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習霞
(蘭州軍區總醫院安寧分院感染科,甘肅 蘭州 730070)
部分脾臟栓塞術(PSE)圍手術期觀察與護理
王習霞
(蘭州軍區總醫院安寧分院感染科,甘肅 蘭州 730070)
目的觀察經脾動脈部分脾臟栓塞術(PSE)治療脾亢的效果,,探討脾臟栓塞術的護理。方法 對99例脾大及脾功能亢進患者采用經脾動脈部分脾臟栓塞術進行治療,治療前后給予患者恰當的護理。結果 所有患者術后脾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配合圍手術期護理,療效顯著,無1例患者出現嚴重并發癥。結論 良好的護理能減輕患者的痛苦、提高療效、促進康復。
部分脾臟栓塞術(PSE);脾功能亢進;圍手術期;護理
脾臟是外周免疫器官之一,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 具有濾血、儲血等功能,還可以制造免疫球蛋白、補體等免疫物質,發揮免疫作用。脾功能亢進癥簡稱脾亢,是一種綜合征,臨床表現為脾臟腫大,一種或多種血細胞減少而骨髓造血細胞相應增生。許多疾病可以引起脾功能亢進,其中以不同原因引起的肝硬變最為多見,如肝炎后肝硬化、門脈性肝硬化等,其次為慢性感染引起。 傳統治療以外科手術切除為主,但脾臟是重要的免疫器官,切除后勢必會增加機體爆發感染的機會,而近年來采用的微創血管介入技術治療脾亢既能控制脾亢又能保留脾臟的部分功能,創傷小,恢復快,適合不能耐受手術的患者。部分脾動脈栓塞術(PSE)是經股動脈選擇性插管到脾動脈,注入栓塞劑,阻斷脾臟的部分血供,使部分脾臟發生缺血缺氧性壞死,達到部分脾臟切除的目的,改善脾功能亢進程度,同時保留了脾臟的部分功能,避免脾臟切除后的兇險感染、大量出血、術后血細胞居高不下等并發癥,是一種安全可靠的非手術療法,PSE圍手術期護理配合非常重要,能更好地提高治療效果,現就觀察及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8月~2016年12月我科采用微創介入技術行脾動脈部分栓塞術(PSE)治療脾大及脾亢患者99例,其中男58例,女41例,年齡16~73歲,平均年齡45歲。按年齡分組:青年組:20例(16~40歲),中年組:63例(40~60歲),老年組:16例(60~73歲)。其中原發性脾功能亢進2例(老年組),肝炎后肝硬化門脈高壓所致脾亢97例。一系減少(血小板)5例,二系減少(白細胞、血小板)64例,全系減少(白細胞、血小板、紅細胞)30例。
1.2 方法
患者術前空腹,由醫護人員陪同至介入室, 常規消毒,局麻,以Seldinger技術經腹股溝行股動脈穿刺插管,高壓注射器造影,選擇至脾動脈,導管進入脾動脈主干內, 注入造影劑,行DSA檢查, 顯示脾動脈及脾實質情況, 根據患者病情確定栓塞部位的范圍, 以脾臟中下級為主,多數學者認為脾栓塞面積50%~70% 為佳[1],栓塞面積過大,難以保留脾臟的免疫及內分泌等功能,不良反應重,增加并發癥風險,容易出現脾膿腫、敗血癥等嚴重并發癥。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及嚴重程度隨栓塞面積的增加而增加[2]。術后股動脈穿刺點壓迫20 min,用彈性繃帶加壓包扎24小 h,加以沙袋固定,24 h后逐步減壓。
1.3 材料
選用美國麥瑞通公司生產的栓塞微粒球為栓塞劑,型號:300~500 μm、500~700 μm、700~900 μm,將造影劑、地塞米松混合適量微粒球制備成混懸液,透視下緩慢注入。
2.1 術前護理
充分了解患者病情,做好心理護理,根據患者不同的心理狀態, 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 注意休息,避免勞累,防止受涼; 完善實驗室檢查;④做好藥物過敏試驗及皮膚準備;⑤做好術前注意事項宣教。
2.2 術后護理
2.2.1 基礎護理
