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源
兒童的心理素質發展影響重大,是其終生心理健康的基礎,同時它也是素質教育中重要的一極。為此,需要對兒童的心理素質發展進行引導,針對其心理發展階段的特性調節對其心理素質的教育方式。把理論特征與實踐相結合,簡要分析概述幼兒心里素質教育的教學策略。
兒童心理心理素質教學策略兒童的心里素質教育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兒童素質教育活動中的重中之重,主要內容包括腦科學與心理學,這二者也是其構成的基礎,其漸進性與基礎性、活動性與內化性、發展性與可操作性等特性相輔相成,共同發揮作用,針對于這種特性,可從感知體驗、認知沖突等具體方面作為切入點,結合具體實踐情況采取相應措施。
一、兒童心理素質教育特性概述
1.兒童心理素質教育中的基礎性與漸進性
兒童心理素質教育中的基礎性與漸進性特征體現為在發展中把生存需求作為基本奠基。在兒童發展的過程中,最為主要的需求便是其對生理的需求,同時它還關系到兒童心理品質的發展進程,兒童的心理與生理兩者的發展緊密相連,兒童心理的健康發展離不開生理的良性發展,只有在保持其生理的健全發展的基礎上,結合每個兒童的獨特成長環境,最終形成每個個體獨特的心理素質。此外,不能忽視兒童的安全需要與歸屬于要,這是是形成安全與歸屬感的重要環節,并且以此作為基礎有利于多種良性基礎心理品質的形成與發展,然而這個發展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2.兒童心理素質教育中的活動性和內化性
兒童通過活動進行學習,同樣,兒童心理素質的發展也離不開活動,兒童主要是通過活動與外界進行溝通交流,接收外部環境的刺激做出相應反應,并通過其或主動選擇或交互作用的具體反應,漸漸的把其心理潛能派生出的各種心理品質進行吸收與深化,逐漸的融于其心理素質的結構之中,并使其沉淀最終內化為穩固的心理素質。由于兒童的心理素質教育是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貫穿整個兒童活動的始終,結合情境、扮演、行為范式的訓練等具有引導性的活動,完善與發展兒童的心理認知和智力活動。這些引導性活動主要是為了誘發及引領兒童的活動感知與體驗,并具有預知性的對其可能存在的問題傾向進行調整,通過具有目的性的引導,使其兒童在心理素質方面得到更好的發展。
3.兒童心理素質教育中的發展性和可操作性
由于兒童心理素質的發展并不單單只受內部因素或外部因素的影響,而是通過內外因素相互結合、相互作用發展起來的,其內部因素主要是指其遺傳性因素與當前已有的基礎水平和對于自身更高發展的訴求;外部因素則主要是指來自于外部的環境影響,包括其給予的刺激與引導教育。兒童心理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兒童自我發展逐步形成健康良性的內部心理平衡調節機制,這有利于激發兒童的心理潛能,使其自主發展、能夠對自身心理問題進行主動調節控制、自發的建立起一種新型的良性心理素質結構。
二、兒童心理素質教育采取的具體措施
1.感知體驗
以兒童心理素質教育中的活動性與內化性特征可以看出,兒童心理發展主要是基于活動的基礎上進行的,兒童從中得到最為基本、直接、具有高操作性的經驗與刺激,活動是兒童與外界客觀環境之間進行交流的媒介。同時,其活動也引發兒童思維的發展,這往往是其獲取直接經驗的一個過程。因而在活動中要鼓勵兒童的親身操作,去積極地獲取感知體驗。為了更好的去引領兒童的感知體驗,可以采取移情手段使其產生替代性的情感反應。移情的作用不可小覷,兒童能夠從移情訓練中國獲取換位思考的能力,也是其親社會行為的形成關鍵,有利于發展其交往能力與環境適應能力。而要達到移情的效果往往要通過角色扮演這一活動來進行,通過自身扮演角色,加強對角色的理解,獲取角色體驗。通過這種認知活動,兒童在理解他人的基礎上便能夠明確不同角色在社會中的作用,更好的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尤其是在思維表達能力、責任心等方面。
