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卷大組評高中低三段作文之優劣
■作文提供及總評:陳建新 高考閱卷作文大組組長
郭吉成 高考閱卷作文小組組長
■作文點評:陳建新 高考閱卷作文大組組長
莊平悌 高考閱卷作文小組組長
徐成輝 高考閱卷作文小組副組長
謝昌霖 高考閱卷作文小組副組長
張 穎 高考閱卷作文小組副組長
●正確理解“三本書”的概念
今年浙江卷的作文題要求同學們對作家所說的“人生要讀三本大書”加以評說,寫好這篇作文,對“三本書”的理解很重要。
“有字之書”是指平常我們閱讀的紙質書籍,當然也可以包括出現在電子產品,比如電腦、手機和閱讀器上的電子書。
“無字之書”是指生活,也可以說是社會實踐(包括接觸大自然)。這樣的理念其實古代就有,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就是這個意思。
“心靈之書”是一種隱晦的比喻,意指閱讀自己的心靈,這既是指了解自己的內心,也可以說是一種精神層面的反省。將其理解為自我反省、精神層面的追求、精神修煉等都對。
題目中只出現“三本書”的說法,沒有進一步解釋,特別是“心靈之書”這個概念,如果有其他解釋,能說得通的,也算對。
●領會“評說”的文體要求
今年的作文題不像去年明確要求“寫一篇論述類文章”,只是使用了兩個關鍵詞“思考”“評說”。這兩個關鍵詞是指向論述類文章的文體的,可見命題者希望引導同學們寫一篇論述類文章。因此,寫作時應采用適宜的文體,凸顯“評說”:首先要表明你的看法,然后進行評說,闡述清楚你的理解。
行文過程中,要在辨析概念的基礎上,把握題旨,理清思維,講清楚“三本書”之間的關聯。“三本書”中,前者“有字之書”是實的,后兩者“無字之書”“心靈之書”是虛的。它們之間不是簡單的平面關系,而是相互遞進的關系,前者為后者的“閱讀”奠定基礎,最終促成人的心靈認識和精神層面的發展。既要讀“有字之書”,也要讀“無字之書”,更要讀“心靈之書”。
一般而言,宜把“讀三本書”作為一個整體來思考、評說,當然,具體寫作時可以有所側重。如果對“三本書”的概念只是簡單提了一下,然后著力評說其中一本,也視為切題。
一類文:55—60分 /二類文:50—54分
這一檔次的文章是考場上的優秀作文,它們在審題上對“三本書”的概念及其相互關系有準確的理解和闡釋。
題目中的“思考”與“評說”是很重要的信息。如果文章沒有絲毫思考與評說,就只能在49分以下給分。如果針對材料有合理思考但缺乏評說,可以進入二類文范疇;如果對材料有合理思考且有評說,就能進入一類文范疇。
在語言方面,文章普遍能做到理性表達,符合論述性語言的要求,簡潔、清晰、鮮明;結構上嚴謹有致。
此外,這一檔次的文章普遍符合論述類文章的文體要求,論述時有一定的縱深度,甚至有獨特的思考,不是簡單地闡釋“三本書”的關系。
比如《請先讀懂自己的心》一文,作者對“三本書”的理解與作家有所不同,他看到了“有字之書”和“無字之書”可能存在的負面影響,從而更推崇“心靈之書”的寶貴,沒有人云亦云,有獨立思考和質疑精神。

薩特曾說:“我是在書堆里開始我的生活的。”書總得伴隨我們的一生。據一位作家所言,人要讀三本大書:一是“有字之書”,那是知識的海洋;一是“無字之書”,那是社會的歷練;一是“心靈之書”,那是心靈的覺醒。三本大書缺一不可,否則人生這段歷程似乎缺了一個角。但我說,“心靈之書”才是每個人最該讀透最該讀懂的書。
“有字之書”象征著無窮無盡的知識。如今我們倡導“終身教育”,似乎我們的整個人生旅途都得帶著這本書。盧梭說:“教育即生長。”毫無疑問,知識的獲取對每個人的成長都至關重要。但是,這樣一本“有字之書”就足以讓人飄飄自喜、胡作非為了嗎?前不久,勒索病毒席卷全球,激起一片恐慌。這不正是一群捧著“有字之書”、沒有良知、被利益裹挾的人肆意妄為的結果嗎?現實中又有多少律師玩弄法律條文、顛倒是非黑白?這不正是一群“倚高才而玩世”的人嗎?
除了這些視“有字之書”為玩世資本的人外,社會上同樣存在一群以“無字之書”為玩弄是非的手段的人。這些人熟知社會規則、深諳人情世故,率性違反規則,甚至觸犯法律。不少企業家依攀人際網絡進行賄賂、牟取私利。這樣的行為屢見不鮮,不正是因為其執迷于“無字之書”,拋下“心靈之書”嗎?
如今社會亂象叢生:違法與犯罪齊飛,低俗與頹廢共色。究其原因,恰是其將“心靈之書”燒毀、丟棄。黑塞在《悉達多》中寫道,每個人實際上只反映于一個瞬間,即大徹大悟自己是誰,其余一切都是隨波逐流,無意義。的確,發現自我、讀懂自己彌足珍貴。如果連基本的自我認知也沒有,又如何同自我和解、與群體交流、對社會融入呢?木心先生是一位偉大的作家,學富五車,想必讀懂了“有字之書”;見證了風雨如晦的“文化大革命”,想必看徹了“無字之書”;但最為重要的是,他將“心靈之書”爛熟于心。他能在屢遭凌辱的監獄里奮筆疾書,留下幾十萬字的手稿,不在證明他讀懂了自己的內心、明白了自己的價值嗎?
