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雙美,冼燕珊,莫韶妹,陳惠瑤
(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廣東 佛山 528000)
ARDS患者行俯臥位通氣的效果觀察及護理
張雙美,冼燕珊,莫韶妹,陳惠瑤
(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廣東 佛山 528000)
目的 分析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患者行俯臥位通氣的效果觀察及護理。方法 本次研究對象為我院2013年2月~2016年1月收治的ARDS患者26例,排除血流動力學不穩定,顱內高壓,脊柱損傷等,有20例患者給予俯臥位通氣治療,觀察臨床治療效果,并對治療期間的護理方法進行總結。結果 俯臥位通氣后1 h,患者的各項指標無明顯變化;和初始俯臥位相比較,在24 h、48 h、72 h患者的PaO2/FiO2顯著改善(P<0.05);隨著供氧濃度的下降和時間的延長,患者PaO2、SpO2明顯上升,氧合指數顯著改善(P<0.05)。結論 應用俯臥位通氣治療能對ARDS患者的氧合狀態進行顯著改善,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ARDS;俯臥位通氣;效果;護理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是因為嚴重創傷、誤吸、嚴重感染、大手術以及休克等各種病因所導致的以頑固性低氧血癥為主要特征的臨床綜合癥,吸氧無法糾正,具有較高的死亡率[1]。本研究主要分析ARDS患者行俯臥位通氣的效果,并對護理方法進行總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為我院2013年2月~2016年1月收治的ARDS患者20例,均滿足ARDS的相關診斷標準[2],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俯臥位禁忌癥患者、血流動力學不穩定患者、心肺手術術后患者以及液氣胸患者等。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齡為41~68歲,平均年齡(53.2±1.4)歲。
1.2 俯臥位通氣方法
應安排4人來共同完成患者的翻身工作,1人(呼吸治療師)站在患者床頭,其他3人則分別站在床的左右兩邊。床頭人員的工作為固定氣管切開套管或氣管插管,并為患者頸部和頭部提供有效支撐。其3人則首先應將患者移至側臥位,在患者生命體征保持平穩后在轉為俯臥位,選擇軟墊將髂部和雙肩墊起,頭部偏向一邊,并選擇頭圈對頭部進行固定。雙側上肢應保持半曲狀態,雙下肢應自然分開,雙手應向上自然放置。在患者翻身后應對氣管切開套管和氣管插管位置進行及時檢查,并對呼吸機連接情況進行檢查,對氣道壓變化情況進行觀察,對靜脈輸注管道進行有效固定。有效固定引流管,并及時開放,對導線連接情況進行認真檢查。對患者體位變換時間進行觀察,6 h后選擇仰臥位,1~2次/d,持續治療5天。俯臥位期間應結合患者的配合和躁動情況,進行有效約束。
1.3 護理方法
(1)患者準備:暫停鼻伺,檢查有無胃潴留,防誤吸,遵醫囑使用鎮靜劑,充分鎮靜避免躁動。
(2)呼吸道護理:患者呼吸道應保持暢通,患者在選擇俯臥位通氣后,在重力作用的影響下口鼻腔內的分泌物較多,因此應安排專人進行監護,墊上敷料或者護理墊,而且應及時更換,讓敷料或護理墊保持干燥。定時協助患者拍背,促進痰液更好排出,并定時協助患者吸痰。吸痰期間應對嚴格執行相關的無菌操作技術,并對痰液的量、性質和顏色進行認真觀察記錄。
(3)管道護理:對于氣管切開的患者來講,在俯臥位通氣時應選擇頭正中位,系帶應保持合理的松緊度;如果患者采用氣管插管,則應對管道進行有效固定,避免扭曲和脫出。如果膠布出現松動則應及時更換。如果患者采用人工氣道,則應對氣囊壓力進行定時測量,讓氣囊壓力保持合理。其他胃管、尿管妥善固定保持通暢,有效固定深靜脈導管,保證補液微泵藥物順利滴入,定時沖管,避免出現深靜脈導管堵塞。
