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霞
(合肥市第四人民醫院四病區,安徽 合肥 230000)
慢性精神分裂患者施行心理行為護理對認知功能的影響分析
李 霞
(合肥市第四人民醫院四病區,安徽 合肥 230000)
目的 研究分析慢性分裂患者實行心理行為護理對認知功能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3年2月~2014年5月我院住院治療的100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將其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予以常規的精神科專科護理,研究組予以加用心理行為護理,通過對比兩組患者的認知功能恢復情況研究心理行為護理對慢性精神分裂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結果 施行心理行為護理的研究組患者的認知功能恢復、生活質量、復發率明顯優于施行普通護理的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心理行為護理對慢性精神分裂患者的認知功能恢復有促進恢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改善預后,具有臨床推廣意義。
心理行為護理;慢性精神分裂患者;認知功能;積極意義
精神分裂癥是一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壯年,常有感知、思維、情感、行為等多方面的障礙和精神生活的不協調[1]。一般無意識障礙和明顯的智能障礙,病程多遷延。由于患者常有感知、思維、情感、行為方面的障礙,給患者自身及家庭都帶來一定的負擔,目前臨床上治療主要有藥物治療、心理及社會干預治療兩個方向,促進患者認知功能的恢復[2]。所以對于精神分裂患者的治療在堅持用藥的同時,促進患者認識功能的恢復也是十分重要的。本文通過對100例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研究來分析心理行為護理對慢性精神分裂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2月~2014年5月我院住院治療的100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將其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50例。研究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14~52歲,平均年齡(22±1.3)歲,平均病程(4.8±1.2)年;對照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15~48歲,平均年齡(23±0.8)歲,平均病程(5.2±0.9)年。所有患者均符合第4版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同時排除器質性疾病或其他軀體疾病、精神活性物質及非成癮性物質濫用史及合并其他精神疾病患者。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于兩組患者均予以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同時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觀察組予以普通的精神專科護理,而研究組予以心理行為護理,通過對比兩組患者的認知功能恢復、生活質量、復發率情況,進行數據的統計分析,兩組患者接受治療的時間都為半年。
1.3 心理行為護理的具體措施
1.3.1 心理干預
在患者入院后,充分了解每個患者的病史,并對患者的家庭情況進行一定的了解,對其監護人進行宣傳教育的同時,也對患者本人進行健康宣教,使患者對自身情況有一定的了解,提高患者的依從性,為每個患者制定專有的康復計劃,康復計劃遵循循循漸進的模式,患者的配合難度從低到高,直至最后可基本達到一般的生活自理能力甚至完全與正常人無異。了解患者的自身情況,對于有思想困難的患者,給予精神上的鼓勵,避免其反復接受外界的刺激,樹立患者對于治愈的信心及對正常生活的渴望,提高其主觀能動性。
1.3.2 行為護理干預
充分與患者溝通,鼓勵患者與其他人溝通,充分鍛煉患者的認知能力,溝通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樹立正確的生活模式。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過先鼓勵其完成簡單的日常生活操作,例如刷牙、洗臉、掃地等簡單的活動,在慢慢發展至難度要求更高的生活行為如自主購物、外出等,對于表現好的患者,我們予以相應的鼓勵,引導其形成正確的生活行為方式。定期組織患者間的相關文藝活動,盡量使每個患者都有相關的文藝展示機會,促進患者間的交流,同時可以引導患者家屬及監護人積極參與患者的治療過程中來,幫助臨床工作人員工作。積極安排患者融入社會,對于自我認知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的患者,我們可予以安排其參加難度較低的公益活動,促進與社會的交流,使其盡早的適應社會環境。
1.4 評價指標
治療結束后,通過對兩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質量及復發率的評估分為顯效,有效,無效,惡化4個組,同時設定顯效的標準:患者認知功能可達到基本正常,滿足一般的日常生活需要,可無需外人幫助下做一般的日常行為活動,有效:患者認知功能得到一定的恢復,但無法滿足日常的生活需要,需在外人的稍微幫助下完成日常生活活動。無效:患者認知功能無明顯好轉,日常生活活動無明顯改善,生活質量差。惡化:患者認知功能進一步下降,有的甚至出現智能障礙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6月治療后,施行心理行為護理的研究組患者總有效35例,明顯高于施行精神專科護理的觀察組總有效25例,見表1。

表1 兩組有效人數的具體對比[n(%)]
慢性精神分裂癥是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患者常有一定的前驅癥狀,然后再出現明顯的陽性癥狀及陰性癥狀,繼而影響患者認知功能,降低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降低生活質量。慢性精神分裂存在廣泛的職業和社會領域的各種功能障礙,患者生活質量和社會功能受損明顯,最終導致各種精神殘疾[3],在慢性精神分裂患者的治療過程中,往往只注重于對患者的精神藥物治療,而忽視了對患者的心理行為干預治療,使患者錯過最佳的治療時間,最終導致喪失其社會功能[],施行心理行為護理可以在藥物治療患者的基礎上,最大化的促進患者認知功能的恢復,樹立患者融入社會的信心,引導患者建立正常的生活方式習慣,最大化的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研究表明心理行為護理,能夠有效的全面的從心理方面對患者進行護理治療,與藥物治療,達到全方位的治療效果[4]。社會功能是衡量自然生活狀態下個體獨立生活,工作能力和社交領域水平的重要方面。改善社會和職業功能是維持精神分裂患者治療主要目標之一,社會功能也作為精神分裂患者預后的評價指標之一[5],心理行為護理可以使患者的社會能力得到一定的鍛煉,為盡早的融入社會集體生活奠定一定的條件基礎。
通過本次研究我們發現,施行心理行為護理對慢性精神分裂患者的認知能力有著積極作用,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質量,值得在慢性精神分裂患者的護理工作中退廣。
[1] 金玉蓮.激勵式護理對慢性精神分裂癥陰性癥狀的療效[J].當代醫學,2007,17:111-113.
[2] 曾愛華.心理行為干預對慢性精神分裂患者的影響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04,12(2):49-80.
[3]胡滿基,等.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個體和社會功能的評估及影響因素分析[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11,24(2):121-121.
[4] 蘇美榮.綜合性心理行為干預對慢性精神分裂患者認知功能的效果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4,12(24):77-79.
[5] 趙小亞.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生命質量和社會功能的相關影響因素[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19(24):56-58.
本文編輯:蘇日力嘎
R473.74
B
ISSN.2096-2479.2017.26.1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