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孝龍
語文課堂教學如何改革,應該是在國家和社會期望培養什么人的背景下改革,應該順應國家和社會發展的潮流。當今社會是個信息社會、交往社會、競爭社會、創新社會,國家需要培養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小組爭論式教學活動”“小組競賽式教學活動”“表演式教學活動”是為國家和社會的未來發展培養人才,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的一種改革嘗試。
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思考實踐心得當今社會被稱為“信息社會”,社會期望學校培養出的學生不僅應有豐富的知識,而且應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創新能力,以便學生走上社會工作崗位以后,能通過自覺不斷獲取新信息,進行知識更新,成為創新型人才。因此,培養學生主動的有創造性的學習、自覺獲取新知識和新信息是改革語文課堂教學的著眼點之一。
同時,當今社會又是“交往社會”和“競爭社會”,社會期望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僅應當成為“智能人”,而且應當成為“社會人”,以便學生進入社會后善于同他人交往,同他人競爭與協作,因此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競爭意識是改革語文課堂教學的又一著眼點。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社會還期望學校培養多規格的復合型人才,以便學生進入社會后,各展特長,促進社會經濟興旺發展。因此培養學生個性特長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又一著眼點。
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教師關注的只是教學大綱,考慮的是如何將書本知識傳授給學生,教師主講,學生主聽,學生在課堂上處于客體地位,被動學習,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缺少溝通,學生沒有展示思想和才能的舞臺,學生交往能力無法培養,自學能力難以形成,無法造成活躍課堂氣氛,無法激發各個個體創造性思維,更談不上培養學生的個性特長了。不考慮社會的期望,我們只能把學生培養成無用的“書呆子”。不在青少年時期培養學生走向社會的能力,只注重書本知識的灌輸,這是教學上的一大誤區。
教師只管教教材,忽視教授的對象,忽視學生家長的愿望,忽視國家和社會的期望,那就是一個置教師職業道德不顧、置民族未來不顧的庸師。
改革語文課堂教學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嘗試了三個途徑。
一、小組爭論式教學活動
小組爭論式教學活動,實際上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一種互相交往的過程。
哲學認為,通過交往,人類的本質和個人的人格得以生成和展現,并達到歷史的統一;心理學認為,交往是作為個體的人從事實踐的主要內容,是個體形成高級心理機能的必由之路,由于交往,個體直至人類才開出絢麗的智慧之花,擁有豐富的情感世界,煉就堅強的意志品質,形成千姿百態的性格特征,習得各種知識和技能,受到社會化文化的熏陶,滿足自己身心發展的需要;社會學認為,交往是社會之網中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群體,群體與群體聯結的紐帶,是各種社會關系耦合成網絡體系的橋梁,是促進人際關系和諧優化社會組織和維護社會安定的保證,是促使人們在經濟政治文化及心理多方面相互影響,并對人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產生實質性影響,加速社會化進程的基本因素。
可見,交往在人類生活中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那么如何營造一個課堂社會的交往環境,制造交往氣氛呢?可組建課堂學習集體——學習小組。一般4~6人,采取自愿組合原則,可以不斷更新。
為了便于交往,可以改革課堂教學的空間形態,即改以前的秧田型結構為馬蹄型結構。
(一)小組爭論式教學活動方法與步驟
1.課前準備部分,它包括2個環節。教師備課和學生獨立完成教師課前布置的預習題和學生在預習中自行設計的問題。這兩個環節是確保課內交往爭論的關鍵。
教師備課。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將一篇課文分為若干個知識點,就每個知識點設計問題,要考慮到不同層次學生的知識水平,是否適合爭論,要在課前布置給學生,要求學生獨立完成。
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布置的預習題主要目的是:不能使有的成員成為小組討論時的旁觀者,不和同伴產生交往;以防小組爭論流于形式,或偏離主題;使每個成員對于小組爭論的內容有一定的個人見解,哪怕是一點點見解,甚至是錯誤的見解,要求學生要珍惜這見解,這畢竟是自己的思維成果,錯不可怕,就怕不動腦筋,逐步培養學生勤于思考的習慣。
