多;而跨學科的教學,多層次多組織的交叉培養研究就更為有限。基于上述情況,課題組參考文獻資料,將中醫養生理念及傳統體育運動、護理形體訓練有機結合,學科優間勢互補,多層次、多角度教學,來加強和改善大學生的身心素質,實現素質教育的雁陣效應。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抽取山西某中醫院校14級護理專業300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女生258名,男生42名。
1.2方法
1.2.1實驗教學方式。自2016年3月至2016年7月進行為期18周的教學。具體措施:每天晨間操時間由體育專業老師教授傳統體育保健運動,內容包括引導養生功法、八段錦、太極拳、五禽戲、易筋經等;每周晚自習時間由中醫專業老師進行1次中醫養生講座、1次有針對性的中醫情志疏導或情志護理教學、并根據受試學生的中醫體質辨識制定詳細的飲食計劃或個性化的藥膳熬制;每周末由護理專業老師進行1次護理形體訓練。
1.2.2測試方法。針對實驗對象進行心理及身體素質測試,對比試驗前后結果。(1)心理健康狀況測試:采用國際通用的心理健康測試量表《癥狀自評量表SCL-90》進行測量。(2)身體素質測試:采用教育部規定的學生體測儀器,測試學生的身體形態狀況(身高、體重、BMI水平)、身體機能狀況(肺活量、坐位體前屈、 立定跳遠、50米跑)。
1.3
統計方法。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最終數據采用平均數±標準差進行表示,并進行t檢驗,α=0.05。
2結果
2.1身體素質測試結果
實驗前后身體素質測試結果表明,在身體形體方面(表1)身高差異不顯著,在體重、BMI方面差異顯著P<0.01。形體指標更趨向標準化轉變。表明通過傳統體育運動、護理形體訓練配合中醫的飲食調整能有效改善大學生形體狀況。
在身體機能方面(表2),50米跑差異不顯著。肺活量、體位前屈、立定跳遠指標均較以前提高,差異顯著,表明傳統體育運動配合護理形體訓練,結合中醫飲食和藥膳具有調和學生體質的作用,能加強和改善學生肺之呼吸、腎之納氣功能,加強身體的柔韌性、肌肉的收縮力。
2.2心理素質測試結果
實驗前后心理素質測試結果分析(表3),除精神病性外,其他項目差異均顯著,其中強迫、焦慮、抑郁、偏執四個項目差異顯著較大。實驗表明,跨學科視角下,學生通過中醫養生理念的灌輸,學生在心理上注重情志調適,不使五志過極;通過傳統體育運動的練習,相互切磋交流加強了人際間的溝通,另外,傳統運動以柔克剛、以靜制動的運動形式,改善了學生的躁動情緒,舒緩了學生的心理壓力;通過護理形體訓練,學生氣質和體型得以改造,學生的自信心增強了、在訓練中,也使學生感受了美、享受了美,良好的心境得以產生。 3討論
3.1中醫養生理念對大學生身心素質的影響
中醫養生理念包括“動靜結合”“形神共養”“動靜適宜”“預防為先”“固護正氣”“辯證養生”等思想。通過一個學期的教學指導,學生們重視養生,未病先防的思想已經影響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懂得了“避寒暑以養膚”“正思慮以養神”“小勞逸以養形”,來糾正生活的不良習慣。加之針對學生體質偏執的問題,有針對性的進行飲食指導,也促進了學生身體的陰陽平衡、氣血調和,進而促使體魄更加健壯、關節靈活、運動自如、活力增強。
中醫養生主張人“少私寡欲”“知足樂觀”,可避免學生過多產生焦慮、抑郁、悲傷、惶恐等不良情緒。“修身養德”“意志堅強”的思想又可促進學生自信心、意志力及抗壓力的提升,形成樂觀豁達的處事態度。道德的修養又使學生善于關愛他人,寬容待人,促進了學生人際關系的改善和敵對情緒的轉變。
3.2傳統體育運動對大學生身心素質的影響
傳統體育運動大多動作舒展,呼吸平穩徐長,多強調氣入丹田,通過練習能有效增加呼吸的深度,有效提高學生的肺活量;通過扎馬步、轉體、伸臂、躬身等運動形式拉伸了韌帶、改善了身體的柔韌性,增強了下肢的肌力,學生體位前屈、立定跳遠功能都得以提高。另外,傳統體育運動動作形式豐富,需要手、腦、眼、腿相互配合,有利于學生肢體協調性的改善,增強學生的身體控制力。
傳統體育運動運動節奏慢,要求精神放松,排除雜念,意念歸心,在舒緩的音樂下放松身心,和緩運動,有利于學生緊張情緒的排除,建立放松、積極的正面情緒,使學生的焦慮感、壓郁性、恐怖狀等不良的情緒逐漸消失,從而使學生心清意靜,情緒穩定。有學者認為,傳統體育運動這種中等強度的運動能使人獲得最大的心理效益,改善不良情緒狀態和促進精神健康。endprint
