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欣
(淄博淄建集團醫院護理部,山東 淄博 255026)
健康教育在消化內科護理中的應用
張 欣
(淄博淄建集團醫院護理部,山東 淄博 255026)
目的 探討健康教育在消化內科護理中的應用情況。方法 選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消化內科住院治療的12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對照組患者予以常規健康指導護理,觀察組患者給予符合國際標準的健康教育。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和自我護理能力評分。結果 兩組患者干預前SAS評分和SDS評分無顯著差異,有可比性,干預后觀察組SAS評分和SDS評分明顯低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自我護理技能、自護責任感、自我概念、健康知識水平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健康教育可有效改善消化內科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有效提高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值得在臨床中廣泛推廣應用。
健康教育;消化內科;護理
隨著生活壓力的的增加、社會節奏的加快,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消化系統疾病的發生越來越多,嚴重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因此,有效的治療和長期的護理對消化系統疾病患者的身心恢復及防止復發起著重要作用。消化系統疾病患者常因疾病病程長,病情反復而出現焦慮、抑郁情緒,常規的健康指導已不能滿足患者的護理需求,通過國際認可的健康教育進一步指導患者提高自我護理能力,才能真正幫助患者戰勝疾病、提高生活質量。本研究以我院120例消內科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了健康教育在消化內科護理中的應用。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消化內科住院治療的12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觀察組男39例,女21例,年齡23~72歲,平均年齡(42.3±7.6)歲,疾病類型:胃部疾病32例,肝膽疾病11例,腸道疾病12例,其他疾病5例。對照組男38例,女22例,年齡21~75歲,平均年齡(42.8±7.8)歲,疾病類型:胃部疾病32例,肝膽疾病12例,腸道疾病12例,其他疾病4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和健康指導,觀察組患者給予國際標準的健康教育。(1)疾病知識教育。對患者進行必要的疾病知識教育,通過多種方式進行,包括組織科室內小講座、發放宣傳手冊、制作宣傳欄等,使患者提高對疾病的認識。(2)心理健康教育。消化內科疾病常會引起患者的不適,治療周期長,使患者對疾病治療失去耐心,醫護人員要及時疏解患者抑郁煩躁情緒,使患者保持良好心理狀態,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3)飲食健康教育。諸多研究表明,消化系統疾病常常與日常飲食習慣有關系,不良的飲食習慣會加重消化系統的負擔,醫護人員要對患者進行飲食健康教育,飲食以清淡、易消化為主,避免辛辣刺激食物。(4)運動健康教育。鼓勵患者早期進行床下運動,適度進行戶外運動,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作息時間表,避免劇烈運動,可選擇慢走、太極拳等運動進行恢復性訓練。(5)出院健康指導?;颊呓涍^治療滿足出院條件,在患者出院前,醫護人員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再次健康教育,指導出院后飲食及需要服用的藥物注意事項等,定時復查。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評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越強;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評價患者的心里狀態。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自我護理技能、自護責任感、自我概念、健康知識水平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比較

表2 兩組患者SAS、SDS評分比較
2.2 兩組患者SAS、SDS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干預前SAS評分和SDS評分無明顯差異,干預后兩組患者評分均降低,觀察組患者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消化內科疾病在臨床是比較常見的,而消化系統疾病與患者飲食、生活習慣等存在密切的關系。一般來說,消化系統疾病大多屬于慢性病,其病程相對較長,容易使患者產生抑郁、抵觸心理,間接降低治療配合度,影響治療方案的實施[1]。因此,臨床工作中除了對患者進行合適的藥物治療以外需加強患者的健康教育,來輔助提高治療效果。健康教育是臨床中護理方法的一種,健康教育可以通過對患者進行健康知識宣教,來讓患者了解一些疾病相關知識,提高患者的健康意識,使患者能夠自覺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2]。患者由于不了解醫學上對疾病的研究,對疾病的認識不夠充分,常常會憑借自己的主觀感覺去評判疾病治療過程的轉歸,給自己施加不必要的心理壓力,因此對患者進行一定程度的疾病知識宣教是很有必要的,對患者的疾病知識教育可以使患者更加了解自己的狀態,使治療過程更和諧、順暢[3-4]。及時的心理干預可以疏解患者的心理壓力,消除不良情緒,保持樂觀心態與對疾病治愈的信心,可以使患者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更主動配合治療的開展,從側面提高治療的效果[5]。消化內科疾病常常與飲食相關,不良的飲食習慣是誘發疾病的重要原因,對患者進行飲食健康指導,改善不良飲食習慣可以預防疾病的發生、發展。健康教育從多方面對患者進行了指導,健康教育是需要醫護人員和患者及家屬共同參與的過程。
本次研究對120例患者分組對照進行觀察,結果顯示進行護理干預后,對消化系統疾病的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可以明顯降低SAS評分和SDS評分,改善患者心理狀態;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提高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自我護理技能、自護責任感、自我概念、健康知識水平等。健康教育已經成為臨床護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從患者主觀意識、行為習慣等方面進行提高,有效改善消化內科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有效提高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值得在臨床中廣泛推廣應用。
[1] 王 英,張珍和. 健康教育在消化內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19):193-194.
[2] 楊德芳. 健康教育模式在消化內科住院患者護理中的效果分析[J].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06):1089+1092.
[3] 姚 晶. 健康教育在消化內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93):219-220.
[4] 李 玲. 健康教育在消化內科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 大家健康(學術版),2015,(19):245.
[5] 羅孝鑫. 健康教育在消化內科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 現代醫藥衛生,2015,(18):2833-2835.
本文編輯:蘇日力嘎
R473.5
B
ISSN.2096-2479.2017.26.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