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贊潔,馬昱君,趙 霞
(山西大醫院消化科,山西 太原 030032)
消化科住院患者跌倒墜床危險因素分析及干預
廉贊潔,馬昱君,趙 霞
(山西大醫院消化科,山西 太原 030032)
目的 通過對住院患者跌倒墜床危險因素進行分析,了解科室住院患者跌倒風險的高危因素,針對性進行風險管理,減少跌倒墜床事件的發生。方法 選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415例住院患者的跌倒墜床危險因素評估表,對存在的高危因素進行分析,找出消化內科住院患者跌倒墜床危險因素中頻率較高的危險因素,以此為依據制定適合本科室的預防措施。結果 在共性預防措施的基礎上,文中對老齡、自理能力缺陷及服用高危藥等進行了措施細化。結論 細化措施的臨床應用,符合專科護理特點,提高了臨床護士的風險管理能力,做到了跌倒墜床事件的零發生率,提高患者住院安全性。
跌倒墜床;危險因素;評估;細化措施
跌倒/墜床危險因素評估表作為住院患者入院評估內容之一,是臨床護士評估患者是否存在跌倒墜床護理風險及風險等級的重要工具。我院自2013年12月開始啟用跌倒/墜床危險因素評估表,通過評估,>5分為高危患者,需建立跌倒墜床危險因素評估跟蹤表,以后至少每周評估一次,動態跟蹤直至患者出院或評分≤5分后解除跟蹤。針對高危患者,科室要采取預防措施,防止跌倒墜床事件發生。本文通過對本科室住院患者跌倒墜床高危因素進行分析匯總,制定出適合本科室的預防措施,以此來為科室護理工作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科室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415例患者的跌倒墜床危險因素評估表。年齡19~92歲,其中男219例,女196例。2012~1013年曾發生過2例跌倒墜床事件,已經上報過護理不良事件。2014年至今發生0例。
1.2 方法
分析評估表中存在的高危因素,找出科室出現頻次較高的危險因素,見表1。
2.1 跌倒墜床發生頻次較高的高危因素
2.1.1 自理能力不足
2.1.2 服用高危藥物降壓藥物
因患病因素,多數患者有服用降壓藥、降糖藥、利尿藥等高危藥史,這是公認的跌倒的顯著危險因素。本組資料中服用高危藥物降壓藥物等成為跌倒墜床危險因素的第2位,占76.39%(317/415)。對此應做好特殊藥物的服用指導及防跌倒策略,提高患者的自我保護能力。
2.1.3 高齡
本組資料中高齡居跌倒墜床危險因素的第3位,占72.29%(300/415)。
2.1.4 消化道出血
便潛血陽性是消化道出血指標之一,消化道出血是我科常見急危重癥之一,急性期患者需臥床休息,患者常因合并貧血、低血壓等并發癥,體質虛弱,自理能力受限。本組資料中大便潛血居跌倒墜床危險因素的第4位,占58.79%(244/415)。
2.1.5 視覺聽覺異常、眩暈癥、服用降糖藥物等危險因素占比小于50%。
3)思考授課過程:之前筆者關注到,在過去培訓過程中,授課老師較少與新員工互動。筆者思考可否走入新員工之間進行授課,打破老師遠遠地站在講臺后面高高在上的固化形象,先從形式上拉近彼此的距離,再通過授課結束后與他們的交流(如滿意度調查、留提問時間、結束后個別探討)來增加實質的接觸。
2.2 制定細化的跌倒墜床預防措施
2.2.1 目前院內使用的共性措施
2.2.1.1 一般預防措施:①嚴格交接班,加強巡視,及時發現并滿足患者需要。②固定床、輪椅、座椅等設施。③指導患者正確用藥,告知用藥后的反應。④告知患者尋求協助的方法。⑤遵醫囑留家屬陪伴。⑥使用床檔或保護性約束。⑦床頭懸掛“防跌倒”、“防墜床”警示牌。
2.2.1.2 環境預防:①提供足夠的燈光照明。②將物品(包括呼叫器)放置于患者易取處。③保持病房地面清潔干燥。④消除病房、床旁及通道障礙。
2.2.1.3 健康教育:①穿著舒適、合適的鞋及衣褲。②患者活動時有人陪伴。③指導漸進下床的方法。④告知安全使用便器的方法。⑤告知不能以滑動的物體作為依托物。
2.2.2 細化的護理措施
2.2.2.1 協助生活不能自理患者,利用留陪家屬力量,重視留陪家屬的健康宣教