有人擔憂被時代浪潮沖刷、席卷,但當他讀懂“心靈之書”時,又有何可愁呢?“人即是物,物即是人”,古色古香的烏鎮成為貼有“現代科技”標簽的互聯網大會的永久選址,卻能絲毫不流失其韻味、品格,不正是它明白自己的靈魂所在,讀懂了自己的內心嗎?唯有讀“心靈之書”,方能屹立于時代潮頭。
人生如夢,如壯闊之山河,唯有“心靈之書”這一明珠照破山河萬水,才能時有月灑清輝、水漾徐徐的美景。
得分:59分
這個作文題要得高分,關鍵在于在符合文體要求的前提下,對作家提出的“三本書”有思考和評說。當大部分文章在闡釋“三本書”的概念時,這篇文章正好相反,沒有一味贊同作家的說法,而是有自己的思考。作者對“三本書”的理解與作家有所不同,他看到了“有字之書”和“無字之書”可能存在的負面影響,從而更推崇“心靈之書”的寶貴。這樣的認識,體現出作者不人云亦云、有獨立思考和質疑精神的一面,尤為寶貴。

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曾言:“如果天堂存在的話,那該是圖書館的模樣。”人立于世,世界就是一本大書。誠如材料中作家所言,人生三本大書是為有字之書、無字之書與心靈之書。但我認為,這三者并非并列。作為新時代的讀“書”人,應當將心靈融入“有字”與“無字”中。
有字之書,是文化的積累的傳承。中國古代造紙與印刷二術并存,為后世留下了不竭的典籍資源。步入現代社會,網絡媒介下的書應運而生。無論是平板上的電子書還是電腦中的二進制碼,它們都可以被視為“有字”,因為這是一種記載,暫時無關人心。
無字之書,是文化的拓展的領悟。社會以其復雜性裹挾著人們,而人們確也從中學到了處世之法。除社會之外,無字之書仍包舉宇內。誠如經歷、經驗與教訓,帶給我們學識、認知、涵養、想象、精神甚至萬物法則。它們來自自身領悟,具有無字之書的一切意義與特征——但我要說,仍然不夠,因為它們不具有心靈的尺度。在人的心靈介入之前,這一切是存在;只有介入之后,才稱得上真正意義。
心靈之書凌駕于“有字”與“無字”之上,是我們這代讀書人理應的追求。而不融入心靈這一必要條件,有字之書將成為謬誤,無字之書將成為偏倚的社會價值。當下中國,人均受教育程度逐年上升,但社會期望看到的和諧景象卻遲遲未現。“地鐵藏書熱”從歐洲席卷至中國,而北上廣的各地鐵站、車廂中盡是隨意丟棄的書本——這難道不是對有字之書的踐踏嗎?資深的大學教授對否定其意見的老人大打出手,社會戾氣日益顯現——這難道不是無字之書的遺憾嗎?缺少了心靈之書的“閱讀”,一切其他方式都顯得徒勞。如果一個民族分心于繁雜瑣事,如果心靈的必要輔助不見蹤影,和諧的社會氛圍被急躁打破,總之,人民戴著“讀書人”的帽子卻蛻化為無知的受眾,那么文化的滅亡就在劫難逃。
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于將心靈之書讀透,將其融入“有字”與“無字”的系統中。關鍵更在于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家國情懷。在日常的生活中,每個人都是毫無爭議的讀書人,而讀書的過程,是把握好心靈的途徑。我們勢必要在實踐中發現真理,然后用心去悅納它,實現自我價值。
我們是用心讀書的人。讀得最完美的,一定要是“心靈”這本大書。張載的名句可以作為訓誡: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我愿意一讀終生。
得分:56分
文章貴在對“三本書”的內涵理解準確,對三者之間的邏輯辯證關系整理清晰。標題言簡意豐,吸引讀者的注意,讓人們對“書”的內涵產生好奇。開篇引用博爾赫斯的名言,提出自己對“三本書”關系的獨到見解;結尾又引用張載的名言,提出終身閱讀“心靈之書”的必要性,前后呼應,結構完整。正文展開部分運用層進式結構,在肯定“有字之書”“無字之書”在文化積累和拓展層面的重要作用后,突出了“心靈之書”對當代人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辦法。
整篇文章不枝不蔓,論據的選取既能引經據典,又能緊密聯系現實,說理不卑不亢。不足之處在于個別地方表達不當。比如對“有字之書”和“無字之書”的定義:“是文化的積累的傳承”“是文化的拓展的領悟”,讀來拗口。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又有俗語說:“活到老,學到老。”有作家提出人生要讀“有字之書”“無字之書”“心靈之書”三本書,我很贊同這位作家的看法,這三本書即人生之書。
所謂成長,就是在不斷的學習中提高自我。在我看來,“有字之書”就是我們通過書籍、網絡等多種途徑獲得的閱讀,“無字之書”則是指我們在生活中學到的為人處世的方法,“心靈之書”就是我們在已有的基礎上凈化自己心靈的一門學問。
對于我們這一代人來說,從進入小學甚至是幼兒園開始,我們就開始學習“有字之書”。從一開始的聲母、韻母到詞句再到文章,我們從書本上學到的內容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刻。我們徜徉在文字的海洋中,縱觀古今,吸收著文字中的精華,成就更好的自己。不論是課本、名著、小說還是網絡閱讀,文字都讓我們有所收獲。人生的第一步,讀好文字之書,成就博學多識的自己。
而人生的第二本書——“無字之書”,則需要我們從日常生活的一點一滴中去學習、揣摩。不論我們生性是孔子所說的善還是孟子所說的惡,我們都需要從生活中學習為人處世的方法與原則。人不是生來就會為他人考慮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是我們從生活的“無字之書”上學到的;人不是生來就懂得分享的,慷慨大方是我們從生活的“無字之書”上學到的;人不是生來就講文明懂禮貌的,彬彬有禮是我們從生活的“無字之書”上學到的。臺灣作家簡媜學了“無字之書”后道出了人不可鋒芒畢露的道理;蔡元培學了“無字之書”后拋開了學生與之發生口角的不愉快,為該學生寫了推薦信。讀好“無字之書”,不是為了讓自己變得圓滑世故,而是讓自己有了為人處世的方法與準則。
人生的第三本書也是最難讀懂的書,就是“心靈之書”。有人說“把心磨平,波瀾不驚”,這是一種境界,只有讀懂了“心靈之書”才能達到如此的境界。退休教師韋思浩捐出了自己的退休工資為失學兒童提供讀書機會,自己卻游走在生活邊緣;印度男子庫瑪雖生活困難,但他樂意為饑餓的陌生兄妹點餐;孔子、顏淵淡泊名利,將富貴看作浮云,一心倡導仁義。他們都讀懂了“心靈之書”,不論是對他人還是對整個社會乃至國家,他們都凈化了自己的心靈,將大愛傳遞給他人。讀好“心靈之書”,提升自己的境界,做一個對社會、國家有用的人。
時光匆匆,漫漫人生路也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長。在人生路上,多學習這三本人生之書,使自己變得更加優秀,創造出自己美好的未來。
得分:52分
文章語言流暢、簡潔、明晰,文體符合論述文要求,對“三本書”的概念及相互關系有較準確的理解和闡釋,并且能抓住題目中的另一個關鍵詞“讀”,圍繞“讀”什么、為什么要“讀”展開一定深度的思考與評說。
論述過程體現了較好的因果邏輯思維。比如要讀“有字之書”是因為讀“有字之書”能“成就博學多識的自己”;要讀“無字之書”是因為人不是生來就“會為他人考慮”“懂得分享”“講文明懂禮貌”的,讀好“無字之書”能讓自己有為人處世的方法與準則。
稍有缺陷的是論述為什么要讀“心靈之書”的部分,看似論據很豐富,實際上以敘代議,論據與觀點間的聯系缺少必然邏輯性。另外論據的準確性也有欠缺,“性惡論”是荀子的觀點而非孟子。
人要讀三本書:“有字之書”“無字之書”與“心靈之書”。三個形象的比喻,表明人的一生所必備的財富:知識之滋養、生活之洗禮及心靈之修煉。
毋庸置疑,“有字之書”對一個人的成長、成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試問一個人如果沒有品讀過文字的智慧,感受過知識的滋養,又怎能擁有“充盈之思想”呢?誠然,在如今的社會上彌漫著一股浮躁的氣息,他們將讀書等同于考試,將讀書僅視為一種工具,但讀書絕不應局限于此。它不應是與名利掛鉤的,而應是思想上的自我提升、人格上的不止追求,更應是精神上的詩意棲息地。
品讀“有字之書”,感受知識的滋養!
