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榮
(合肥市第四人民醫院十一病區,安徽 合肥 230000)
細致化護理模式在精神分裂癥恢復期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
張玉榮
(合肥市第四人民醫院十一病區,安徽 合肥 230000)
目的 探討細致化護理模式在精神分裂癥恢復期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12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精神分裂癥恢復期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并按數字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專科護理,研究組給予細致化護理模式,兩組患者護理前后采用社會功能評定量表(SSPI)、陽性及陰性癥狀量表(PANSS)進行評分及護理滿意度的對比。結果 研究組SSPI,PANSS評分均高于對照組,且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細致化護理模式對精神分裂癥恢復期患者認知功能的恢復、緩解焦慮癥狀,改善陽性及陰性體征有著積極作用,同時還可以提高對護理人員的滿意度。
細致化護理模式;精神分裂癥恢復期;應用效果
精神分裂癥是一中好發于青壯年的病因不明的精神疾病,患者常有感知、思維、情感、行為等多方面的障礙和精神生活的不協調[1]。一般無意識障礙和明顯的智能障礙,病程多遷延。給患者家庭及社會造成一定的負擔。目前全球范圍內對于精神分裂癥的治療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經歷一段時間的治療后,進入恢復期,對于恢復期的鞏固治療在整個治療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堅持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的同時,護理的同步跟進可以促進患者的恢復。本文對100例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給予細致化護理模式,并研究其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精神分裂癥恢復期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并按數字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50例。研究組男29例,女21例,年齡22~56歲,平均年齡(24±1.4)歲,平均病程(2.3±0.8)年;觀察組男24例,女26例,年齡23~54歲,平均年齡(23±1.5)歲,平均病程(1.9±1.1)年。所有患者均符合第4版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同時排除器質性疾病或其他軀體疾病、精神活性物質、非成癮性物質濫用史及合并其他精神疾病的患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兩組患者均遵醫囑給藥,予以抗精神病治療。對照組給予常規專科護理,即注意觀察患者服藥、病情變化情況等。研究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用細致化護理模式,具體如下。
1.2.1 健康宣教。入院后,即對患者及家屬進行相關疾病的健康宣教,使患者對自己的疾病有一定認識,同時取得患者對醫療工作的理解,并在以后的醫療工作予以相應的幫助。
1.2.2 心理干預。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及相關情況,了解患者心理壓力,并予以相關開導,由于精神分裂癥患者在恢復期極易受到外界的干擾,努力幫患者樹立康復信心,并指導其對自我心境的調節,積極配合臨床治療和護理。
1.2.3 生活行為干預。由于精神分裂癥患者常有一定的認知能力障礙,使其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有一定的欠缺,導致生活質量下降。在日常生活對于有一定行為困難的患者,幫助其樹立正確的日常行為方式習慣,幫助其與其他人進行溝通,促進交流,掌握一定的溝通技巧及能力,同時培養患者堅持服藥的習慣,認知堅持服藥對于整個治療的關鍵性。鼓勵患者積極參加各項由病友組織的文體活動,找到自我認同感,使患者逐步擺脫社交恐懼感,為以后康復后步入社會打下一定基礎。
1.2.4 加強營養支持。由于精神分裂癥常有焦慮癥狀,致使其能量代謝常處于高消耗狀態,在日常飲食方面,可以根據患者的自身情況,調整其日常飲食結構,增加蛋白質及其他營養物質的攝入,促進疾病的恢復。
1.2.5 康復鍛煉。在精神分裂癥的治療中,最終目標是使患者充分融入社會,可以產生自身價值及為社會創造價值,由于前期患者的自身因素限制,無法完成職業相關性活動。在患者認知能力恢復良好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對其進行職業相關性指導,促進患者掌握適當的職業技能,防止其與社會、人脫節[1]。
1.3 評價指標
通過社會功能評定量表(SSPI)、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ANSS)的評分情況對比兩組患者的恢復情況,同時協助患者完成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調查。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研究發現,經護理干預后,兩組患者PANSS評分較治療前均有所下降及SSPI升高,但研究組的效果明顯優于觀察組,且滿意度明顯高于觀察組(P<0.05)。見表1、表2。

表1 兩組患者SSPI、PANSS評分對比(x±s,分)

表2 兩組患者滿意度對比[n(%)]
精神分裂癥是一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壯年,常有感知、思維、情感、行為等多方面的障礙和精神生活的不協調[2]。一般無意識障礙和明顯的智能障礙,病程多遷延。由于患者常有感知、思維、情感、行為方面的障礙,給患者自身及家庭都帶來一定的負擔,目前臨床上治療主要有藥物治療、心理及社會干預治療兩個方向,促進患者認知功能的恢復[3]。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病因往往比較復雜,但基本上與患者的家庭關系、社會壓力及患者自身的性格等息息相關。細致化的護理模式,通過尊重患者,并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彼此相互信任與尊重,同時積極發動社會與家庭因素,給予患者關心,呵護和支持,改善患者家庭環境與周圍環境的人際關系,增強其社會適應能力,促進早期康復[4],且細致化的管理模式可以改善患者的焦慮情緒,使患者的社會興趣變得廣泛,有效的減少患者的抑郁情緒[5]。
通過本次研究發現,細致化護理模式對于精神分裂癥恢復期患者認知功能的恢復、緩解焦慮癥狀,改善陽性及陰性體征有著積極作用,同時還可以提高對護理人員的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
[1] 李焱容.細致化護理模式在精神分裂癥恢復期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14:204-205.
[2] 金玉蓮.激勵式護理對慢性精神分裂癥陰性癥狀的療效[J].當代醫學,2007,17:111-113.
[3] 曾愛華.心理行為干預對慢性精神分裂患者的影響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04,12(2):49-80.
[4] 梁麗芬.整體康復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恢復期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29):108-110.
[5] 廖春霏.心理護理在精神分裂患者康復中的作用[J].醫藥前沿,2013,3:280-281.
本文編輯:張 鈺
R473.74
B
ISSN.2096-2479.2017.26.1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