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飛
(邢臺醫專第二附屬醫院,河北 邢臺 054000)
新生兒黃疸采用綜合性護理干預的作用分析
孫艷飛
(邢臺醫專第二附屬醫院,河北 邢臺 054000)
目的 探究新生兒黃疸采用綜合性護理干預的作用。方法 選擇2015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90例黃疸患兒作為研究對象,依照隨機分組原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例。對照組行傳統護理,觀察組行綜合性護理干預,并對比兩組患兒總膽紅素水平與黃疸癥狀變化情況。結果 觀察組總膽紅素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且黃疸持續時間與消失時間均較短,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將綜合性護理干預應用在新生兒黃疸護理過程中,能夠有效降低患兒總膽紅素水平,縮短患兒黃疸消退時間,值得臨床推廣。
新生兒;黃疸;綜合性護理干預;應用效果
黃疸是新生兒常見疾病,根據臨床數據統計,80%以上的早產兒、60%以上的足月兒均有可能出現黃疸,關鍵的原因在于患兒酶系統不成熟、肝臟功能代謝異常等[1]。同時因患兒的血腦屏障仍處于發育階段,如果出現黃疸癥狀,有可能在沒有結合膽紅素的情況下透過血腦屏障而損傷患兒中樞神經,導致患兒智力或者運動障礙。因此,本文重點探究新生兒黃疸采用綜合性護理干預的作用,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90例黃疸患兒作為研究對象,依照隨機分組原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例。觀察組男22例、女23例,日齡4~21天,平均日齡(10.64±1.25)天;體重2.72~3.57 kg,平均體重(2.94±0.25)kg。對照組男23例、女22例,日齡5~23天,平均日齡(11.24±1.32)天;體重2.74~3.61 kg,平均體重(2.92±0.31)kg。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使用常規護理;觀察組使用綜合性護理干預,具體如下。
1.2.1 嚴密監測病情變化:護理人員應密切監測患兒病情變化情況,仔細記錄患兒呼吸、心率等體征變化,觀察患兒黃疸的出現時間、分布范圍、大小便顏色、量、性狀,查看患兒是否存在嗜睡、精神不振等問題,根據患兒病情變化情況,采取綜合護理方式[2]。
1.2.2 撫摸護理:患兒沐浴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加入針對性撫摸護理,用輕柔適當的力度,撫摸患兒頭部、四肢、腹部、胸部、背部,縮短患兒胎糞排出時間。
1.2.3 游泳運用護理:由護理人員帶領患兒游泳,水溫控制在37℃,以恢復患兒胃腸蠕動功能,提升患兒食欲。
1.2.4 光療:對光療箱進行消毒后,將箱內溫度控制在30℃,持續照射8 h,每小時協助患兒翻身,保護好患兒眼部、會陰部。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兒護理前、護理后血清膽紅素含量;觀察患兒黃疸癥狀變化情況:包括消退時間與持續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2.0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血清膽紅素含量對比
護 理 前 , 觀 察 組 血 清 膽 紅 素 水 平為 ( 2 4 7.6 2± 11.2 4) μ m o l/L, 對 照 組 為(2 4 6.5 7±1 2.6 8)μ m o l/L,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 5);護理后,觀察組血清膽紅素水平為(1 4 5.3 6±1 0.6 7)μ m o l/L,對照組為(176.52±13.52)μmol/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兒黃疸癥狀變化情況對比
護理后,觀察組黃疸消退時間、黃疸持續時間分別為(8.14±1.23)天、(5.13±1.62)天,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黃疸癥狀變化情況對比(x±s,d)
黃疸屬于臨床兒科常見疾病,患兒伴有皮膚變黃、血清膽紅素水平異常等多種癥狀,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治療,很有可能會造成患兒智力障礙,不利于患兒成長。本文研究結果證明,觀察組血清膽紅素水平為(145.36±10.67)μmol/L,顯著低于對照組,且黃疸消退時間、黃疸持續時間均較短,說明綜合護理干預的效果突出。護理人員應結合患兒病情變化情況,合理應用綜合性護理干預,增加患兒病房尋常次數,及時為家長講解有關黃疸疾病知識,包括發病機制、預防措施等,引導家長參與到護理中,提升患兒整體康復速度。
綜上所述,將綜合護理干預應用在新生兒黃疸護理中,能夠科學降低患兒血清膽紅素水平,縮短患兒黃疸消退時間、黃疸持續時間,值得臨床推廣。
[1] 鄧 可.強化風險護理對新生兒黃疸藍光照射治療效果及安全性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16):160-162,166.
[2] 蒙好好,廖素霞,楊華露,等.醫護一體化管理模式在新生兒黃疸患兒治療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13(11):74-75.
本文編輯:張 鈺
R473.72
B
ISSN.2096-2479.2017.26.1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