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克琴,張克志
(賓川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云南賓川671600)
賓川縣2004年至2013年法定報告傳染病疫情分析
張克琴,張克志
(賓川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云南賓川671600)
目的:了解賓川縣2004年至2013年法定傳染病流行特征,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學依據。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學方法對賓川縣2004年至2013年法定報告傳染病進行統計分析。結果:2004年至2013年賓川縣報告傳染病24種9 153例,死亡96例,病死率1.05%,均為乙類傳染病死亡,其中艾滋病76例,無甲類傳染病報告。年均發病率271.14∕10萬,主要病種肺結核2 939例、手足口病2 025例、肝炎1 427例、流行性腮腺炎704例、其他感染性腹瀉病404例、痢疾343例、淋病282例、猩紅熱274例,共8 398例,占91.75%。乙類16種5 924例,年均發病率175.49∕10萬,丙類8種3 229例,無死亡,年均發病率95.65∕10萬。總發病率呈上升趨勢,乙類相對平穩,丙類呈上升趨勢。結論:賓川縣傳染病防控工作仍然艱巨,要重點加強肺結核、手足口病的防控。
法定傳染病;疫情;防控措施
為了解賓川縣法定傳染病的發病趨勢和流行特征,為制定傳染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學依據,現將賓川縣2004年至2013年法定報告傳染病疫情資料分析報道如下。
1.1 資料來源傳染病疫情資料來源傳染病報告信息管理系統,人口資料來源于賓川縣統計局統計年鑒。
1.2 方法運用描述性流行病學方法和EXCEL2003進行統計分析。
2.1 疫情概況2004年至2013年賓川縣報告法定傳染病24種9 153例,死亡96例,總病死率為1.05%,均為乙類傳染病死亡,其中艾滋病為主要死亡病種共76例,無甲類傳染病報告。年均發病率271.14∕10萬。傳染病發病模式呈乙類傳染病發病率相對平穩、丙類逐年上升,特別是自2008年后更為明顯。見表1。

表1 賓川縣2004年至2013年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死亡情況
2.2 主要病種肺結核2 939例、手足口病2 025例、肝炎1 427例、流行性腮腺炎704例、其他感染性腹瀉病404例、痢疾343例、淋病282例、猩紅熱274例,共計8 398例,占91.75%。其中乙類傳染病16種5 924例,年均發病率175.49∕10萬,肺結核、肝炎、痢疾、淋病、猩紅熱居前5位,共5 265例,占乙類發病的88.88%;丙類傳染病8種3 229例,無死亡,居前5位的是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其他感染性腹瀉病、風疹、斑疹傷寒,共3 211例、占99.44%。乙類傳染病中呼吸道傳染病占55.10%,5歲以下兒童占32.27%,20~50歲占33.14%,農民占47.79%,男性5 744例、女性3 409例,男性明顯高于女性,男女比例1.68:1;丙類傳染病中手足口病(2008~2013)占62.71%、流行性腮腺炎占21.80%。全縣6年無炭疽病例報告,2005年后無新生兒破傷風病例報告、2008年起不斷有新病種流行性出血熱病例報告、2012年報告首例布魯氏菌病。見表2~3。

表2 賓川縣2004年至2013年乙類報告傳染病發病統計表(例)

表3 賓川縣2004年至2013年丙類報告傳染病發病統計表(例)
2.3 流行特征
2.3.1時間分布每年各月均有病例報告,3~8月最高,占59.54%,5月、7月是高峰期,5~7月手足口病共發病949例。4~7月以呼吸道傳染病發病為主,8~9月為血源及性傳播傳染病發病高峰月。見圖1。

圖1 賓川縣2004年至2013年傳染病發病時間分布
2.3.2地區分布全縣轄10個鄉鎮,人口較多、經濟發達的是金牛鎮、州城鎮、喬甸鎮、力角鎮、賓居鎮。各鄉鎮都有病例報告,人口密集、經濟活躍的鄉鎮發病最多,發病數居前5位的是金牛鎮(3 015例)、州城鎮(1 054例)、力角鎮(954例)、賓居鎮(829例)、喬甸鎮(821例),占72.91%。見圖2。

圖2 賓川縣2004年至2013年傳染病發病地區分布
2.3.3人群分布男5 744例、女3 409例,男女比例為1.68:1。病例分布于各年齡段,按0~5歲組、6~19歲組、20~54歲組、55~79歲組、≥80歲組。各年齡段發病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8.759,P<0.001),0~5歲組、20~54歲青壯年病例數最多。農民發病最高4 374例、占總發病數的47.79%,其次為散居兒童、學生、幼托兒童,分別占26.57%、10.89%、8.15%。見圖3,表4。