當然,“紙上得來終覺淺”,一個人的一生還需細細品讀一本“無字之書”。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而“無字之書”指的就是生活中的點滴歷練。
史鐵生曾說:“真正的歸依不在于某一處所,真正的歸依在路上。”無獨有偶,泰戈爾也曾言道:“人生的意義不在于留下什么,只要經歷過,便是最大的美好。”身處不同時代、不同國度,兩位大師都不約而同地肯定了人生經歷的重要意義。“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人生中有太多的事物等著我們去學習與品味。芭蕉碩大的葉子往往成為人避雨的工具、螞蟻的游樂園,它也在無形地告訴我們:一味地擴大自己往往會成為被人利用的工具。同理可知,生活中的點滴小事、自然的花草樹木等,都在無形中教給我們人生的哲理。
品讀“無字之書”,體會生活的智慧!

不過,一切的一切都應建立在一顆美好的心靈之上,即人生須品“心靈之書”。古往今來,流芳百世者有之,遺臭萬年者有之。決定兩者類別的,不是一個人的才華,而是一個人的心靈。因此,秦檜身為狀元依然難逃千夫所指的命運;蔡京書法絕倫,也依舊不受歷史的待見。這一切的一切,均源于內心。沒有一顆美好的心靈,又有何資格來奢求他人發自內心的贊美呢?毫不夸張地說,心靈是人一生成就的基石。
品讀“心靈之書”,提升心靈的境界!
但正如《尚書》中說的那樣,“知之非艱,行之惟艱”。縱使我們知曉那三本書的重要性,也并不意味著我們就可以領略個中的真諦。唯有時間流逝下孜孜不倦的行動才能讓我們讀懂人生的“書”。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唯愿自己品讀人生之“書”,做最好的自己。
得分:50分
文章對“三本書”有明確的定位:知識的滋養、生活的智慧和心靈的提升。全文采用并列式結構,論述了“三本書”的重要作用。段落與段落之間的過渡銜接自然,使文章結構嚴謹,體現出作者嚴密的論證思維。同時,作者在結尾部分引用“知之非艱,行之惟艱”,提出了讀書的一個尷尬處境,具有一定的啟發誘導意味,值得讀者深思。
從結構上看,三個分論點之間的排比式結構,既使文章結構清晰,增強了論證的氣勢,但也顯示出作者對“三本書”關系定位得還不夠精準。
一作家提出人生要讀三本大書——“有字之書”“無字之書”“心靈之書”的論點,對此我持贊同態度。三本大書,正印證著那句話:你的氣質里,藏著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愛過的人。
前段時間獲贊無數的文化類節目《朗讀者》的制作人、主持人董卿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觀點。在節目的開場,她都會用娓娓道來的方式講述著當期主題。抑或當《中國詩詞大會》上的她作為主持人隨口而出一句句詩書經典時,觀眾欣賞到的正是她的才情、她的氣質。究其原因,無外乎自幼起深厚的讀書積淀。“有字之書”,使她對經典信手拈來,使她氣質斐然。
相比“有字之書”,“無字之書”對一個人氣質的培養可謂更加間接。但是,不可因此否定生活對一個人的重要性。我且把“無字之書”比作生活。誠然,生活是一條起伏無規律的河流,也許有時給人帶去的僅是波折坎坷,但最終,人人都能在這條河流中滌蕩內心,洗滌心性。作家大冰便在一次演講中提及閱歷的重要性。作為民謠歌手、背包客、禪坐弟子、銀匠、鐵匠,多種身份帶給他的也許不是慌亂與迷茫,而是內心擁有更多重量后的淡定與從容。一如楊絳先生所言:“我們一直在尋找命運的波瀾,到底才發現,最曼妙的竟是心底的淡定與從容。”“無字之書”,令楊先生有一種不屈的“向上之氣”。

于三者中,最重要的,自然是“心靈之書”。于此,我廣義地將“愛過的人”比作愛過及被愛的一切。心靈之書,是艾青面對中國大地的一片熱忱:“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心靈之書,是柯潔敗于AlphaGo后流下的赤子之淚。人類縱然跟不上時代、科技的腳步,但柯潔雖敗猶榮,我們從他身上體會到的,是對國旗的熱愛,是真正有感情的中國氣質。退一步說,且拋開那些名人,每個人從一出生起,就被世界愛著,周圍有父母、親朋,繼而學會了愛上這個世界。誰又能否認父母們無私的愛對每一個孩子心靈的滋養呢?父母是孩子的榜樣,也是孩子心底氣質的來源,否則也不會有劉瑜的“愿你被很多人愛,如果沒有,也希望你在寂寞中學會堅強”(《愿你慢慢長大》)。
因此,腹有“詩書”氣自華,此便是我們一生最佳的格言。因為一個人的氣質里,真的藏著他讀過的書、走過的路、愛與被愛的一切,真的藏著三本大書。
得分:50分
以蘇軾詩句為標題,既彰顯一定的文化厚度,也闡述了觀點。氣質好,皆緣“詩書”。董卿“氣質斐然”,源于她對“有字之書”的多年浸潤。作家大冰的多重身份凸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艾青、柯潔以及普通人的愛,既凸顯了“中國氣質”,也是“孩子心底氣質的來源”。作者試圖以簡明扼要的事實論據來論證觀點,體現了一定的論述文寫作能力。
文章之所以只得50分,原因在于:沒有闡釋“三本書”之間的關系,并且論述不到位,對“氣質”的內涵及其與“詩書”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闡釋不清。另外,文章結構比較扁平,缺乏層次感。

三類文:45—49分 /四類文:40—44分
這個檔次的文章是考場作文的“主力軍”。
總體來說,這個檔次的文章對“三本書”的概念有一定的分析、比較,對觀點或認識能夠自圓其說。但文章大多只停留在對“三本書”是什么或它們之間的關系的闡釋上,缺乏有深度的辨析。
閱卷時,從內容看,如果對“三本書”的概念及相互關系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闡釋,可以歸為四類文;對“三本書”的概念及相互關系有較準確的理解和闡釋,可以歸為三類文。