對生活不能自理患者進行生活協助,尤其自理能力受限的患者,充分告知存在的風險及有效溝通預防的方法,談話時注意語氣語調,反饋患者的反應;在目前護理人員人手緊張的情況下,適當利用陪侍家屬資源,把家屬作為參與者,從有什么危險?為什么危險?如何預防?等方面進行告知和健康教育,共同保護患者安全;避免生冷、命令式的語氣,以免患者家屬產生醫院推脫責任、簽字不付責任的負面情緒[2]。②遵醫囑24 h陪侍,如果陪侍者要外出時務必告知值班人員加強巡視協助。③臥床時床檔保護,告知患者和家屬正確的床檔使用方法,拉起床檔至聽到“咔”聲確保床檔有效;教育患者切勿自行翻越床檔下床,夜間如陪侍者不在身邊,使用呼叫器呼叫值班人員協助。

表1 跌倒墜床危險因素評分頻次柱狀圖
2.2.2.2 加強患者降壓藥物的管理
列出本科室易致跌倒墜床高危藥品目錄,引起大家重視。尤其對服用降壓藥者,了解患者日常服藥情況及血壓控制效果,住院期間按時測量血壓,指導患者正確服藥,了解用藥后反應。告知患者服藥后1 h臥床休息,起床活動時應緩慢,如有頭暈、心慌、乏力等不適應暫緩下床,行走中出現不適應立即下蹲并求助護士。對服用降糖藥患者,監測血糖,指導患者用藥后不良反應的識別、早期識別低血糖信號并求助護士。對服用利尿藥者,告知患者最好白天用藥,盡量不要在夜間,避免夜間尿量增多頻繁起夜,增加跌倒風險;避免憋尿,防止排尿后暈厥發生。
2.2.2.3 加強高齡患者的管理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由于器官功能減退,感覺遲鈍、行動遲緩、身體姿勢控制能力降低,易引起跌倒墜床發生的危險度高[1]。加上部分家屬對患者安全問題意識淡薄,甚至不愿陪護。有的老年人自理能力差,無人照顧又不愿意麻煩他人也是臨床上跌倒墜床高發的原因之一。因此重視高齡患者,遵醫囑留陪1人,采取增加巡視次數的有效預防措施。
2.2.2.4 加強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管理
嚴格執行消化道出血護理常規,對便潛血陽性者要進行詳細告知,活動要量力而行,循序漸進,不可麻痹大意。
本研究發現消化內科住院患者跌倒墜床危險因素中自理能力不足、服用降壓藥物、高齡、消化道出血是住院患者發生跌倒墜床的高危因素,針對性地制定并細化預防措施,重視患者和家屬的健康教育指導和患者及家屬的自主參與能更有效的防范跌倒墜床的發生。有研究指出不間斷的安全意識宣教,可明顯減少跌倒墜床事件的發生[3];在易跌倒區懸掛“防滑、防跌倒”醒目標識,隨時提醒患者注意安全;巡視病房時隨時了解患者需求,及時給予適當協助,對發現的不安全行為及時制止并糾正;對高危患者,尤其家屬多,更換頻繁者,責任護士每日應多次反復進行安全宣教,防止家屬之間不知情,措施流于形式。
細化措施的臨床應用,符合專科護理特點,提高了臨床護士的風險管理能力,做到了跌倒墜床事件的零發生率。
綜上所述,住院患者跌倒墜床的風險管理是一項系統的工程,涉及到護士、醫生、患者本人及陪護人員等對跌倒墜床風險的識別能力和風險預警的專業化水準與技巧[4],與每位護理人員的責任心、患者的病情變化、誘因及其依從性、家屬的協助等諸多因素密切相關[5]。提高患者住院安全性。我們將繼續加強跌倒墜床的風險管理,認真分析本專業住院患者跌倒墜床危險因素,通過制定細化的預防措施,杜絕跌倒墜床事件發生,提高患者住院的安全性。
[1] 張俊紅,蘇天驕,王紅菊,等.住院老年患者跌倒危險與預防跌倒效能的相關性研究[J].護理學報,2011,18(5A):30-32.
[2] 蔡 云,王曉燕,胡 云,等.消化內科防范患者跌倒及墜床的護理體會[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2,14(11):104-105.
[3] 劉繼娟,蔣偉亞,劉海兒,等.骨科住院患者跌倒與墜床的高危原因與護理干預對策[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6,24(13):20-21.
[4] 唐曉英,蔡學聯,鄭芝芬,等.住院患者跌倒普防和專科化預防研究及效果[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9,26(2):59-61.
[5] 王 輝,郭麗君,莊利梅,等.住院患者跌倒墜床風險管理[J].護理學雜志,2013,28(18):69-70.
本文編輯:蘇日力嘎
R473.5
B
ISSN.2096-2479.2017.26.3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