圖3 賓川縣2004年至2013年傳染病發病職業情況

表4 賓川縣2004年至2013年法定報告傳染病性別發病、死亡情況
2.4 病種構成呼吸道傳染病4 051例,腸道傳染病3 192例,血源及性傳播傳染病1 833例,自然疫源及蟲媒傳染病75例,新生兒破傷風2例,各占44.26%、34.87%、20.03%、0.82%、0.02%。
2.4.1呼吸道傳染病共報告8種4 051例,發病居前5位的是肺結核2 939例(占72.55%)、流行性腮腺炎704例(占17.38%)、猩紅熱274例(占6.76%)、風疹68例(占1.68%)、麻疹41例(占1.01%)。農民為肺結核的主要發病人群,后4種發病主要集中在小學生、幼托兒童和散童。
2.4.2血源及性傳播傳染病共報告5種1 833例,居前5位的是乙肝1 117例(占60.94%)、淋病282例(占15.38%)、艾滋病210例(占11.46%)、梅毒113例(占6.16%)、丙肝111例(占6.06%)。
2.4.3腸道傳染病共報告8種3 192例,居前5位是手足口病2 025例(占63.44%)、其他感染性腹瀉病404例(占12.66%)、痢疾343例(占10.75%)、傷寒+副傷寒218例(占6.83%)、甲肝172例(占5.39%)。手足口病自納入傳染病管理報告以來,報告逐年增加,近兩年因氣溫、干旱、無針對疫苗預防等原因,病例增加更為明顯,發病率躍居法定報告傳染病的第二位,正逐步影響著全縣傳染病的發病模式。2013年全縣報告乙類傳染病592例,丙類報告1 001例,手足口病報告724例,超過了乙類報告的傳染病病例數。
2.4.4自然疫源及蟲媒傳染病報告6種75例,居前5位的是乙腦24例(占32.00%)、瘧疾16例(占21.33%)、布魯氏菌病15例(占20.00%)、斑疹傷寒10例(占13.33%)、出血熱9例(占12.00%)。
賓川縣2004年至2013年法定報告乙類傳染病較平穩,肺結核和乙肝占總構成比的73.70%,兩者均為慢性傳染病,故乙類傳染病報告發病率不會有大的波動,這與湖北省部分地區報道一致〔1-2〕。乙類報告病種中傷寒、副傷寒發病有上升趨勢,應引起高度重視,加強飲用水源監測。
丙類傳染病發病逐步上升,特別是衛生部自2008年將手足口病納入報告管理以來,上升較明顯,可能與一是手足口病納入管理〔3〕,又無針對疫苗預防有關。二是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其他感染性腹瀉病在全縣一直處于較高發病水平,呈上升趨勢,流行性腮腺炎曾于2005年、2010年在部分鄉鎮發生局部流行。三是實行法定傳染病網絡直報后醫療機構報告傳染病主動性、時效性加強,漏報數減少〔4〕。
全縣各鄉鎮均有病例報告,山區明顯低于壩區,尤其是人口較少、交通不便、經濟不發達的鐘英鄉、拉烏鄉發病相對較少,這可能與壩區人口密集,人流加大,空氣污染,增加了感染機會有關。3~8月為發病高峰期,5月、7月出現兩個發病高峰,主要受手足口病的影響。提示在發病高峰月之前要加強托幼機構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督導〔5〕。
發病人群中0~15歲、20~50歲青壯年病例數最多,貢獻較大是肺結核、流行性腮腺炎、猩紅熱、手足口病、乙型肝炎、淋病、艾滋病、梅毒。肺結核、乙型肝炎、淋病、梅毒主要發病人群為20~50歲農民,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猩紅熱、痢疾、其他感染性腹瀉病主要發生在0~15歲散居兒童、學生、幼托兒童,提示要加強重點人群的疫苗普種和防控工作。
丙類手足口病發病數較高(2 025例),其次是流行性腮腺炎、其他感染性腹瀉病等,這些疾病容易在學校、幼兒園等集體單位造成聚集性疫情〔6-7〕,同時部分病例報告不夠規范〔8〕,因此,要明確報告標準,加強醫務人員培訓,提高診斷能力和應急處置能力,防止疫情發生和蔓延。
肺結核在所有法定報告傳染病中發病率最高,是重點防控的傳染病,這與王文明、楊靜榮等報道〔9-10〕一致。要認真實施結核病項目管理,利用群眾樂于接受的宣傳方式,加大宣傳力度,不斷提高群眾對結核病的知曉率,改變群眾不良生活方式,加強對結核病人的轉診和追蹤管理工作〔11〕,提高結核病人的發現和治愈〔12〕。血源及性傳播疾病在傳染病中發病、死亡所占比例較大,乙肝發病居首位,艾滋病死亡居第一位,雖然乙肝等慢性傳染病存在有復發病例報告的情況〔13〕,但其報告發病率常年居高不下,說明仍是重點防控的疾病,除抓實新生兒乙肝首針接種外,要加大人群乙肝疫苗接種范圍。需要加大血源及性傳播傳染病防控力度〔14〕,控制乙肝〔15〕、艾滋病、梅毒、淋病〔16〕等性傳播傳染病的發病。
建議加強傳染病疫情報告管理,提高疫情報告率和監測靈敏度,重點防治肺結核、流行性腮腺、手足口病、乙肝、淋病;針對重點發病人群農民、學生、托幼兒童、散居兒童,今后需繼續關注學校和托幼機構等人群聚集場所〔17-18〕,在其發病高峰來臨之前,及時采取措施,對控制傳染病流行強度具有事半功倍之效〔19-20〕。對新發病種,不斷加大監測力度,2012年賓川縣報告首例布魯氏菌病后,每年都有病例報告,應加強居民布病防治知識的宣傳、環境消毒和衛生整治〔20〕。
〔1〕劉光明,王靜.2004-2010年湖北省十堰市法定傳染病資料分析〔J〕.職業與健康雜志,2012,28(5):527-530.
〔2〕劉繼恒,孫要武,王嘉淇,等.宜昌市2003-2012年法定傳染病疫情分析〔J〕.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2014,25(1):53-56.
〔3〕尤恩情.巢湖市2004-2011年法定傳染病流行特征分析〔J〕.安徽預防醫學雜志,2012,18(5):344-346.
〔4〕李志剛,羅映紅.2002-2011年貴州省遵義市紅花崗區法定傳染病疫情分析〔J〕.醫學動物防制雜志,2013,29(8):850-852.
〔5〕張澤武,楊慶東,黃雪華,等.東莞市7起托幼機構手足口病暴發疫情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2014,21(6):678-680.
〔6〕王英,潘靜彬.中國2008-2009年全國手足口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及應對分析〔J〕.疾病監測,2010,25(10):774-776.
〔7〕蘇林,來建.四川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趨勢評估分析及對策〔J〕.醫學教育探索,2006,5(8):738-741.
〔8〕姚建義,繆梓萍.調整我國手足口病等兩種法定傳染病報告模式初探〔J〕.實用預防醫學,2011,18(4):640-642.
〔9〕王文明.昆山市1950-2010年傳染病流行動態及趨勢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2011,18(12):2289-2291.