比如《三書大寫人生路》一文,作者認為閱讀“三本書”可以“寫好人生”,并在此引導下,將“三本書”進行了簡單通俗又新穎生動的解讀:“有字之書”,筆法端正莊嚴;“無字之書”,筆法深刻有力;“心靈之書”,筆法超塵脫俗。乍看之下,似乎牽強附會,但作者在論述過程中基本將觀點解讀清楚了。
從語言運用的層面看,中段作文有些文章文學性較強,顯得理性表達不足,文體意識較為模糊。
比如《把握共性與個性,砥礪前行》一文,大量使用文學性語言,與論述文的文體不符。在閱卷過程中,一旦判定作文不符合文體要求,總分不能超過49分。
有位作家說,人生需讀三本大書:一本是“有字之書”,一本是“無字之書”,一本是“心靈之書”。對此我很認同。人生之路漫漫,嬰兒時期,我們是一張白紙,故需要“有字之書”來充實我們的內心、豐富知識、開拓眼界;到了青年時代,我們對世界已有了自己的看法,也經歷了很多世事變幻,故需要“無字之書”來觸發我們,使我們自我反思;在歷經滄桑之后,我們更需回歸自己的心靈,閱讀“心靈之書”來給予升華。
“有字之書”,顧名思義,便是整齊排列于書店的書架上的經典閱讀物。從出生開始,我們的白紙上就開始被添加各種形態、五彩繽紛的筆畫,有些我們不得不接受,但有些實則可以擦去。于我而言,人生是我們自己的,誰都無法代替我們自己在上面添加筆畫,于是,我們便需要“有字之書”來開拓眼界、豐富知識、充實內心,從而形成自己的世界觀。再反觀當今社會,國民閱讀率與國外無法相比,因此,更需要“有字之書”來引領我們,充盈內心。可喜的是,社會各界都開始重視起來,紛紛以“圖書漂流”“丟書大作戰”等形式來呼吁人們重新拾起那本“有字之書”。
“無字之書”,在我看來就是人們對其生活的反思及思考。在如今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一切都過得太快,快到人們忘記了自己的“初心”,每天為了名利、地位、權力而奔波勞累,其實,所有的一切都只是為了做給別人看,他們在這過程中迷失了自己。村上春樹曾說:“別人怎樣都可以搪塞,唯獨騙不了自己的內心。”的確如此,人生很長但又很短,日子一天天如流水般溜走,在你為了別人眼中的自己而活的時候,或許它早已在一點點地流逝了。因此,我們需要“無字之書”,在你的靈魂因為走得太快而勞累之時,停下來,翻閱一下“無字之書”,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正如才女徐靜蕾,在歷經娛樂圈的沉浮過后,她終于體悟了自己的“無字之書”,選擇隨心而活,為自己而活。
“心靈之書”,我想是你在歷經紅塵紛擾煩雜后回歸自己的心靈,讓自己有所提升與總結。生命不可預知,每個人都會在這其中歷經不同的事,感悟不同的生命體驗,在那之后,你就需要一本“心靈之書”來回歸你的心靈,反思你曾經留下的腳印,讓你的靈魂有所提升。正如史鐵生所言“笑著,面對生活的歌謠”,回歸心靈,閱讀“心靈之書”就是讓你依舊有勇氣在歷經滄桑之后笑著面對生活。
人生需要三本大書,“有字之書”豐富了你的內心;“無字之書”教你如何反思生活;“心靈之書”教會你“笑著,面對生活的歌謠”。
得分:48分
文章認為嬰幼兒時期需讀“有字之書”,以豐富知識、拓展眼界;青年時期需讀“無字之書”,以自我反思;歷經滄桑之后需讀“心靈之書”,以回歸心靈,自我提升與總結。如此論述,看似有理,實則有些生硬和牽強,因為“三本書”之間并非因年齡階段而截然分開。
從結構上看,文章主體部分可以看作是第1段的擴展,最后一段為總結。或者說,開頭、結尾這兩段是全文的濃縮版。這樣的結構略嫌機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所謂“有字之書”,即別人的思想。別人的文字可以觀,可以興,可以映照自己的人生,幫我們在人生的“無字之書”上打上一點淡淡的底色,甚至渲染一些云霧繚繞。而經我們自身經驗之筆書寫,一經思維的勾勒,就會流瀉下森林的氤氳、風車的絮語,成了我們自身獨一無二的“心靈之書”。
所以,與其說這是人生的三本大書,不妨將其看作人生這部有如斑斕錦緞的書中三個熠熠閃光的篇章,同時,這三個篇章并不相互獨立,而是互相充實、提升,并凝聚成人生這斑斕錦緞中最奪目的一卷。
誠如赫爾曼·黑塞所言:“對任何一個思想家的任何一篇著作的閱讀,都會使你感到充實與滿足——不是因為獲得了僵死的知識,而是有了鮮活的意識與理解。”他人的文字不是僅僅被囿在書本的字形,更是一種可以幫助我們正確認識過去,發現生活的意義,并以大無畏的心態迎接未來的鮮活的意識——它有呼吸,有體溫,它微微的喘息、翕動的鼻翼,如此清晰,只要我們帶著書寫自己這本“無字之書”的好奇與憧憬去與其他偉大的思想交流,就會領會到人類所思所求的廣闊與豐盈,從而在自己與整個人類之間建立起一種息息相關的聯系,使自己的心臟隨整個人類心臟的跳動而跳動。在人類的共性之中把握自己的個性,書寫自己的無字人生,形成自己的心靈財富,當這種財富用文字來體現時,便又成了他人的“有字之書”,并借此貢獻出人類的共性與自己的個性。
這,歸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義,假如活著不只為了滿足赤裸裸的需求的話。
當我們書寫人生這“無字之書”時,豈能不回到“有字之書”去汲取精神上的養分?又豈會不將自己人生的經驗凝練成“心靈之書”以時時勖勉自己?這類經驗的寫作又時常會使以前讀的有字之書得到新的理解,喚起新的共鳴,這種共鳴正是讓我們的心靈著迷不已以及受益不止的東西。世界上各民族的成百上千種語言都在呼喚同一個神靈,懷著同一些夢想,忍受著相同的痛苦。在數千年不計其數的語言和文字組成的斑斕錦緞中,在一些徹悟的瞬間,我們會看到一個承載著矛盾與個性的統一的人類的容顏。
有字無字,歸根到底,都會化成你心靈的養花泥,在滿載著共性的博大與個性的奇妙中砥礪前行,開出一朵燦爛的人生之花!
