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美食的“排隊經濟”
WANG HONG MEI SHI DE PAI DUI JING JI

近日,“喜茶”“鮑師傅”等一大批網紅美食店被曝出錢請“黃牛”排隊制造生意火爆的假象。有“黃牛”在媒體暗訪時表示,上海某家“喜茶”開業第一天就找了300多人假排隊,“鮑師傅”開業第一天則找了70多人。
這兩年,每隔一段時間,總有幾樣東西幾家店、某條馬路某個景點,頂著“網紅”的帽子引發排隊熱潮。其中,尤以餐飲界“網紅”表現突出。排隊5小時買杯奶茶,再排5小時買份糕點,各種爆款層出不窮,相繼刷新排隊時長。而當排了很長時間的隊,終于買到網紅美食時,消費者的行動往往出奇地一致:拍照,發朋友圈和微博。不知不覺間,他們已自發成為新時代下網紅店的品牌代言人。
在新網紅店崛起的同時,卻也有不少知名網紅餐飲店相繼關門。“水貨”“小豬豬”在鄭州、深圳相繼關閉;紅遍健身圈的“色拉日記”宣布停業;未開業就先紅的“kumacafe”,在上海試營業后就被吐槽;“雕爺牛腩”“黃太吉”漸漸沒了聲音……
“幾乎每年都會有一兩樣產品成為市場熱點,快速升溫成為人氣美食,但又快速降溫……”經營著三家針對不同人群的小吃品牌店的陳文質說,“流行產品死掉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品類的單一性和制作的高度可復制性。”盡管包含了顏值、情懷、社交傳播,曇花一現卻成為大多數網紅美食的宿命。
潮流終究過眼云煙,品質方能歷久彌新。
眼下,火爆的排隊長龍高頻地出現在熱鬧的街頭,其實質是商家利用營銷手段引發消費者對產品的關注。這本無可厚非,但卻不能因此放松對產品本身品質的要求。火爆現象只是一時的喧囂,消費者親身實踐后的評價才是可持續的關鍵,只有表里如一、品質優良方能促成良性發展,獲得長遠效益。否則,盡管眼下“門庭若市”,也終免不了時間淘漉后的“門可羅雀”。
倡導理性消費,不可盲目從眾。
蜂擁的人群營造出商品緊俏的表象,朋友圈的密集轉發引起人們對商品盲目的期待。面對熱鬧的表象,我們需要理性分析、冷靜看待。消費者盲目跟隨人潮,既容易喪失對商品的理性認知,也無益于商品本身的自我提升,最終不利于消費者真正獲取價廉物美的產品。同時,個體是具有差異性的,從眾心理會逐漸使個體喪失應有的判斷,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從而變得人云亦云、亦步亦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