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茹
(江蘇省中醫院,江蘇 南京 210000)
允許性低熱量腸內營養治療對重癥腦出血患者營養指標及并發癥的臨床分析
范 茹
(江蘇省中醫院,江蘇 南京 210000)
目的 分析允許性低熱量腸內營養治療對重癥腦出血患者營養指標及并發癥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重癥腦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參照組,各60例。兩組均給予常規治療,參照組腸內營養在入院第1周內達到全量,研究組在3日內給予允許性低熱量營養治療,至第4日開始給予全量營養支持,對比兩組患者營養指標、并發癥發生率。結果 研究組營養指標優于參照組,且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參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給予重癥腦出血患者早期允許性低熱量腸內營養治療,對提高患者的營養狀況、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具有重要作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允許性低熱量腸內營養治療;重癥腦出血;營養指標;并發癥;臨床效果
重癥腦出血在臨床治療中較為常見,患者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及全身性代謝紊亂,近年早期腸內營養已得到人們的認可,然而諸多胃腸道并發癥接踵而至。本次研究基于以上背景,分析允許性低熱量腸內營養治療對重癥腦出血患者治療營養指標及并發癥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重癥腦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參照組,各6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腦出血診斷標準,并均排除嚴重肝腎功能不全進及精神疾病者。研究組男40例,女20例,年齡46~78歲,平均年齡(60.5±8.1)歲,出血量30~55 mL,平均出血量(43±16)mL,腦出血位置:腦干20例、腦室19例、小腦21例,意識狀態:昏睡9例、輕度昏迷16例、中度昏迷25例、深度昏迷10例;參照組男43例,女17例,年齡50~80歲,平均年齡(61.9±8.4)歲,出血量30~60 mL,平均出血量(45±15)mL,腦出血位置:腦干22例、腦室18例、小腦20例,意識狀態:昏睡8例、輕度昏迷16例、中度昏迷23例、深度昏迷13例。兩組患者年齡、出血量、腦出血位置、意識狀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本文研究數據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均給予常規治療,給予腸內營養混懸液(百普力,紐迪希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0285)治療,采用鼻胃管給藥方式,根據基礎能量消耗公式為患者計算出每天需要的熱量。參照組腸內營養在入院第一周內達到全量營養(80~100%);研究組在3日內給予允許性低熱量營養支持治療,即參考“允許性低熱量”定義[1],給予供給能量消耗公式計算出的熱量需求的40~60%,至第4日開始給予全量營養支持。
1.3 觀察指標
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營養指標、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2.1 營養指標
研究組營養指標明顯優于參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營養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營養指標比較(±s)
組別 n Hb(g/L) ALB(g/L) 血糖(mmol/L) Cr(μmol/L)研究組 60 132.6±17.6 39.6±3.0 10.8±2.4 60.6±20.3參照組 60 118.5±20.6 33.5±3.7 15.8±2.3 68.5±21.3 t -- 4.031 9.920 11.651 2.080 P -- <0.05 <0.05 <0.05 <0.05
2.2 并發癥發生率
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1.7%(7/60),其中胃潴留1例、腹瀉1例、腹脹2例、嘔吐2例、肺部感染1例;參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35%(21/60),其中胃潴留4例、腹瀉5例、腹脹4例、嘔吐5例、肺部感染3例。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參照組(P<0.05,x2=9.130)。
早期腸內營養被提倡在危重病患者入院后24小時內應用,以避免腸上皮細胞和與饑餓相關的微生物組織的紊亂。然而與之前的研究相反,允許性的腸內進食最近已經顯示與危重病患者的充分喂養有相似的結果,而在沒有營養不良的患者中,過度喂食已被證明是有害的[2]。腸內營養治療的合理應用在腦出血患者治療中,可以有效改善機體營養指標,從而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因此,給予科學合理的營養治療是提高治療效果的關鍵。
本次研究中發現,研究組營養指標明顯優于參照組,且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參照組。允許性低熱量腸內營養治療降低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可與下列因素有關:①在重癥患者疾病早期處于應激狀態,允許性低熱量腸內營養治療更注重的是保障腸道菌群賴于生存的食物,然而又不加重腸道代謝的負擔;②盡可能地維持胃腸道的屏障功能,使腸道分泌的免疫球蛋白在應激狀態下有所增加,有研究指出[3],允許性低熱量較全量營養加快了黏膜分泌性IgA的表達,機體保存了最大的免疫功能,減少了消化道出血和腸源性感染[4];③重癥早期機體正處于失衡的代謝亢進狀態,即組織器官的分解和合成代謝均處于負擔加重的過程[5],減少熱量的攝入,可以降低器官的應激代謝負擔。
由此可見,允許性低熱量腸內營養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營養指標,即補充重癥腦出血患者早期對蛋白質及熱量的需求,又改善機體代謝反應,修復機體免疫力,降低死亡等風險事件發生率及細菌對胃腸道的感染侵害,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Arabi YM, Aldawood AS, Haddad SH, et al. Permissive underfeeding or standard enteral feeding in critically Ill adults[J]. N Engl J Med,2015,372(25):2398-2408.
[2] Krezalek MA. Influence of nutrition therapy on the intestinal microbiome[J]. Curr Opin Clin Nutr Metab Care,2017,20(2):131-137.
[3] 王梅子,陳耿臻,舜 峰.胃腸術后應激性高血糖患者實施早期低熱量腸內營養支持的臨床研究[J].實用醫學雜志,2008,24(18):3147-3150.
[4] 黎介壽.營養支持治療與加速康復外科[J].腸外與腸內營養,2015,22(2):66-68.
[5] 安友仲.補不足 損有余 無監測 慎營養-再談危重癥病人的營養治療[J].腸外與腸內營養,2017,5(24):129-131.
本文編輯:張 鈺
R459.3
B
ISSN.2096-2479.2017.28.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