得分:47分
雖然這是一篇論述類文章,但其中有大量文學性的語言,與文體不符合。因這一點,文章就不能上50分。
此外,雖然對“三本書”的概念可以有個性化的解讀,但文章引入“共性與個性”的說法,把“有字之書”說成“共性”,“無字之書”說成“個性”,與通常的解釋相去較遠,較為牽強。一旦進入了這樣的思路,對“三本書”的闡釋就不可能完全合理。再加上通篇都只是闡釋“三本書”的概念,缺乏合理的思考和評說,只能得47分。

三大書,指“有字、無字、心靈”之書。人生長途漫漫,遭遇的困難與挫折不勝枚舉,享受的成功與喜悅也數不勝數,但最重要的,正如那位作家所說:人要讀三大本書。而峰回路轉,正是靠這“三本書”來踐行價值觀。所以,我認為人必讀三大書。
一是有字之書。從我們牙牙學語到誦讀課文倒背如流,我們翻閱的書籍堆積如山。高爾基曾有言: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確實,通往人生成功的極點并不易,所以我們需要通過閱讀有字之書來豐富自己的內涵。中國著名文學家季羨林先生曾在北大當圖書館管理員,在任期間幾乎將所有的書籍閱讀了一遍,后來可能反復咀嚼不止一遍,最后他成為萬眾矚目的文學家。錢鍾書先生在楊絳先生眼里是一個極愛看書的人,在《圍城》里也可以看到,里面的角色隨身攜帶著書籍,折射出錢鍾書先生對閱讀的熱愛。作家米蘭·昆德拉曾說:“閱讀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是啊,有字之書是閱讀的初始,在成為大家之前必然經過這一狀態。
二是無字之書。宋代文學家朱熹曾說:“問渠那得水清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詩句蘊含的是實踐的重要性,恰到好處地承迎了上一本書的作用。在閱讀過有字之書后,必有很多體會與踐行的渴望。將頭腦中的意識付諸真實活動時,便正在閱讀“無字之書”。錢學森先生是家喻戶曉的原子彈與氫彈元勛,他曾在美國學習多年,后來他與鄧稼先等人在沒有外界的幫助下,于20世紀60年代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他是如何成功的呢?通過結合以往閱讀的有字之書,再將腦海里的知識化為無字之書,一點一點地將那些再轉化為圖紙模樣。《中國詩詞大會》中的武亦姝年僅16歲,卻在欄目中輕松奪冠。她從小熱愛閱讀詩書,并將它們轉化為無字之書,深深存于腦海中,恰好在生活中運用到了無字之書,并從中受益。看吧,人生需再讀無字之書才能成功。
三是心靈之書。中國現代散文家劉亮程在《一個人的村莊》中寫道:“人的心靈是一片詩意的棲息地,像一片沒被雞叫醒的天空。”當我們經過了有字、無字的過程,更深一步的是凈化自己的心靈,將所有的文字轉化為心靈的慰藉。明代心學的集大成者王陽明講究“明本書”,暗含著在閱讀那么多之后最終能否將其踐行在活動中。當人生真的到達這種境界,即便一生平凡,卻也不凡。
人生這三大本書,暗示著人生的三個不同階段。“有字之書”是童稚、懵懂的我們需閱讀的;“無字之書”是成熟和踏入外界所需要的;“心靈之書”則是在平靜心態后將文字的力量散發的時候需要的。所以,無論平凡還是偉大,不同的人都必讀這三大本書!
得分:45分
文章瑕瑜互見。“瑜”處有二:一是開門見山,觀點明晰。作者一開始便對“人生必讀三大書”做出個性化解讀:不論是遭遇挫折困難,還是享受成功喜悅,均須讀“三本書”,而要想峰回路轉,更須讀。二是懂得結合事實與理論論據展開論述,以增強邏輯力量。
“瑕”則更為顯眼:一是文章未能對讀“三本書”的個性化理解展開進一步論述,且例證與觀點脫節。比如,季羨林的事例本應論證讀有字之書可豐富自身內涵,這種內涵對遭遇挫折以及人生“峰回路轉”有重要意義,結果卻論證了讀書使人走向成功。二是引文有多處錯誤,如第3段開頭朱熹的話就是拼湊生造的,不但沒能增強邏輯力量,反而降低了說服力。
有位作家說,人生有三本大書:有字之書、無字之書、心靈之書。這位作家高度概括了一個人一生必須閱讀的三本書的書目。
依我看,有字之書是實體的書;無字之書是人生的所見所聞;心靈之書,則是對上述二書的注釋。
一個人的圖書館中,要有這三本書,便足夠讓他走完人生路。因為這三本書,用不同的筆法,寫出了“人生路”三個大字。
有字之書,筆法端正莊嚴。每一本書,無論是紙質書,還是現代化的電子書,都用最整齊的字體,向世人呈現書中的智慧。這本書,是高爾基口中人類進步的階梯,是幫助中國古代文人功成名就的窗邊燭下的讀物。這本書的價值,無人非議;這本書的意義,普遍存在于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書店的書架上。自人類誕生以來,不管用何種工具,他們都會用最莊嚴的手法,在甲骨上,在織物上,在紙上,寫下留傳后世的字跡。這是人類文明的符號,有字之書對人類的意義之大,不言而喻。
無字之書,筆法深刻有力。人類的目光不能只停留在字里行間,還有另一個他們從出生便存在的環境——社會。一個人踏入社會之路,就必須閱讀無字之書。在這本書中,他們讀到了生活,讀到了人性,讀到了理想。閱歷使得無字之書的章節日益增多,使人類開始意識到有字之書中存在和不存在的東西,這個世界全都擁有。這本無字之書,使作家發出“每一場雨都會停”的感嘆,使人格的羽毛漸漸豐滿。其實每一個人生來都是一本無字之書。無字之書上的內容是有字之書的闡釋的有力論證。
心靈之書,筆法超塵脫俗。有了前兩本書,人類對自我和世界的認識,便達到了一種高度,他們的價值觀、世界觀日臻完善,心靈被刻上了獨一無二的標志。保羅·泰魯說過:“在我看來,一個正在讀書的人,臉上總散發著異樣的光芒。”這種光芒,便是心靈中光的折射。
《朗讀者》節目,便是對這三本書有力的發揚。一個名人,朗讀一段對他印象深刻的文字,與主持人談論他的經歷,使觀眾領悟到他心靈中一些美好的東西,便是這個節目的真諦。
也許,正如林清玄所說,三流的化妝是臉上的化妝;二流的化妝是精神的化妝;一流的化妝是心靈的化妝。讓我們多讀書,多出去走走,為心靈書寫一段三書人生的文書。
得分:44分