3.3護理形體訓練對大學生身心素質的影響
中醫藥大學生課業負擔較重,因此“坐的多,活動少”BMI比值偏大,護理形體訓練通過對肌肉定向的舒張和壓迫,使全身脂肪得以重新分布或減少,有利于標準體型的塑造。另外,通過形體的訓練,身體柔韌性得以提升,潛移默化的影響了坐位體前屈、立定跳遠等運動指標。
在護理形體訓練過程中,學生通過形體的塑造,建立了自信,將煩躁、抑郁等不良情緒轉移到訓練過程中,通過音樂加運動的形式,使不良情緒得以宣泄。形體訓練需要相互配合,集體訓練,在訓練的過程中學生從孤獨、自我的狀態中解脫出來,以更加友好熱情、寬容、合作的狀態處理人事關系,因此也是人際、敵對兩項指標得以改善的原因。
綜上所述,通過教學與實踐,學生的身心狀況明顯改善,說明跨學科視角下中醫養生理念與傳統體育運動、護理形體訓練結合的方法,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身心素質,可推廣應用,并進行進一步特色化、細致化的研究。
參考文獻:
[1]楊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身心健康教育的戰略意義及對策[J].遼寧大學學報,2016,44(1):37-41.
[2]劉琴.大學生亞健康狀態的原因及應對措施[J].時珍國醫國藥,2005,16(6):574-575.
[3]吳瑕.傳統體育運動養生與治未病[J].時珍國醫國藥,2012,23(04):1047-1048.
[4]黃利亮.五禽戲鍛煉對大學生身心的影響[J].民營科技,2013,(04):111-112.
[5]屈蓮華.大學生身心健康狀況調查[J].高教高職研究,2013,(104):157-158.
[6]許書萌,蔡敏.美國高校跨學科教學策略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8,26(1):95-97.
[7]董慧明.淺談護理專業形體禮儀教育的重要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3,(07):124.
[8]申中華,羅華,王超.中醫傳統保健課程在高校體質弱勢群體中的應用研究[J].中醫藥導報,2013,19(05):128-129.
[9]呼睿,李翠娟.中醫形神一體觀與心理健康問題防治[J].內蒙古中醫藥,2015,(11):163-164.
[10]馬俊偉.體育教育和鍛煉對身心健康的影響[J].時代教育,2013,(17):109.
[11]劉浪琪.淺談傳統體育養生理論對高等體育教育的指導意義[J].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08,5(01):56-58.
[12]吳昊,唐利龍,鄧華亮.三所中醫院校大學生身心健康狀況的調查分析[J].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31(4):237-241.
[13]王俊紅,唐一源,馮洪波.身心調節法對大學生心境的改善[J].中醫臨床康復,2006,10(46):36-39.
[14]羅琳,盛文博,常驍.瑜伽訓練對身心綜合能力的有效提高[J].中醫保健營養,2013,(02):475.
[15]魯天學,李國忠,胡江邦.導引養生功十二法教學對大學生身心健康影響的實驗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6,15(2):59-63.
[16]譚貢霞,張允蚌,陳劍鋒.“不同鍛煉情境”體育教學模式對大學生心理壓力的干預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10(1):96-99.
[17]孫鄉,戴劍松,孫飆.大學生體力活動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9,23(6):67-71.
基金項目:全國中醫藥高等教育學會項目(XGNH2016-C07)。山西中醫藥管理局課題(2016zyyc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