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誠
在初中生的責任教育中,常常是說教得多,具體體驗得少。針對德育實效性的問題,創造性地從學生的日常校園生活入手,探索責任編碼、垃圾自負、學習自擔等三方面可視化的自我負責教育途徑,將核心素養中的責任教育落到實處。
自我負責可視化途徑一、什么是德育可視化
在傳統的學校德育中,大多用說教式或活動式,真正體驗的少,更多的重視學生的儀表檢查,很難讓德育入學生的心,也正因為如此,常常難以評價學生德育成效,具有模糊性。因此,在傳統的德育管理中,常是德育說起來很重要,卻在日常做起來不怎么樣。
為了探索提高德育實效性的途徑,我校開展德育可視化的實踐,就是結合學生在學校日常學習生活,通過具體的載體,明確的任務,讓德育的品行表現可測量可評估。德育可視化具有以下三方面特征。
1.可操作性。通過具體的事件讓學生在操作中體現學生的品行,如對學生座椅的責任偏碼,讓學生明確自己責任就是要愛護好它,任務清晰,學生人人都可做到,都可做好。
2.可評價性。學生的品行與具體可見的日常事件結合,如垃圾不落地,就是要收集好自己的垃圾,不給他人和集體添麻煩,利用智慧校園的監控和值日學生的監督,其行為具體可視,評價性強。
3.可養成性。通過日復一日具體行為的要求,不斷堅持,逐漸養成品行好習慣,學生的文明素養在不知不覺中提升。
二、可視化途徑的探索
1.責任編碼
學生在校內都有自己的一椅一桌,在傳統的學生座椅管理中,學生平常在調位置時就要重新坐不同的座椅,在升為高一年級時,就要到另一個教室,又要坐另外的座椅。據我們問卷調查,學生覺得在初中就讀三年,絕大多數學生從來沒覺得這座椅跟自己有什么關系,只不過是學校提供的學習用具罷了。
可見,在傳統的管理中,學生對座椅是沒有感情的,以致造成損壞率也比較高。為了改變這種情況,開始對七年級每位學生所坐的座椅按他的學號進行編碼,并與每位學生簽訂協議,獎罰分明,納入學生各項評比的依據之一,且七到九年級就一直歸該學生使用,桌椅隨年級教室變動而移動,這三年的座椅就是這位學生的“專用物品”。
一年多的實踐表明,學生對自己的座椅的歸屬感特別強,特別愛護珍惜,學校組織學生定期進行檢查座椅使用保護情況,幾乎都保持原樣,學生對身邊的物品的自我負責明顯增強。畢業后,將在座椅明確標注使用過學生的姓名、學號,并轉交給新的七年級學生實驗,讓這種對物品的自我負責精神代代傳承。
因此,利用學生在校園的身邊一桌一椅,通過恰當的責任編碼管理,將無形的責任變得有形可見。
2.垃圾自負
在校園內,為了方便學生扔垃圾,通常在教室后面和每層樓都設置垃圾桶,這也造成隨意扔垃圾的壞習慣,學生更不清楚應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和環保意識的樹立。于是,為了養成個人衛生好習慣,樹立自己的事自己負責的理念,學會擔當,推行垃圾自負即垃圾不落地活動。在校園中,各班級的教室內、走廊等地方均不放置垃圾桶,學校只在一樓固定地方放置8個大的分類垃圾桶,通過具體可視化的垃圾自負行動來增強學生的自我負責。其實在當初,好多老師不是很認可這種垃圾自負的管理,認為這樣會給學生帶來麻煩。那么,如何做好這件事呢?
首先,在開學初,向學生說明垃圾不落地的意義,讓每位學生理解垃圾不落地是為了自己更美好成長。并利用家長會向家長說明學校推行垃圾不落,讓學生垃圾自負地真正的教育是為了培養文明行為,學會自我負責,讓每位家長成為最有力的支持者。同時,也讓每位教師理解垃圾不落地的教育真諦,以身作則,成為學生的好榜樣。在校園內適當地方,設置了有溫馨提醒和教育功能垃圾不落地的標語。
其次,通過班主任加強指導每位學生如何及時收集好自己措施的垃圾,并利用課間或待下午放學后,將自己收集好的垃圾放入一樓指定的大垃圾桶內。剛開始,班級專門由幾位負責任的學生利用午休、下午等時間檢查垃圾收集情況,及時指正做得不好的同學,促使每位同學自覺做好垃圾不落地,對自己負責,對班級負責。
再次,依據“垃圾自負”的具體表現,將作為學生評優和班級評先的重要依據之一。利用校園高清晰的視頻監控和值日學生的監督,若發現亂丟垃圾的同學第一次,每次利用下課時間為全校做義務勞動服務一天,第二次做三天,通過義務衛生勞動,讓學生深刻體驗做好環保的重要性;若一周發現一個班級有三次亂丟垃圾的現象,該班級全體學生給學校指定場所義務勞動服務一天,并且在班級的評優評先的數額將會相應減少。這樣是為了全部同學相互督促,形成良好衛生習慣。
通過一年多的“垃圾自負”行動實踐,學生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出色。在當時,提出全體學生每天要實踐垃圾自負,老師都很贊同這種理念,但好多老師很擔心學生做不到,會影響班級衛生。可是,通過可視化的垃圾自負的教育和行動,卻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學習自擔
學習是學生的重要任務,自覺擔負起各學科的學習責任,是自我負責的重要體現,除了獨立完成各學科作業、自我訂正外,通過哪些途徑來真正喚醒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即學習自擔。
在這大數據時代,利用學習數據,正確引導學生自我分析,自主發現學習中的缺陷,能更自覺擔負起自我學習的責任。每次學校舉行的期中、期末測試中,按下表數據要求給每位學生,學生自我診斷,引導學生從關注分數到關注分數背后的原因、行為。通過分析明了哪些題錯了再錯、哪些知識點遺忘、哪些方法并未掌握,是哪些學習行為、方法和習慣導致的。這是讓學生精準分析自己的學業水平,清晰自己的努力方向。
案例:A同學總成績變化趨勢圖
學生的自我分析:成績退步了的原因,我覺得是態度退步。八年級開始我總是開著電腦寫作業,而且對錯題很漠視,錯了的題或者找同學的正確答案來訂正,或者老師講解時只記下答案不思考錯誤原因。
優弱學科分析-理科型:
學生自我分析,從以上圖中體現出我學習中更擅長于理科,而文科比較薄弱。我對理科更感興趣,文科記與背的時間花的不夠,課外拓展也很薄弱,為了改正這些,我現在也做了一些措施,如學習之余,堅持把學過的但又遺忘的和練習中生疏的單詞,包括英語與語文每晚各記十個在筆記本上,時常翻閱。
其實,通過精準的數據,把模糊的學習變得清晰可見,給學生有針對性改進學習策略提供依據,讓學生更主動擔負起對自己學習更有效的負責。
綜上所述,通過三方面可視化的自我負責教育途徑,在具體實踐中培養學生學會自我負責,也是讓學生學會自尊自律,提高個人文明修養,并清晰履行作為學生應該負責的義務,使自我負責的德育變得清晰可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