文章與眾不同之處在于,作者認為閱讀“三本書”可以“寫好人生”,并在此引導下,將“三本書”進行了既簡單通俗又新穎生動的解讀:“有字之書”,筆法端正莊嚴;“無字之書”,筆法深刻有力;“心靈之書”,筆法超塵脫俗。乍看之下,似乎牽強附會,但是作者在論述過程中對前兩本書的解讀還是很到位的。
文章不足之處在于,分論點和論證內容之間的銜接似乎不太自然,“三本書”之間沒有很好的過渡,對于“心靈之書”的解讀還不夠細致深入。


古人云:“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由此觀之,古人早已明白學習的重要性。人的成長離不開學習,學習更離不開書。書,乃人之根本。人生三本大書缺一不可。
讀“有字之書”,曉文化科學之理。古往今來,每個時代都在重視教育。“鑿壁借光”“懸梁刺股”,這些草根之民都如此,更別談那些君王、官吏、騷客。“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毛澤東年輕時就是圖書管理員,因此他有更多的機會閱讀書籍,即使在人聲嘈雜的地方,他也不忘看書。也正因為他飽覽群書,才能在決策中做出更好的判斷,才能帶領紅軍長征,最后走向勝利。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讀書不僅帶給我們知識,也帶給我們改變命運的力量。老鷹沒有碩大的翅膀,沒有強健的身軀,就無法翱翔天空。人若不讀書,就不能主宰自己,淪為無用之人。
古人讀書十年寒窗,人不可能一生都只讀有字之書,此時需要讀本“無字之書”。
讀“無字之書”,豐富閱歷創成功。
學生讀完大學,更多的人選擇就業,而初入社會的學生,顯然還需要學習,光有知識還不夠。日本一位女學生幾次找工作失敗,決定降低標準。當她發現她找到的工作——公司的清潔工,竟要洗完馬桶后,自己還能喝里面的水,她難以接受。但最終經過前輩的鼓舞,她開始了這份工作,始終盡心盡力,最后她成立了日本最大的清潔公司。倘若她沒有這樣的經歷,我想她應該還在不停地找工作吧。這本“無字之書”,只有靠自己在社會上摸爬滾打,才能讀懂,也是成長中的必讀之書。
那么是否取得成功后就可以不再讀書,放縱自己呢?答案顯然是不可以。我們還需要一本“心靈之書”。
讀“心靈之書”,提高精神境界悟人生之理。司馬遷忍辱負重,陶淵明歸隱山田,愛因斯坦精益求精,這都體現他們崇高的精神境界。每個人的道不同,境界不同,讀的“心靈之書”也不同,但這也是每個人都要讀的書。
道家曾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當我們讀完“有字之書”,再讀“無字之書”,再讀“心靈之書”,那么自己的人生之道就會是獨一無二的,又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呢?
得分:42分
文章語言流暢、簡潔,對“三本書”的概念及其相互關系有較準確的理解和闡釋。但整體有以敘代議的問題,缺乏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評說。
比如,第5段敘述完日本女學生的例子后,僅以一句“這本‘無字之書’,只有靠自己在社會上摸爬滾打,才能讀懂,也是成長中的必讀之書”,匆匆結束對“無字之書”的評說;第7段在概述司馬遷、陶淵明、愛因斯坦的例子后,也僅以一句“但這也是每個人都要讀的書”,結束對“心靈之書”的評說。這種大篇幅的以敘代議,使論證在因果邏輯上顯得很牽強。
有位作家說,人生要讀三本大書。我深表贊同,這三本大書不光教人讀書寫字,還能使人明白讀書與人生間的關系。
讀好“有字之書”很是重要。有字之書指的是人生最初級的課本內容,識字寫字。只有讀好了這本“有字之書”,我們才能“腹有詩書氣自華”,成為知識淵博的才子。
然而這還不夠,“無字之書”便可幫助我們處理人際關系,給我們創設一個良好的社會關系。回望歷史,秦檜、蔡京等都是大才子,可他們都遺臭萬年,為什么?因為他們沒參透“心靈之書”。
“心靈之書”是指導人們守衛自己心靈中那塊凈土的秘籍。在一方面表現為忠孝節義,告誡人們要奉公守法。古有和珅,今有周永康,都是沒能守住心中凈土的典型案例。如若喪失了做人的底線,尋常人的下場雖不及那些高官顯貴般遺臭萬年,但也絕對逃脫不了百姓的譴責、法律的制裁。而如若所有人都如避世隱居的賢士般自律,那么西方的烏托邦、東方的桃花源,都將不是理想。在另一方面,心靈之書又教導我們保持良好的心態,昨日張繼科世乒的爆冷、奧運林丹的失利招來國人不少哀嘆,可我們還能要求那些昔日的大滿貫們什么呢?比賽失利又怎樣?下次再來!看看再回巔峰的女排,看看茁壯成長的男籃,我不得不說一時的失利并不意味著什么,因為成功永遠在對岸等待著奮勇前進的我們。那些失利或是已露敗相的人們,想想去年的詹姆斯,從未有球隊在3∶1落后的情況下贏得總決賽,但是他做到了,他帶領全隊做到了。紀錄是由人創造又由人來打破的,即使前途路漫漫,也不應該聽信那些阻礙你前進的話,畢竟豐功偉業都是“暴霜露,斬荊棘”才得來的。
假如成功讀懂了這三本書,我們也不能拘泥于書本,而是要“格物致知”,積極投身于實踐。當年穆桂英為習兵法竟用西瓜子排兵布陣,達·芬奇為研究人體結構竟“冒天下之大不韙”盜尸解剖。我們不僅要根據客觀條件努力實踐,更要善于創造條件,創新發展。古代的泱泱大國如今已淪為“制造”大國,我們不能滿足于價值鏈最底端的待遇,而要從我們自己做起,讀好、用好這人生的三本大書,贏得一個美好的明天。
用好三本書,成功在彼岸。
得分:40分
文章開篇比較切合題意,先是緊扣作文題的要求,對作家的觀點進行評述,對作家觀點“深表贊同”,并進一步在“三本書”之中選擇了“心靈之書”作為論述的重點來闡釋。
但接著的論述成了材料的堆砌,秦檜、蔡京、和珅、周永康、張繼科、林丹、詹姆斯、穆桂英、達·芬奇……這一系列材料似乎有正有反,對比論述,但終究與觀點貼不到一起。這也導致在最后聯系現實時講的泱泱大國淪為“制造”大國的悲劇,只是刻意地、人為地拔高,事理邏輯遠沒有達到這一層面。
這樣的文章在閱卷中并不少見。羅列大量在內涵上與觀點邏輯聯系并不強的事例,是當下高中生寫作中的一個普遍現象,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五類文:36—39分 /六類文:36分以下

