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麗
(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安徽 合肥 230011)
延續性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
張 麗
(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安徽 合肥 230011)
目的 探討延續性康復護理應用于腦卒中偏癱患者中對其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5年1月16日~2017年3月18日我院收治的腦卒中偏癱患者62例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1例。對照組采取常規干預,觀察組采取延續性康復護理。觀察兩組干預前后日常生活能力、運動功能、患者滿意度。結果 觀察組干預后Barthel評分為(85.37±2.12)分,Fugl-Mayer評分為(59.81±3.14)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總滿意率為93.55%,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將延續性康復護理應用于腦卒中偏癱患者中,效果確切,可促進病情康復,利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功能的恢復。
日常生活能力;腦卒中偏癱;延續性康復護理
腦卒中作為危急重癥,嚴重危害著患者生命安全,病發后極易引起心理、運動、語言等多方面障礙,致殘率、復發率較高[1],顯著影響患者生存質量。延續性康復護理為針對出院后患者實施有序、規范的照護工作。本文旨在探討腦卒中偏癱患者應用延續性康復護理對其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16日~2017年3月18日我院收治的腦卒中偏癱患者62例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1例。對照組男17例,女14例,平均年齡(57.86±3.29)歲,發病后病程(1.60±0.45)年;觀察組男19例,女12例,平均年齡(57.49±3.50)歲,發病后病程(1.53±0.60)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遵醫囑配合完成各項操作,包括基礎護理、飲食指導、運動指導。
觀察組給予延續性康復護理,包括:①方案制定。根據疾病特征制定相應康復計劃,并制成康復手冊發放給患者,結合具體病情、家庭環境、心理狀況及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制定個體化干預措施,包括出院后30天、出院后2~3個月、出院后4~6個月,便于不同康復階段針對性計劃的實施,并留下家庭住址、電話聯系方式等。②家庭隨訪。定期予以隨訪,通過電話隨訪、家庭訪視了解患者遵醫囑行為、康復進程以及疾病發展,前2個月應每周1次,之后每2周1次,情況好轉可逐漸轉為每月1次,針對肢體活動嚴重障礙者,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增加訪視次數。③健康指導。引導患者正確進行康復訓練,了解其進程,及時糾正錯誤行為,教授家屬相應家庭護理技巧,引導患者逐漸自理,詳細講述疾病相關知識,消除患者及家屬認知誤區,促使其了解發病后半年為恢復最佳時期,此時應嚴格按康復計劃進行訓練,避免貽誤病情,盡可能促使肢體恢復,并及時疏導其不良情緒,為其展示成功案例,增強其信心。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干預前后日常生活能力、運動功能、患者滿意度。
日常生活能力以Barthel指數判定,滿分為100分,內容包括洗臉、穿衣、如廁、進餐等日常活動,得分越高表明情況越佳。
運動功能以Fugl-Mayer量表評估,包括上肢、下肢、手腕、聯合運動等,得分越高優勢越明顯,滿分為100分。
患者滿意度以我院自制問卷進行調查,分為十分滿意、滿意以及不滿意,總滿意率=滿意率+十分滿意率。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干預前后日常生活能力、運動功能
結果可知,兩組干預前日常生活能力、運動功能對比性不強(P>0.05);干預后,觀察組Barthel評分為(85.37±2.12)分,Fugl-Mayer評分為(59.81±3.14)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Barthel評分比較(x±s,分)
2.2 滿意度
研究顯示,觀察組總滿意率為93.55%,高于對照組的74.19%(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總滿意率比較(n,%)
腦卒中指的是腦循環障礙所致的急性腦血管疾病或者全面性或局部大腦功能缺損綜合征,病死、致殘率均較高。延續性護理打破傳統院內護理局限性,保證服務連續性。腦卒中患者通常于急性發病期后[2-3],進行家庭或社區護理,此時遵循科學康復方法可在很大程度上恢復機體功能。
本文將延續性康復護理應用于觀察組中,通過制定個體化干預措施,保證有序、規范實施操作,并由相關專業人士實施操作,將具體措施落到實處,對患者加強家庭隨訪及健康教育,促使患者及家屬充分了解疾病知識[4],促使病情康復、避免復發;另外,通過疏導不良情緒,利于其積極配合、正視疾病。結果可見,在日常生活能力、運動功能方面,兩組干預前對比性不高(P>0.05)。干預后,觀察組Barthel評分為(85.37±2.12)分、Fugl-Mayer評分為(59.81±3.14)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總滿意率(93.55%)優于對照組(74.19%)。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將延續性康復護理應用于腦卒中偏癱患者中,臨床價值較高,可促進病情康復,利于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可在較大程度上保證患者滿意度,有助于醫院良性發展。
[1] 李 瑞,顧則娟,王 翔,等.基于《護理措施分類》構建不同功能狀態腦卒中偏癱患者的護理方案[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6,32(1):6-13.
[2] 寧文帥,于鳳偉,楊 洋,等.超早期康復護理模式在腦卒中偏癱患者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16):1490-1492.
[3] 陳梅花,藍瓊好,李敏紅,等.協同護理在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強化步行基本功訓練的效果觀察[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4,29(4):364-366.
[4] 陳 赟,鐘印芹,張廣清,等.專人管理模式在腦卒中偏癱后遺癥家庭康復護理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5,31(9):654-656.
本文編輯:張 鈺
R473.74
B
ISSN.2096-2479.2017.26.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