術后回病房行心電監測,觀察患者神志、心率、心律、體溫、血壓及呼吸的變化,持續24 h,并作好記錄, 囑患者術側肢體伸直制動8 h,不能屈曲術肢或側臥,以免穿刺部位出血,臥床24 h,觀察穿刺點有無出血、滲血、血腫, 雙下肢皮膚溫度、顏色及足背動脈搏動情況,穿刺側下肢有無疼痛及感覺障礙。并與健側進行對比, 如術側足背動脈減弱、膚色紫紺、皮溫降低, 應立即適當的減輕壓迫的壓力并密切觀察病情變化,24 h后逐步減壓解除繃帶,囑患者逐漸增加活動量,起床下蹲時動作應緩慢,不要突然用力,防止傷口裂開,做好皮膚護理。
2.2.2 飲食護理
術后4 h可進食,飲食應以低鹽、低脂、易消化的食物為宜。保證病人入量,防止血液過于粘稠,并給予患者飲水500 mL左右,以利于造影劑盡早自尿中排除。
2.2.3 生活護理
協助患者做好生活護理,將常用物品及呼叫器置于易取處,以滿足病人的基本需要。
2.2.4 心理護理
因患者術后肢體制動、持續發熱加之藥物作用,給患者帶來很大的心理負擔,心情焦慮,舒適感差,護理人員應關注患者的精神及情緒變化,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交流,針對具體問題進行心理疏導,及時與患者家屬溝通,解除患者的思想負擔,取得患者的配合,增加戰勝疾病的信心,融洽護患關系。
2.3 并發癥的觀察與護理
2.3.1 出血或血腫
與穿刺點壓迫不當、術側肢體活動,凝血功能差有關;回病房后叮囑患者注意保持術側肢體制動, 同時密切觀察包扎處是否有滲血、皮下血腫等情況, 如果出現血腫立即壓迫止血后重新進行加壓固定包扎。
2.3.2 發熱
術后當日或次日發生, 體溫波動在 37.5~38.5℃,持續7~14天,一般無須特殊處理可自行恢復。如體溫過高,超過:38.5℃,可給予物理降溫或復方辛布顆粒等藥物對癥處理。在99例栓塞患者中,曾出現10例因栓塞面積在70%~75%,發熱最高達38.5℃以上,持續4~7天,最后逐漸恢復正常體溫。
2.3.3 疼痛
術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多為輕中度,主要發生在術后1~3天左右,一般疼痛可持續2~3周,最少1周,與栓塞的面積呈正相關。表現為燒灼痛、鈍痛、刺痛等, 容易引起患者產生焦慮、恐懼的情緒, 進而影響飲食、睡眠, 不利于康復。因此, 護理上要密切觀察疼痛的發生和變化,向患者解釋疼痛產生的原因,聽音樂、聊天分散患者注意力,以減輕疼痛,對疼痛程度較劇的患者,在密切觀察腹痛性質變化前提下,給予有效的止痛劑,重度疼痛時給予杜冷丁注射;中度疼痛時,給予高烏甲素注射液治療;輕度疼痛時,給予雙氯芬酸鈉緩釋片、氨酚羥考酮口服治療,疼痛多在7~15天內緩解。
99例患者實施PSE術均獲得成功,無大出血、休克等并發癥發生。術后血象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復, 恢復程度及術后不良反應與栓塞面積大小呈正相關,見表1。

表1 栓塞面積與術后血象復常率、不良反應及并發癥對比
通過對99例脾亢患者行股動脈插管介入術的圍手術期觀察與護理,發現充分的術前準備,嚴格的無菌操作,密切的觀察與護理是手術成功的關鍵; 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防止并發癥所產生嚴重后果的前提。
[1]梅雀林,李彥豪,魯恩潔,等.脾栓塞程度控制的方法學研究(回顧性研究)[J].放射學實踐,2000,16(10):839-840.
[2]張 靜,王學志,郝秀荔.介入療法治療脾功能亢進癥的護理[J]. 實用護理雜志,2000,16(5):11.
[3]時 冰,朱曉玲,佟 晗.部分脾栓塞術后并發癥的預防及處理[J].大連醫科大學學報,2005,4:130.
本文編輯:蘇日力嘎
R47
B
ISSN.2096-2479.2017.21.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