這個檔次的作文,審題上的問題主要是對“三本書”的概念及相互關系的理解不清晰、出現偏差或完全錯誤。
比如《心靈之書最重要》一文,作者始終沒有明確“心靈之書”是什么,對“有字之書”的闡述一筆帶過,“無字之書”完全被忽略,顯然他對概念的理解是不清晰的。
還有不少文章沒有展開評說或論述,或者評說與論述沒有圍繞作家的看法,而是任意拓展,導致偏題或離題。
比如《心中有字》一文,雖然出現“有字”“無字”“心靈”三個詞,但對其內涵的闡釋不到位,文章主體部分選用了三個名人的例子,與“三本書”并無多大關聯,生搬硬套,不僅是偏題作文,更是套話作文。一旦被判為套話作文,文章得分就不可能超過35分。
此外,這個檔次的文章大多文體意識模糊或者根本沒有文體意識;語言上,往往連最基本的通順都做得不好。
比如《人生是一場修行》一文,局部文字過于講究文采甚至完全散文化,全文語言又有文白夾雜的嫌疑,使得這篇論述文顯得文體不規范、語體雜糅。
漫漫長路,我們不能以蜉蝣之身漫無目的地前行。前行路上,我們不斷成長,由基礎的認識開始到必要的觀察實踐,最后是心靈的對話。從有形到無形,這既是一種成長更是一場修行。
三本書,看似不多,然其分量實重,但也正是這三本書使俯仰之間你我有了存在的意義。
以“有字之書”喻基礎。
當我們呱呱落地之時,身邊之人便授我們以基礎,這是你我立世之根本。這里的基礎涵蓋生活、學習。狼孩受教于人類后卻不久死去。狼孩本與你我相同,但因無人教他“有字之書”,于是他在茫然中死去。倘若狼孩也有前人生活的經驗,那么他便不會死去。前人經驗對于人生這場修行來說,是基礎,是必讀之書。
以“無字之書”喻實踐。
倘若我們僅僅只知基礎,一味去接受前人喂與自己的果實,恐怕還尚無思想,只是如行尸走肉般過完一生。古語有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將所學知識用于生活,這樣才能使知識有存在的價值。伽利略通過實踐證明亞里士多德的觀點錯誤,使真理浮出水面。正是因為實踐,謬誤得以被指出。“無字之書”像是發展之書,它使人生之路更有意義。
以“心靈之書”喻升華。
當一個人有了前人經驗、有了思考,那么他還需要學會對自己的想法進行修正,這是修行最重要的部分,將你我的想法喻于泉水。若是沒有靈魂的想法如同一眼死水,沒有價值僅作為觀賞罷了。古有方仲永,仲永本為神童,具有不同常人的理解與文采。他的基礎比尋常人掌握得都好,作詩作詞也受鄉人贊賞,他的思想也經過了實踐,但如此優秀之人何以至“泯然眾人矣”?其原因正是在于沒有靈魂。方仲永拘泥于自己的知識,沒有跨出尋常人的思考,他的思考沒有靈魂。沒有升華的人生是無法被稱作修行的。
季羨林老先生曾以人生喻路。路上有深淵大海,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風。我們應如同戰士一般裝上基礎之書以應付大澤,備上實踐來穿越深淵,最重要的是以自己的心貼近風景,欣賞春雨秋風!
得分:39分
文章的三個分論點在排比中形成了層進式結構,論述過程中材料的選擇古今結合、中外合璧,顯示出作者平時的積累和對文字的掌控能力。最后引用季羨林老先生“以人生喻路”的說法來升華主旨,匠心獨運。
但是不難發現,文章的局部文字過于講究文采甚至完全散文化,全文語言又有文白夾雜的嫌疑,使得這篇論述文顯得文體不規范、語體雜糅。


這位作家所說的三本大書:“有字之書”“無字之書”“心靈之書”,即是“智慧之書”“道德之書”“品格之書”。
“智慧之書”即為“有字之書”,生活中無處不在,無處不有。這是一個人從出生以來的必由之路,從幼兒園到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學,這期間不知花了多少時間與精力,善學的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不善學的人則一無所知,為什么相處在同樣一個環境中,差距會如此之大?我想這主要歸根于內心的一種刻苦學習的精神吧。“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所以想要學好書就得下苦功夫,這不僅是為了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更是為了內心的修養打下堅固的基礎。
有了牢不可破的基礎,“品格之書”也應運而生,由淺到深,慢慢從體內散發出來,給人帶來一種優雅、端莊的感覺。這個時候你已經在別人心里留下一個好印象了。如果你是去相親的話,女方一定會想要深交下去,因為氣質才是最重要的。此時此刻,“品格之書”的大門已經向你敞開,而等待你的是新的、陌生而又熟悉的“道德之書”。
它在無形之中悄然誕生,又在一瞬間消失,當在學習這本書的時候,千萬不能忘了前面的知識,因為前兩本書的出現正是為了第三本書能更好地施展出它的才華,它能讓你知道什么可以觸碰什么不可以觸碰,當然你可以在道德的邊緣徘徊,一旦越過便一發不可收拾。
我們沒有蓮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也沒有屈原的“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更別說蘇軾的“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我們有的只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習是永無止境的,沒有說有人可以將這三本書學完,就連我們一直掛在嘴邊的孔子都不足為道,在我看來他是自私的,他偏袒贊同他的弟子,一旦有不贊同他的就會用各種語言攻擊他,但是這也是合乎情理的,七情六欲是難以控制的。
總的來說,學習總是對自身有好處的,可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既修養身心,又能在親朋好友面前炫耀,何樂而不為呢?