〔10〕楊靜榮.貴州省惠水縣2004-2010年傳染病流行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2012,19(10):1495-1496.
〔11〕謝生嬡,謝武預.潛江市2002-2009年肺結核疫情分析〔J〕.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2010,21(6):73-74.
〔12〕王忠明.十堰市2002-2008年傳染病性肺結核發現情況分析〔J〕.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2009,20(6):43-44.
〔13〕薛璇,劉美玲.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的常見問題及對策〔J〕.中國衛生信息管理雜志,2006,3(1):5-9.
〔14〕肖海濤,陳發春,童緒玉.當陽市1997-2007年性傳播疾病流行趨勢分析〔J〕.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2009,20(4):65-66.
〔15〕杜虹,陳劍,李秋玲.武漢市2001-2009年乙型肝炎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2011,22(2):38-41.
〔16〕辜偉偉.十堰市1995-2008年淋病疫情分析〔J〕.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2009,20(5):66-67.
〔17〕楊曉靜,唐榮.2007-2011年重慶市綦江縣法定傳染病疫情分析〔J〕.預防醫學情報雜志,2013,29(7):565-568.
〔18〕孫建秋,楊耀武,程村.荊州市沙市區2008-2009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學調查分析〔J〕.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2012,21(6):86.
〔19〕王新華,王躍寰,劉季平,等.2005-2009年原平市法定傳染病流行趨勢分析〔J〕.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10,11(7):710-712.
〔20〕陳百云,楊冰心,柯春榮,等.云南省大理州首例人間布魯氏菌病報告〔J〕.云南醫藥,1993(6):369-370.
An Analysis of the Epidemic Situation of Legal Infectious Diseases in Binchuan County from 2004 to 2013
Zhang Keqin,Zhang Kezhi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Binchuan,Binchuan,Yunnan 671600,China)
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notifiable infectious diseases in Binchuan County from 2004 to 2013,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Methods:Descriptive epidemiological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notifiable infectious diseases in Binchuan County from 2004 to 2013.Results:From 2004 to 2013 in Binchuan County it was reported that there were 9 153 cases with 24 kinds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n which there were 96 deaths of B class with 76 cases of AIDS included,and the mortality rate was 1.05%.No class A infectious diseases were reported.The average annual incidence rate was 271.14∕10 million,including 2 939 cases with pulmonary tuberculosis,the main diseases of foot and mouth disease in 2 025 cases, 1 427 cases with hepatitis,704 cases with epidemic parotitis,404 cases with infectious diarrhea,343 cases with dysentery,282 cases with gonorrhea and 274 cases with scarlet fever.There were 8 398 cases in total,accounting for 91.75%.16 cases of class B were reported with an average annual incidence rate of 175.49∕10 million,and 8 cases of class C with no mortality had an average annual incidence rate of 95.65∕10 million.The overall incidence rate showed an upward trend,and the class B was relatively stable.Conclusion: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n Binchuan County is still arduous,and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uberculosis and hand foot mouth disease.
notifiable infectious diseases;epidemic situation;analysis
R181.8+1
A
2096-2266(2017)08-0066-05
10.3969∕j.issn.2096-2266.2017.08.016
(責任編輯 董杰)
2015-09-14
2017-03-13
張克琴,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疾病預防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