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
研究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學業自我效能感量表,簡易應對方式量表,社會支持評定量表、簡易應對方式等問卷來對大學生進行測量,目的就是了解大學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現狀,為今后提高大學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問題提出建議。
大學生自我效能感現狀一、前言
一般自我效能感作為個體自我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發展狀況對個體整個人格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同時一般自我效能感,對大學生的認識、動機、情感、品德和社會行為等均有重要影響。自我效能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之一,同時對心理健康有重要的保護作用。
只有真正激發和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使其主動的自覺的參與學習,實現成材目標,正確看待自我挑戰自我,實現自我,已是我們現在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因此,本研究把一般自我效能感作為該研究載體,研究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狀況并提出提高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的相關建議。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
本研究采用分層隨機抽樣,從昆明學院中獲得樣本157份。最后進入統計分析的有效答卷為454份,回收率達到96%。
2.工具
(1)《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中文版的GSES也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內在一致性系數為.87。效度方面,GSES的10個項目和總量表分的相關在.60和.77之間。因素分析抽取一個因素,解釋方差47.09%。
(2)《學業自我效能感量表》:該量表是華中師范大學的梁宇頌,周宗奎參考Pintrich和De Groot編制的學業自我效能感的問卷中的有關維度編制而成的學習能力自我效能感維度的Crobacha系數為0.7941,學習行為自我效能感為0.6162,總量表為0.8171。
(3)《歸因方式問卷》:該量表的信度與效度:努力歸因因子α=0.65、運氣歸因因子α=0.76、任務難度歸因因子α=0.82。有很高的效度。
(4)《社會支持評定量表》:由肖水源1992年編制,該量表兩個月重測總分一致性為0.92(P<0.01),各條目一致性在0.89~0.94之間。
(5)《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各事件評分與總分間的相關系數從0.24~0.57,平均為0.45,總表系數為0.85;Spearman-Brown校正分半信度系數為0.88;重測信度:兩次測試各事件和總分經T檢驗均無顯著性差異,各事件平均相關系數為0.50,總分兩次測驗間的相關系數為0.69。
(6)《簡易應對方式問卷》:量表的重測相關系數為0.89,a系數為0.90;積極應對分量表的a系數為0.89;消極應對分量表的a系數為0.78。該問卷由良好的效度。
3.數據處理
數據用SPSS10.0進行描述性統計,方差分析,相關分析,回歸分析。
三、結果與分析
1.大學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與學業自我效能感的人口學特征差異檢驗及其影響因素的相關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在一般自我效能感為度上,少數民族學生在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學業能力自我效能感維度的得分高于漢族學生,在學業行為自我效能感的維度上,漢族學生得分高于少數民族學生;但少數民族學生和漢族學生在這三個維度上的得分沒有差異。
由表2可以看出,在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學業能力效能感得分上,大專和本科的同學還是存在顯著差異,本科學生在這兩個項目上的得分都顯著高于專科的學生,說明本科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學業能力效能感都高于專科學生,但在學業行為效能感中兩者沒有明顯差異。
由表3可以看出,在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學業自我效能感的兩個維度上專業差異不顯著,說明各專業的學生對自我效能和學業自我效能的評價差異不大。
由表4可以看出,大學生一般自我效能感與歸因方式的能力歸因和努力歸因呈顯著正相關,與運氣歸因和任務難度歸因呈顯著負相關,說明越傾向使用穩定的內部歸因方式,對自身效能感的評價就越高;與應對方式中的積極應對呈現顯著的正相關,說明越傾向使用積極的歸因方式,對自身效能感的評價就越高;與社會支持中的主觀支持和社會支持利用度呈現顯著的正相關,說明自己的主觀支持和對支持的利用度越高,自己對自身效能感的評價就越高;與生活事件中的健康適應因子呈現顯著的正相關。
由表5可以看出,大學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學業自我效能感呈正相關,也就是說當學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越高,那么他對自己的學業能力的評價也就越高。而學業行為自我效能感與其一般自我效能感沒有相關。
2.大學生歸因方式,應對方式,社會支持及生活事件與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多元回歸
為了進一步分析大學生的應對方式、歸因方式、社會支持和生活事件對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響程度,以學生應對方式、歸因方式、社會支持和生活事件的各個維度為自變量,以大學生自我效能感為因變量,作多元回歸分析,采用逐步進入法,結果如下:
表6多元分析結果顯示,大學生應對方式、歸因方式、社會支持和生活事件等自變量在預測一般自我效能感時,進入回歸方程的變量有10個,多元相關系數為0.920,決定系數為0.846,即進入回歸方程的10個自變量能聯合預測自我效能感差異的84.6%。對該回歸方程有效性的F檢驗表明F=132.701,P<.000,說明該方程是一個有效方程。