2.行為強化
行為強化這一手段的主要依據便是行為主義中的強化學習理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便是觀察學習。觀察學習顧名思義即通過對于具有典范作用的榜樣進行觀察來獲取學習的一種方法,由于兒童在由感知運算階段轉化為前運算階段的發展過程中其思維模式得到發展,能夠對于符號與概念進行基本理解掌握。受其思維特性的影響,通過觀察學習的方式進行學習具有一定的有效性與可行性。兒童的學習過程離不開模仿也就是觀察學習,兒童往往通過對于榜樣的模仿獲取其社會行為,并在成長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對其進行吸收與融合,最終使其轉化為其內部心理素質。并且在強化過程中,也發展了其自我管理能力,而兒童心理素質的健康發展離不開自我管理能力的發展與完善。并且這個手段能夠廣泛的運用到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中,是一種日常化的行為訓練。
3.認知沖突
兒童心理素質的建構過程是通過內外因素的不斷作用形成的。其心理素質的完善與健康發展離不開心理發展,而心理發展卻又基于其認知的發展,由此認知沖突影響其心理素質結構的沖突與發展。皮亞杰認為,在幼兒自身具備的認知結構面臨外部新的刺激時,由于其原有認知結構的局限性,不能對其進行認知,這就使其產生矛盾與沖突,皮亞杰把這種現象總結為認知沖突。面對認知沖突的產生,兒童必須在原有認知結構的基礎上,結合新的條件刺激做出相應的調節,從而使其舊有認知結構獲得完善,構建起新的認知結構,進而獲取新的平衡,這種由認知沖突引起的心理結構的不斷重建就是兒童心理發展的重要動力。其主要來源是一種對行為結構的反饋以及實際和預期結果間存在巨大差異造成的沖突;此外,在廣泛的社會交往活動中,文化差異也會造成其認知沖突的形成。幼兒心理素質教育中對于認知策略的應用主要就是通過對其認知沖突的誘導,進而刺激兒童調整認知結構。而作為引導主體的教師,在運用認知策略時必須對其具有相當水平的掌握,并且要求教師能夠準確的對兒童的最近發展區做出估量,以達到更好的使其發生有效的認知沖突,一旦判斷錯誤,可能會對兒童的探索興趣造成傷害。因此,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結合當前實踐情況,恰當的對兒童進行干預與引導。
4.家園共育
兒童的教育離不開家庭教育,兒童從出生開始便不斷的接收到家庭環境帶來的影響,可以說兒童的心理品質的初步形成階段,主要受其家庭教育的影響,尤其是其社會適應性是家庭關系、環境在兒童身上的一個投影。為了引起相關重視,首先,幼兒園需要完成向家長傳遞正確的兒童心理素質教育的觀念,使家長對其有所了解,并且對其怎樣更好的對兒童進行家庭教育等方面知識進行普及;同時幼兒園不妨多多開展相關的教育講座交流會。其次家庭要對兒童的家庭教育方面給予重視,第一,家長要調節原有的家庭環境,打造出更加適合兒童成長的,安全舒適的家庭環境;第二,家長要提高自身素質,為兒童的心理素質發展做出示范榜樣。第三,家長通過家庭教育與其在幼兒園中受到的教育相結合,密切與幼兒園間的聯系,以便于更好的了解到兒童的發展現狀問題,即時的調整并提出解決方案。實行家園共育,更好地推動兒童心理素質的發展。
綜上所述,通過對兒童心理素質發展的特性分析,為教師與父母提供了具有針對性的教育教學方式,兒童是社會發展的希望,希望通過本文使教師與家長認識到兒童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并結合實踐采取有效手段與措施,為兒童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質基礎。
參考文獻:
[1]張鳳,劉云艷.幼兒心理素質教育教學策略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4,(04).
[2]閻平.論幼兒的心理素質教育[J].學前教育研究,2001,(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