得分:37分
文章觀點不準確。標題雖為“修身”,卻沒有將讀“三本書”與“修身”之間的關系作為觀點明確提出,并且對“三本書”及其相互關系的理解,也令人費解:“無字之書”是“道德之書”?
文章論證偏離,在闡述“有字之書”時,不是論證其對人“修身”的作用,而是論證人與人之間產生差距的原因,且誤讀名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論述“品格之書”時,以主觀感想代替客觀論證,淺薄而毫無邏輯。在論證“道德之書”時,連引四句名言,為引用而引用,生拼硬湊。讀書是為了“能在親朋好友面前炫耀”,這樣的話也拉低了全文的格調。
盡管有諸多欠缺,但所論還在“三本書”范圍內,故可得及格分。
有位作家說,人要讀三本大書:有字、無字和心靈之書。誠然,三本書都很重要,但我認為,心靈之書最重要。
德國制造曾是屈辱的代表,然而在德國人痛定思痛后,最終將德國制造變成品質的象征。德國菲士樂生產的鍋,用一百年都不會壞。有人問他們:“人家日本人的鍋,用十年就要換,你們為什么不做得差一點呢?”他們卻說:“我們的鍋品質好,有口皆碑,人人都來買,世界還有那么多市場等著,為什么要那樣做呢?”
現在的中國,山寨、粗制濫造層出不窮,這難道是他們知識低下造成的嗎?不是,正是因為他們沒有讀透“心靈之書”,只讀了“有字之書”。中國是制造大國,但絕不是制造強國,而架起這其間橋梁的,正是“心靈之書”。如果每個制造商都能守著自己的誠信,守著自己的心,做到“義利合一”,那么中國離制造強國也就不遠了。
近幾日,在河南洛陽,一對老夫妻在路邊走著,忽然其中一位老人昏倒在地,這時,一位熱心的小伙子上前幫忙。他一直幫老人做心肺復蘇直到救護車到來,事后卻不留姓名地走了。
老人摔倒該不該扶、老人出事該不該幫,這一直是一個社會話題。而這個話題,在人與人之間冷漠化的當下尤為重要。全球化拉近了我們的距離,卻沒有拉近我們心靈的距離。如果大家都十分重視心靈之書,并讀熟讀透它,我相信,這樣的話題可能就不會出現了。老人出事,周圍的群眾都熱心上前幫忙,老人也不會敲詐,那此類事件絕不會發展成這樣,而是作為一劑強心針,促使更多的人去讀他那本“心靈之書”。
作為當下新時代中學生的我們,在牢牢掌握自己學業的同時,也應該要注重自己的道德修養,提高自我的精神素質,從而更好地在現代社會中為國家做出貢獻。
“有字之書”帶給我們財富與知識,而“心靈之書”帶給我們道德與品質。“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財富每天都在更換主人,而道德與品質才是永存于心中的。所以讓我們手握心靈之書,坦然面對自己的心靈。
得分:37分
文章對“三本書”的概念理解不清晰。比如,說德國制造的鍋用一百年都不會壞、中國制造卻粗制濫造,“架起這其間橋梁的,正是‘心靈之書’”;又說河南小伙幫昏迷老人做心肺復蘇直到救護車到來也是因為他讀懂了“心靈之書”,暫且不論這些推論是否合理,僅就“心靈之書”是什么而言,文章始終沒有明確指出。同樣,文章對“有字之書”的闡釋只在最后一段一筆帶過,對“無字之書”更是只字未提,可見作者對“三本書”的概念理解是模糊的。


書,它如同條條小溪最終匯入大海;它如同片片葉子最終聚于樹冠;它如同朵朵白云最終懸掛碧空。它們都是慢慢積累才形成的美麗景觀,像一個個字積累起來成為的百科全書。
人必須讀書,目的是學知識。有字的那是書,無字的是教育。學到最后還是要把它變成自己的東西,那才是心靈的書。
魯迅讀書寫作,心里有一字——國。
學醫救不了中國,改行成作家的魯迅決定通過寫作來救中國。他學習外國文化,大膽地改革中國傳統的文化,創下第一本白話文小說。同時也開始中國文人的革命道路,許多志同道合的文人開始創作,魯迅也大膽支持,頂著國內的壓力和社會的冷漠。他學習知識目的就是為了改變中國,不管他讀的是什么書,但他心中的那本書上寫了兩個字:中國。這是他的心靈之書,也是中國文化歷程上的第一本書,它記錄著文化的進步和時代的變遷。
莫言讀書寫作,心里有一字——家。
莫言作為我國首個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手中的作品也有不少。其中大多數作品都是寫他家鄉的風土人情和他對親人、家人的思念的。莫言的知識建立在他的家鄉上,他的文學也是從故土開始的。他一直惦記著家,一直就沒忘記故鄉的味道,愛著他的家包括他家中的一切。他的心靈之書上寫著一個字:家。有著這樣的信念,他也是堅持著寫作,完成了許多作品,更是完成了他的心靈之書。
季羨林讀書寫作,心里有一字——人。
季羨林老先生真的是位很和善的人。與他交往過的人都知道他十分喜歡笑,也喜歡與人交談,與小朋友的談話也非常多,不管是什么人都會相處得非常好。這位老先生寫作的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瑣事,但他總能發現并寫出其中有趣的地方,給讀者的心情帶來一絲平靜、祥和的氣息。他心靈之書中寫著:人。他希望人人相處和諧美好,這個社會更加美滿安康。給這個世界添點美。
不知我們現在的心靈之書正寫著什么呢?每個人都規劃著不同的篇章,敘說著不一樣的故事,等它完成的時候,每個人都會看到精彩的自己吧。
得分:30分
作文題雖沒有明說“寫論述類文章”,但是寫著:“對此你有什么思考?寫一篇文章,對作家的觀點加以評說。”“評說”理應是論述性的,但文章第1段語言極盡華麗之能事,沒一點兒論述性語言的影子。
綜觀全文,雖然出現“有字”“無字”“心靈”三個詞,對其內涵卻缺乏闡釋或闡釋非常不到位。并且,文章主體部分選用三個名人的例子,最后做總結,這完全是“穿靴戴帽三段論”的模式。這種材料爛熟化、結構模式化、主題平面化甚至偏離的文章,被評為“套話作文”實屬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