回歸系數為正數,說明具有正向預測作用,反之,負數就具有負性預測作用。因此,運氣歸因,任務難度歸因,學習壓力等事件對一般自我效能感的預測作用是負向的,即當學生越把失敗歸因于運氣和任務難度時,一般自我效能感就越低,越多的學習壓力等事件發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也就越低;能力歸因,努力歸因,主觀支持,社會支持利用度,人際關系事件、健康適應等對一般自我效能感的預測作用是正向的,即當學生越把失敗歸因于能力和自己的努力時,一般自我效能感就越高,越多的主觀支持和越能利用社會支持,并且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健康適應等事件,越能預測高水平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同時依據回歸系數的大小將進入回歸方程的自變量從重要到次重要的程度排列如下:健康適應,社會支持利用度,其他,能力歸因,主觀社會支持,人際關系事件,學習壓力事件,運氣歸因,任務難度歸因,努力歸因。
四、研究結論與討論
1.本科學生在一般自我效能感與學業自我效能感上的得分都高于專科學生,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本科學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和學業能力自我效能感水平都高于大專學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我們發現本科學生更多的使用積極應對問題的方式,社會支持也高于大專學生。有研究表明,積極的應對方式可以提高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學業自我效能感水平,而且社會支持越多,其自我效能感水平也越高。同時,負性生活事件太多會降低個體的自我效能感水平。第二,社會對專科學生的評價低于對本科學生的評價。大專學生的低就業率和社會對大專學生的低需求量導致社會對大專學生的評價也低,從而影響了大專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的水平。第三,學生對學校文化及環境的認同的差異也是一個原因。通過調查,我們發現:進入本科學習的學生,在平時成績要優于一般大專學生,而在現今學校教育中,成績仍是衡量一個學生最主要的指標,這一指標得到了家長,學校,社會甚至是學生自己的認同,因此,本科學生就被認為優于大專職生,為此他們對自我的評價也就相對而言較高。
2.通過大學生一般自我效能感與歸因方式的相關分析,說明越多地作努力和能力歸因,對一般效能感評價水平越高;越多地作運氣和任務難度歸因,對一般效能感的評價水平越低。根據韋納的歸因理論,能力歸因是內部的、穩定的、不可控制的,努力歸因是內部的、不穩定的、可控制的,運氣歸因和任務難度歸因都是外部的、不穩定的、不可控制的。如果學生把失敗歸因于外部的不可控制的不穩定性原因——運氣不好,或任務難以完成時,會導致學生不自信,對自己的評價降低;但學生把失敗歸因于自身內部的穩定性原因——能力或努力不夠時,不僅不會使學生喪失自信心,反而學生會更加努力,提高對自我的評價。如果把失敗歸于不穩定的因素上,就會比歸于穩定原因如努力和能力所帶來的自我評價更低。這一點被許多學者證實。
通過訪談發現:大多數學生認為,能力是可以通過努力來改變和提高的,因此它不是一個穩定的,不可控制的因素,它和努力一樣是可以通過主觀努意志來加以控制的。因而當學生把失敗歸因為能力和努力不夠時,不會產生自卑。相反,他們認為如果把失敗歸因為運氣不好或任務太難,往往是一種逃避、找借口、不敢面對現實的態度,反而使他們永遠退縮,不自信,從而產生了過低的自我評價。
3.大學生一般自我效能感與應對方式的相關分析說明自我效能感與積極的應對方式呈顯著的正相關,與消極地應對方式呈負相關。學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與積極的應對有顯著的相關,大學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越高,越有可能以樂觀,求助和問題解決等積極的認知或行為上是應對各種生活事件。
4.大學生一般自我效能感與社會支持及生活事件的相關分析發現社會支持是指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聯系,當個體在面臨困難或威脅時,這種聯系可以為個體提供精神或物質上的幫助,是心理社會壓力與心理障礙之間的中介因素之一。本研究再次證實了自我效能感與社會支持的關系。由于獲得良好的社會支持的個人將表現出更外傾的性格、少焦慮,渴望成功、不怕失敗,在生活中更勇于表現自己的能力,這樣也使自己的信心能得到加大的提高,同時對自身的評價也就相應的提高了。
自我效能感與生活事件中的健康適應呈現顯著的正相關。即學生的健康適應事件越多,那么其自我效能感水平就越高。因為生活事件中的健康適應顯示了個體能駕御或掌握環境事件的能力。個體具有了駕馭或掌握環境事件的能力就能更好的,有效的,成功的處理一些生活事件,那么個體的成功經驗就得到了累積。因此,學生的健康適應事件越多,那么其自我效能感水平就越高。
五、結語
自我效能感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之一,要提高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的水平,首先要考慮其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因素(生活事件、社會支持通過應對方式和歸因方式的影響),由此為基礎制定一系列的干預方案,即對大學生的應對方式,歸因方式和社會支持進行干預,來達到提高學生自我效能感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游潔.歸因風格量表.華中師范大學,2002.
[2]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M].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12.
[3]余鵬,宿淑華,李麗.大學生歸因方式、自我效能感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5,(01).
[4]Joseph S, Manafi E, Iakovaki AM,etal.Personality,smoking motivation,and self-efficacy to quit,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3.
[5]閆鳳霞.大學生歸因風格、成就動機與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感的關系研究[D].吉林大學,2015.
[6]李巧蓮,陳婷婷.大學生一般自我效能感與應對方式的相關研究.學理論,2012.
[7]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實施.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課題來源:昆明學院校級課題(XJW14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