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洪梅
(梅河口市農民教育中心135000)
●農村經濟論壇●
不斷提高農業科技水平推動農村經濟快速發展
胡洪梅
(梅河口市農民教育中心135000)

我國是農業大國,擁有八億農民,科技水平的提高可以激發巨大的農村發展的潛力,對于推動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和農民收入至關重要。
當前我國農村的發展已進入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廣大農村農民的生活富裕,科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廣大農民科技素質的升級也是確保實現小康目標的關鍵因素。
農業科技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競爭力的重要支撐,也是提高農村生產力和實現農民生活寬裕的重要保證。在廣大農村實現農業經濟發展就必須健全完善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推廣和應用先進農業科技、推動農業科技進步是重要保障。
強化農業科技創新,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黨中央緊緊圍繞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這個中心任務,突出強調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并提出了一系列理論性、指導性強的新觀點、新論述,出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操作性強的新政策。強化農業科技創新,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舉措,對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1.1 農業科技創新是農業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農業技術變革和創新始終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動源。它將使農業勞動對象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提高了農業勞動對象的效能和效用;科技創新優化了生產要素組合,使農業生產過程的組織形式更加科學合理;科技創新提高了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水平,使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方法更加科學化,手段更加現代化。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是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舉措,依靠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是農業發展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趨勢,也是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1.2 農業科技創新是解決農村經濟的迫切需要。
發展現代農業是以依靠科技進步,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優質高效、有區域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經營方式推進農業,用新型農民發展農業。這已是全國各地許多地方的成功經驗和做法。
農民的收入有了明顯的增長,但是農民收入的增長仍低于城鎮居民收入的增長。承受著資源和市場的雙重約束。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必須靠科技創新,才能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實現農產品的高產、優質、高效;才能拓展農業發展領域,實現產業結構優化;才能提高市場競爭力,形成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創造高產、優質、低耗的生產體系和一個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環境的高轉化效率的農業生態系統。
1.3 農業科技創新是實現農業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
科技創新是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關鍵,滲透到農業發展的各個環節和領域。從發展現代農業,加快城鄉統籌發展的高度,充分認識農業科技創新的重大意義與重要作用。從傳統農業、近代農業到現代農業,都是技術變革和創新的推動力,以技術進步為標志;農業機械、農藥、化肥、灌溉、良種等技術的突破和廣泛應用,帶動了農業生產力的大幅提升。
實現農業持續發展,其根本出路在農業科技創新。農業科技創新即是確保糧食安全的基礎支撐,又是突破資源環境約束的必然選擇,是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的決定因素。要促進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更要通過農業科技創新進步,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才能實現農民增產增收、提質增收、節本增收。
高度重視農業科技創新事業發展,始終堅持把農業科技創新作為“三農”工作的重要任務,出臺的一系列促進農業科技發展的政策措施,推動農業科技工作不斷取得新的成績。一些重大技術和關鍵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成果轉化應用水平不斷提高,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穩步提高,推動了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科學技術的全面進步和創新,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推動作用,成為加速農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2.1 推進了農業科技研究與運用。
只有合作,才會成功。吉林蔬菜雜志,圓您致富之夢!
推廣農業新品種,推廣新技術,創建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和培育科技示范戶。科技在農業領域的廣泛應用,通過實施“科技興企”行動,龍頭企業不斷做大做強,進一步提升了農業產業層次。
2.2 促進農業生產穩步增長。實現了農業產業化穩步推進。
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快速發展。一些地方的農業龍頭企業規模不斷擴大,企業發展后勁明顯增強,產業化經營水平明顯提升。
2.3 農民增收效果明顯。
農業科技創新是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重要保障。農業發展主要得益于科技進步。農業科技創新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大幅提高,對農民增收和農業增效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
3.1 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
抓好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推動傳統農業向產業化、現代化、標準化農業轉變。完善以政府為主導,科技人員、農民、企業家等廣泛參與的多元化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建立以農業科技園區為載體的農業科技創新基地;發展作為農業技術創新主體的農業企業為主要內容的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3.2 強化農業科技組織建設。
強化科研、管理、推廣、服務隊伍建設,形成隊伍精干、管理有序的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隊伍。健全農業科技管理體系和推廣運行機制。整合涉農科技推廣機構,完善充實農業科研生產第一線和科技力量,設立綜合性農業技術服務機構,專門從事農業科技成果的引進、試驗、轉化、及推廣工作。完善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一方面積極培育和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協會,建立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另一方面要積極培育和發展農業科技企業,把農業生產和市場緊密結合,推進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
3.3 創新農業科技服務方式。
建立一個高效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才能更好的推動農村經濟快速發展。一是健全農業科技服務網絡,穩定農業技術推廣隊伍。提高素質,向知識化、綜合化和實用化轉變;拓寬服務領域,為農民提供全方位、集成化的服務;鼓勵龍頭企業為農民提供系列化服務。二是搞活市場和流通。擴大農產品銷售渠道,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三是大力規范發展農村中介服務組織。通過引入市場機制,實行企業化經營,為農戶提供生產過程特別是農產品銷售加工等方面的服務。
3.4 加大農業科技推廣力度。
改變投入方式,把招投標機制引入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項目中。積極鼓勵農業科技人員以不同方式從事農業開發和科研項目,承包林場、農場,建設農業科研基地,創辦都市農業園區,領辦農業龍頭企業和合作經濟組織,開展有償科技服務等活動,以自己的實際行為帶動農民學科技、用科技,通過科技進步增加收入。
3.5 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
一是加強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市場結合。科研和推廣人員要樹立起強烈的市場意識,研究開發和推廣有市場前景和發展前途的成果,形成研究、開發、推廣、轉化的良性循環。二是加強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和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的結合。三是強化農業科技成果與區域產品相結合。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是農業科技直接進入農業與農村經濟的重要途徑與模式。加速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要與區域農產品緊密結合,深化農產品精深加工,提升農產品科技含量,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形成產業鏈條,實現農產品有效供給,增加農民收入。
3.6 加強農業科技人才建設。
實施人才目標管理。建立激勵和約束相結合的競爭協作機制,營造有利于人才成長的氛圍,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單位和團隊的整體績效。樹立農業科技領頭人。培養一批在農業科技前沿、推動重大科技創新的戰略科學家、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和創新骨干力量。加強農民技術培訓。通過職業技術學校、夜校、專家現場講座、媒體傳播或示范村、示范戶等方式方法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不斷提高農民接受農業技術的能力,為農村培養出越來越多的科技明白人、科技致富帶頭人。建立健全農業科技人才信息庫,做到縣、鄉有人才檔案庫,實行動態管理,使農業科技人才管理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
10.16627/j.cnki.cn22-1215/s.2017.0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