2.課間,教師白板出示課前預習題。
3.分小組討論。由小組長主持,各人匯報自己獨立思考的結果,并匯報自己思考的方法,推理過程,然后小組里的同學針對這一結果提出不同看法,通過認知碰撞、爭論得出統一認識。
(二)小組爭論式教學活動產生的結果
1.學習的交往能力得到明顯的提高。
2.可以激起學生認知上的好奇心。當雙方觀點不一致時或現在接觸到的信息與原來掌握的信息不相符合時,就會出現思想上的沖突,激起每一個個體主動地去探索他人思想的企圖。
3.可以培養理解他人的意識。參加爭論的學生對他人的認識方法有深刻的理解,能更好地預計對手在解決未來問題時將使用什么樣的推理思路。
4.提高學生認識推理能力。在爭論中,學生被迫一次又一次地認識他人的看法,這有助于學生認識的發展,道德的發展,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以及自我中心推理方法的減少,激起學生尋求更恰當,更成熟的推理過程的動機。
5.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質量,群體內爭論的目的就是爭取最高質的去解決問題。
6.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在爭論中,學生通過各種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用新的解決問題的思路重新闡明問題,從而獲得創造性的頓悟,爭論可以豐富思想,提高思維水平,增強興奮和喜悅的心情,并在解決問題中表現獨創性。
7.增高學生學習成績。爭論可以使學生掌握更多的學習內容,增加記憶總量,糾正老師在課堂內外無法一一糾正的錯誤。
8.通過爭論,培養了學生參與意識、集體意識,尊重別人和集體意見的意識。通過共同活動,增強了團結,提高了班級的凝聚力,培養了良好的人際關系。
二、小組競賽式教學活動
小組競賽式教學活動是小組爭論式教學活動的延續,即各小組選出代表將爭論結果向全班同學匯報,然后集體質疑評價,但教師要有意識地把這個教學環節以小組競賽的形式呈現。
(一)小組競賽式教學活動的方法和步驟
1.將各組的序號寫在黑板上。
2.每小組的基礎分定為100分寫在序號下面。
3.競賽形式有三種:(1)必答題;(2)指定每組若干人員答題;(3)搶答題:(4)小組挑戰題。
4.必答題。即各小組選出代表匯報爭論結果,教師和各小組成員集體評價,若回答正確加10分,不完整加5分,錯則扣10分,思維有獨創性另加10分。
5.指定每組若干成員答題。(1)指定每組若干成員答題。教師根據爭論過的課文內容,設聯想題,白板出示。如聯系實際談體會、感想等。全班同學和教師評價正確,每人加10分,觀點不正確扣10分,不完整得5分,思維有獨創性另加10分。(2)幫助活動。在本組同學回答問題時有偏差,本組同學及時幫助回答,正確的給本組加10分,錯了不再連續扣分;其他組成員幫助回答,若正確,為本組加5分。
6.搶答題。教師根據課文內容設題,白板出示,一般較難,允許各小組小聲討論,在規定時間內答出,答對加20分,答錯扣20分,有獨創性另加15分。
7.小組挑戰題。由某小組向另一小組挑戰,提出本小組成員在課前預習中發現并設計的問題,讓被挑戰組回答。回答錯誤,或回答不出,被挑戰組在原有的總分上扣2分,回答出來,加2分。挑戰組每提出一個問題加1分。
在整個競賽過程中,教師作用:(1)組織;(2)引導;(3)歸納。
(二)小組競賽式教學活動可產生的作用
1.培養學生競爭意識,求異思維意識。
2.教學上,以前那種一潭死水的課堂氣氛煙消云散,那種死氣沉沉師生皆無精神的局面一去不復返。
3.促使本組成員進一步協作學習,促使每個成員有責任在課內課外不斷獲取更多的知識信息來共同解決問題,為個人爭光,為本組爭光。4.使小組每個成員都能看到自己在本組里有不可忽視的班級社會地位,有表現自我、展示自我的機會和平臺。
5.有力地加強了集體主義教育。
6.充分地體現了相互幫助的道德品質,增進了友誼。
三、表演式教學活動
如何在教學活動中積極創造機會、情境,既能完成教學任務,又能培養學生的個性特長,為社會培養多層次人才?這是許多教育工作者經常思考的問題,在教學實踐中,表演式教學活動是發展學生個性的一個范例。表演式教學活動是將教學內容改為話劇、相聲等表演形式,通過學生自做道具,自編、自導、自演來深化教學內容,吃透教學內容,發展學生個性。
(一)所采取的方法和步驟
1.文學興趣小組將課文內容編成話劇或相聲等形式。
2.由道具組做道具。
3.由話劇組自導自演。在整個過程中教師起組織、指導和激勵作用。
(二)表演式教學活動產生的結果
1.有助學生更深一層次理解課文內容消化知識。
2.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了很好的發揮和培養。
3.培養了良好的班級社會心理氣氛。
4.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和提出問題能力。
5.培養學生勇于挑戰和樂于接受挑戰的精神。
6.大量同學勇于表現自我,發現自我,增強自信心,為社會培養了人才的心理素質。
總之,無論開展何種形式的教學活動,都必須考慮到國家和社會的期望。在此基礎上,積極探索和實踐。不能只埋頭教死書,要為國家和社會的未來發展培養人才,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
參考文獻:
[1]唐云增.班集體建設辭典·班集體建設與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