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素紅
(泗陽縣人民醫院,江蘇 宿遷 223700)
早期康復護理對新生兒感染性肺炎呼吸功能恢復的影響
林素紅
(泗陽縣人民醫院,江蘇 宿遷 223700)
目的 了解感染性肺炎患兒中施予早期康復干預對于其呼吸功能恢復質量產生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5年1月~2017年3月患有感染性肺炎而于入住本院新生兒科的患兒66例,將其隨機分兩組,甲組32例行常規干預,而乙組34例行早期康復干預,客觀統計其呼吸功能臨床恢復質量。結果 甲組32例呼吸功能臨床恢復有效率78.13%(25/32),乙組34例是97.06%(33/3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新生兒科對感染性肺炎患兒展開護理時,施予早期康復干預有助于改善其呼吸功能,推薦應用。
新生兒科;常規干預;感染性肺炎;早期康復干預;呼吸功能
患上感染性肺炎后,新生兒大多病情危重,需專業處理,而為確保其呼吸系統生理功能的順利恢復,還要聯合展開早期康復干預工作,以確保其干預工作質量[1]。為了解早期康復干預工作在我院新生兒科落實情況,選取66例患有感染性肺炎而于2015年1月~2017年3月入住本院新生兒科的患兒,旨在對其病情進行控制,同時促使機體呼吸功能加快恢復,確保疾病轉歸。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7年3月患有感染性肺炎而于入住本院新生兒科的患兒66例,將其隨機分兩組。甲組32例,日齡2~27天,平均日齡(14.72±2.36)天;男19例,女13例。乙組34例,日齡1~26天,平均日齡(15.11±1.95)天;男20例,女14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干預方法
甲組32例行常規干預:分析其疾病程度與臨床表現,施予用藥干預,并對其生命指征展開動態觀察,以防異常。同時,乙組34例行早期康復干預:(1)施予霧化吸入干預。配合醫師展開霧化吸入工作,間隔周期8 h一次,15 min/次,并對患兒霧化液給藥量合理控制。(2)施予體位引流干預。對患兒展開體位引流干預,確保其肺部系統中分泌物質朝著大支氣管組織的方位順利引流。(3)翻身干預。給予患兒定期翻身,若其病情偏重,需將翻身間隔周期調為2 h一次,確保其肺部系統維持擴張狀態,在提升引流質量的同時,改善患兒支氣管系統功能,使其順利排痰。(4)叩背/叩胸干預。以適度力量給予患者胸部、背部有效叩擊,以提升其胸壁部位震動效果,確保小氣道系統中的分泌物質順利脫落,并且直接進入至大氣道系統中,使其加速排除。在叩擊操作中,護理人員需要患兒呼氣時進行,并將叩擊時間控制在1~2 min,各部位的叩擊頻次為6~7次,且叩擊干預工作總時長應在10 min以內。此外,叩擊干預工作中,護理人員還要對患兒口唇顏色、呼吸頻率、皮膚顏色以及心率值等專業監測,一旦有異常問題出現,除了要告知醫師外,還要配合作出專業處理。(5)吸痰干預。于無菌標準下對患兒展開吸痰干預,并保持吸痰動作的輕柔性,以防患兒粘膜組織受損。(6)超短波干預。當感染性肺炎患兒入院后,護理人員還要遵照醫囑施予超短波干預,并且對短波熱量酌情控制,每次約6~8 min即可,2次/d,干預時長以7日為標準,再結合患兒康復情況作出調整。
1.3 療效判定標準
對甲組患兒與乙組患兒施予不同干預后,分別統計其呼吸功能臨床恢復質量,具體指標是:(1)患兒體表溫度恢復至健康范圍,不僅氣促現象以及咳嗽現象消失,而且呼吸始終維持平穩狀態,施予胸部拍片后,結果顯示正常,屬顯效;(2)患兒氣促現象以及咳嗽現象均緩解,不僅呼吸基本處于平穩狀態,而且施予胸部拍片后,表明其肺炎癥狀改善,屬有效;(3)患兒氣促現象以及咳嗽現象均加重或無改變,不僅呼吸急促,而且施予胸部拍片后,表明其肺炎癥狀加重,屬無效[2]。
1.4 統計學分析
綜合統計甲組及乙組早產兒各項指征,錄入至Excel表中后,選擇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甲組患兒與乙組患兒施予不同干預后,甲組呼吸功能臨床恢復總有效率78.13%(25/32),乙組為97.06%(33/34),(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施予不同干預后呼吸功能臨床恢復質量
作為新生兒群體中高發性病癥,新生兒感染性肺炎存在病死率高的風險,其發病機理是:新生兒的肺部系統尚未達到完善發育標準,以至于感染風險增加,且感染問題發生后,其分泌物往往無法順利排出,以至于新生兒氣道系統受堵,并且伴隨著通氣障礙現象發生,需及時施予專業處理,同時落實早期康復干預工作,以促使機體呼吸功能順利康復,進而改善患兒轉歸[3]。
早期康復干預工作強調以“早期康復”為目標,通過施予霧化吸入干預、體位引流干預以及翻身干預,確保患兒氣道系統中痰液被充分稀釋,而予以叩背/叩胸干預,可確保痰液加快松動以及脫落,再展開吸痰干預工作,即可確保痰液排除質量,進而改善患兒呼吸系統功能,確保其功能順利恢復[4]。而除上述干預工作外,護理人員還可酌情施予母乳喂養干預、環境干預等措施,并加強對患兒的隔離,從而規避交叉感染現象,促使其病情轉歸。本次對對甲組患兒與乙組患兒施予不同干預后,甲組32例呼吸功能臨床恢復總有效率78.13%(25/32),該統計值明顯比乙組34例的97.06%(33/34)低,(P<0.05),表明早期康復干預技術應用效率高。
綜上所述,新生兒科對感染性肺炎患兒展開護理時,建議施予早期康復干預,通過改善其呼吸功能,在促使其功能順利恢復的同時,確保患兒疾病改善,推薦應用。
[1] 張軍華.觀察超聲霧化吸入治療新生兒感染性肺炎的護理效果[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2(16):3327-3327,3329.
[2] 張東偉,楊顯貴.綜合護理干預在新生兒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國際病毒學雜志,2015,22(z1):182-184.
[3] 樊海科,何寅釗,黃靜炎.綜合護理干預對新生兒重癥肺炎治療效果及并發癥的影響[J].中國保健營養,2016,26(25):180-181.
[4] 馬 靜,唐云飛,董浩娟,等.撫觸護理對新生兒肺炎患者的心理運動功能及智能發育指數的影響[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6,19(1):116-119.
本文編輯:蘇日力嘎
R473.72
B
ISSN.2096-2479.2017.26.1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