(4)體位和皮膚護理:護理人員應對患者的皮膚完整性進行認真觀察,避免出現神經病變,防止關節受壓或過度伸展,對各部位實施輪流減壓,定時協助變化體位、翻身,并對各支撐物進行定時調整,讓壓力得以有效緩解。肢體和頭部位置應定時更換。墊高頭部15-30°,進而來對顏面部水腫進行有效緩解。協助患者對腕關節和踝關節進行活動,避免肌肉萎縮,并穿彈性襪,避免出現深靜脈栓塞。對于行俯臥位通氣治療的患者來講,其腹部應保持一定的移動空間,對患者腹部是否觸及床褥進行定時檢查,讓腹部保持上下移動。
(5)并發癥預防:護理人員應對患者的病情變化進行認真觀察,對可能出現的并發癥進行及時發現,如導管脫落、壓瘡、結膜水腫、眼眶周圍、角膜損傷、眼球損傷、扭傷及低血壓等。
1.4 觀察指標
對患者初始仰臥位時、實施俯臥位通氣后1 h、24 h、48 h、72 h的動脈血氧分壓(PaO2)、二氧化碳分壓(PaCO2)、血氧飽和度(SpO2)和氧合指數(PaO2/ FiO2)進行觀察比較。
1.5 統計學方法
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俯臥位通氣后1 h,患者的各項指標無明顯變化;和初始俯臥位相比較,在24 h、48 h、72 h患者的PaO2/FiO2顯著改善(P<0.05);隨著供氧濃度的下降和時間的延長,患者PaO2、SpO2明顯上升,氧合指數顯著改善(P<0.05)。見
表1 患者臨床觀察指標比較(±s)

表1 患者臨床觀察指標比較(±s)
時間 n PaO2(mmHg) PaCO2(mmHg) SpO2(mmHg) PaO2/FiO2初始仰臥位 20 71.1±14.8 34.1±7.6 90.9±3.6 126.2±34.7 1 h 20 72.2±14.6 33.8±8.2 90.6±3.5 130.6±33.5 24 h 20 77.1±17.7 33.4±8.7 93.4±3.8 138.5±37.6 48 h 20 80.1±6.5 32.4±7.5 94.2±4.1 177.6±43.1 72 h 20 86.4±18.3 31.1±7.6 95.7±4.2 200.1±60.3
選擇俯臥位通氣治療ARDS患者,因俯臥位時背側肺內重力梯度重分布,通氣血流比例更加匹配,血流及水腫的重分布,功能殘氣量增加,減少心臟的壓迫,能有效促進氣體交換,在對患者氧合指數進行改善的同時,還能讓吸入氧濃度和氣道峰壓有效降低,進而讓氧中毒、肺損傷的發生率有效降低,讓臨床治療效果提高,促進患者疾病康復[3]。俯臥位通氣治療的操作簡單、不需要特殊設備,而且無創、經濟,是對ARDS患者進行治療的主要措施。然而在選擇俯臥位通氣治療ARDS患者時,會增加護理工作的難度,所以對于護理人員來將,應熟練掌握體位轉換的正確方法,加強患者的病情監測,并結合患者病情變化給予科學和合理的護理干預,對并發癥進行有效預防,進而讓俯臥位通氣治療的效果得以充分發揮。
分析本研結果發現,俯臥位通氣后1 h,患者的各項指標無明顯變化;和初始俯臥位相比較,在24 h、48 h、72 h患者的PaO2/FiO2顯著改善(P<0.05);隨著供氧濃度的下降和時間的延長,患者PaO2、SpO2明顯上升,氧合指數顯著改善(P<0.05)。
研究結果顯示,應用俯臥位通氣治療能對ARDS患者的氧合狀態進行顯著改善,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1] 陳緒池.不同通氣策略在ARDS治療中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16,54(10):84-88.
[2] 李發娟.1例重癥肺炎合并ARDS行俯臥位通氣患者的護理體會[J].蛇志,2015,27(4):461-462.
[3] 盛 英,張曉琳,范 煜.ARDS并重度感染患者行俯臥位通氣的效果觀察及護理[J].泰山醫學院學報,2015,36(2):232-234.
本文編輯:張 鈺
R473.5
B
ISSN.2096-2479.2017.28.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