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梅莉,汪亞兵,胡小蘭,夏玉姚,韓淑娟,章 麗,張喬喬
(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安徽 合肥 230000)
個性化漸進式康復護理干預對關節鏡下肩袖修補術后功能恢復的影響
杜梅莉,汪亞兵,胡小蘭,夏玉姚,韓淑娟,章 麗,張喬喬
(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安徽 合肥 230000)
目的 探究個性化漸進式康復護理應用在關節鏡下肩袖修補術患者中對其術后功能恢復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6年1月~12月我科行關節鏡下肩袖修補術的患者96例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常規組(行常規護理)與實驗組(行個性化漸進式康復護理)。對兩組護理后肩關節功能恢復的情況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實驗組肩關節功能恢復效果顯著優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關節鏡下肩袖修補術后采取個性化漸進式康復護理的臨床效果顯著,可加速患者術后恢復進程,促進其盡快康復。
關節鏡;個性化;肩袖修補術;漸進式康復護理;功能恢復
隨著臨床關節鏡技術的不斷推廣,臨床醫生愈來愈青睞于關節鏡小切口輔助肩袖修補術,對比常規的開放式肩袖修補術[1],前者的優勢主要體現在手術創傷小、且不會對患者術后肩關節活動帶來較大影響,除此之外,肩關節粘連也較少發生,對肩關節肌力水平、活動功能的不良影響較小。術后早期依照患者關節修復情況對其實施針對性的康復護理,對防止術后關節粘連[2]、肩關節活動功能的恢復等具有重大意義。選取我科2016年1月~12月收治的96例關節鏡下肩袖修補術患者依次行常規護理、個性化漸進式康復護理的效果進行探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12月我科行關節鏡下肩袖修補術的患者96例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常規組與實驗組,各48例。常規組女21例,男27例;年齡26~70歲,平均年齡(55.26±5.81)歲。實驗組女20例,男28例;年齡28~71歲,平均年齡(55.89±5.62)歲。兩組年齡、性別等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常規組采取常規護理,即健康知識宣教、熟悉環境、飲食指導、心理護理、用藥指導;對患者進行康復宣教,同時發放有關康復方案的小冊子,在責任醫師的有效引導下開展肩關節功能鍛煉。
實驗組在常規組護理前提下行個性化漸進式康復護理,通過加強與患者的交流對其心理、生理、對疾病認知以及健康需求等情況詳細了解,同時依照了解的結果結合患者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職業與疾病損傷的程度等情況的不同為其制定出個體化的康復護理計劃,實施一對一護理,分階段漸進式護理,內容有:①第一階段:康復訓練制動:首先明確此階段的目的,即保護并鞏固肩袖手術修復的良好性,逐步加大肩關節被動活動,依次減輕術后疼痛,緩解炎癥反應;應用肩外展枕將肩關節固定于外展位固定,術后早期指導患者開展肘關節屈伸、等長收縮運動,包括手、腕的劃圈、握力等訓練。[1]②第二階段:主要是保護式的康復訓練,于術后四周開展,依照患者的恢復情況在八至十二周結束,此階段主要以主動助力、肩關節主動活動以及長收縮肌肉為主,合理控制肩關節活動至肩平面之下;依照患者的耐受程度逐漸增加訓練強度。③第三階段:肌力增強康復訓練:主要于12周開始,盡量在16周結束訓練,內容有:術后12周,待患者肩關節無疼痛時,即可進行抗重力以及低強度的肌肉主動收縮訓練;此階段肩關節長收縮鍛煉可逐漸進展為肌肉收縮訓練,盡可能開展平面肩關節范圍內最大運動;④第四階段:功能恢復與肌力增強訓練;增強肩袖肌與三角肌的肌肉強度,開展日常活動協調與靈活性的肩關節訓練,依照患者轉歸情況,術后半年可采取主動無限制的訓練。
1.3 療效評價標準
護理效果評定:參照Constant-Murley肩關節功能評分進行,評價指標包括疼痛(15分)、ADL(20分)、ROM(40分)與肌力(25分)。總分為100分,得分愈高,提示患者恢復效果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護理后肩關節功能恢復情況優于常規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效果對比
關節鏡下肩袖修補術后開展康復護理訓練可提高患者治療的效果,改善其預后,為使患者生命質量與生活水平均可得到提高,加強康復訓練至關重要。在臨床中,康復訓練屬于復雜、長期的輔助治療手段,通常術后即可開始,指導患者鍛煉與活動。
個性化漸進式康復護理屬于針對性[4]與有效性的護理模式,其在開展護理時,嚴格遵照醫囑的具體要求,為患者制定促進骨傷愈合的方案,防止軟骨組織壓迫與肢體損傷。同時在訓練過程中,根據患者恢復的情況,不斷提高訓練的標準,確保肌力鍛煉正常,防止局部動作出現偏差致使患者發生運動障礙的情況,有效維持肌力生長和諧性與關節活動良好性。
通過分析研究結果可知,實驗組護理后關節功能各項指標恢復的情況與常規組相比均較好,(P<0.05),提示個性化漸進式康復護理在關節鏡下肩袖修補術中的應用能提高患者肩關節功能恢復的效果,使其能夠盡快康復。
[1] 汪亞兵,李倫蘭,倪秀梅,等.改良式肩關節外展支具在關節鏡下肩袖修補術后患者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 2016, 51(11):1361-1363.
[2] 真啟云,費文勇,張云飛,等.關節鏡下肩袖修補術患者圍手術期護理流程優化及效果評價[J].中華護理雜志,2016,51(6):645-649.
[3] 楊 燕,李 雷.肩關節鏡下肩袖修補術圍手術期的護理體會[J].中外健康文摘,2014,23(11):243-243.
[4] 莊曉珊,俞 霞,周 輝,等.階段式康復鍛煉對關節鏡下肩袖修補術后肩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J].浙江醫學,2015,37(23):1951-1952.
本文編輯:蘇日力嘎
R687.4
B
ISSN.2096-2479.2017.26.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