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 潔
(湖北省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湖北 武漢 430071)
腦卒中康復護理評定表的設計與臨床應用探析
柯 潔
(湖北省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湖北 武漢 430071)
目的 探究腦卒中康復護理評定表的設計以及其在臨床應用中的效果。方法 選取2013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經診斷確診為腦卒中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分析患者護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焦慮、抑郁情況。結果 護理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焦慮與抑郁情況均得到了改善,與護理前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設計并在腦卒中臨床護理中應用康復護理評定表具有客觀科學的優點,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其焦慮及抑郁程度,值得推薦。
臨床護理;康復護理;評定表;腦卒中
當下人們的生活方式與飲食結構正處于不斷變化中,外加人口老齡化步伐的加快,促使腦血管疾病的患病率逐年遞增[1],致殘率與致死率均較高,不僅影響了患者的身體健康,還降低了其生活質量。據有關資料顯示[2],對腦卒中患者實施綜合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可使患者盡快恢復,同時還可使其感覺與運動功能障礙得到改善。現就我院收治的腦卒中患者采取自行設計的康復護理評定表進行護理的效果展開探析,陳述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經診斷確診為腦卒中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年齡46~78歲,平均年齡(66.49±5.81)歲;所選患者全部通過CT或者MRI確診,其中46例腦梗死,34例腦出血。將意識障礙、交游障礙與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排除。
1.2 方法
回顧性分析腦卒中患者的臨床資料,設計腦卒中康復護理評定表的具體內容有:評定表指標有7項,包括言語功能障礙、運動感覺障礙、吞咽障礙、心理社會因素、營養狀況、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并發癥觀察等等。①言語功能障礙:對患者構音障礙與失語癥類型和嚴重程度觀察明確;②運動功能障礙:對患者平衡功能、關節活動度、肌力以及步行功能等情況進行評估,其中關節活動度依照功能障礙實際部位實施測量與記錄;后者則依照對應的分級標準評價。③吞咽障礙:通過飲水試驗判定,對于存在吞咽障礙的患者依照對應分級標準實施障礙分級。④心理社會因素:對患者交流能力、情緒以及社會交往能力進行評估,同時對患者干預前后焦慮和抑郁量表評分情況進行評定。⑤營養狀況:內容包括上臂圍、肌圍;腹部皮褶厚度以及體質指數。⑥日常生活能力:通過Barther指數評價表對患者日常生活的能力進行評定,分析患者干預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情況。⑦并發癥:對患者護理期間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觀察記錄。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焦慮與抑郁程度均得到改善,對比干預前有明顯差異性,P<0.05,統計學意義成立,見表1。

表1 護理前后患者生活能力評分、焦慮量表評分和抑郁量表評分對比(x±s,分)
腦卒中主要指的是腦血管疾病患者因有關誘發因素促使腦內動脈瘤出現破裂[3]、閉塞以及狹窄等情況進而促使急性腦血液循環出現障礙的疾病,腦卒中發生后,患者機體中樞神經系統存在一定的重組以及代償能力,并且遭受損傷之后,其機體功能恢復的重要依據為腦功能重組。
本次研究中通過設計康復護理評定表對患者實施護理,具有書寫簡便、節省時間與精力等優點,可將康復護理的針對性、全面性以及科學性有效展示出,在優化患者康復護理的內容時提升護理的水平以及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此外,腦卒中康復護理評定表可將患者康復的狀態[4]有效反應出,并且對患者實施科學有效的評估,制定有關康復訓練計劃,促使患者盡早恢復健康;同時讓患者也能夠對自己的康復方案有所了解,提升疾病治愈的信心。本研究發現護理后患者日常活動能力得到顯著提高,抑郁以及焦慮等不良心理狀態改善顯著,與護理前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腦卒中康復護理評定表的設計以及在臨床中的應用具有較高的可行性,建議進一步推廣以及應用。
[1] 解永霞.神經內科護理中對腦卒中康復護理的臨床應用[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22(6):255-256.
[2] 李 鹍.探討神經內科護理中對腦卒中康復護理的臨床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22):221.
[3] 郭海燕,崔建英,王文豪,等.神經內科護理中腦卒中康復護理的臨床應用觀察[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24(24):64,70.
[4] 陳亞莉.神經功能重建儀在腦卒中治療中的臨床應用[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5,23(20):135-136.
本文編輯:蘇日力嘎
R473.74
B
ISSN.2096-2479.2017.26.3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