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倩
(浦北縣人民醫院,廣西 欽州 535300)
臨床上腦供血不足頭暈患者的護理干預措施及效果
陸 倩
(浦北縣人民醫院,廣西 欽州 535300)
目的 研究腦供血不足導致頭暈的患者在治療期間接受針對性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擇在我院接受治療的腦供血不足導致頭暈的患者60例,以隨機分組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平均每組30例。兩組患者均接受疏通血脈,營養腦細胞,清除自由基等常規治療。對照組實施常規腦血管疾病護理;觀察組實施針對性護理。比較兩組患者頭暈癥狀消失時間和治療總時間、對頭暈疾病治療期間護理的滿意度、出現的不良反應例數。結果 觀察組患者頭暈癥狀消失時間和治療總時間短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對頭暈疾病治療期間護理的滿意度達到96.7%,高于對照組的76.7%,差異顯著(P<0.05);僅出現1例不良反應,少于對照組的8例,差異顯著(P<0.05)。結論 腦供血不足導致頭暈的患者在治療期間接受針對性護理干預,可以在短時間控制控制,減少不良反應,提高安全性。
腦供血不足頭暈患者;護理干預;效果
由于腦供血不足而導致出現頭暈的患者人數近年來在我國呈現逐年增多的發展態勢,該疾病具有突然性、短暫性等兩大基本特點,患者的病情在治療后有些時候會再次反復[1]。當病癥程度發展到某一階段之后,會有頭暈癥狀出現,使患者處于焦慮、抑郁等異常心理狀態下,對患者病情的治療和日常生活都會產生較為嚴重的不利影響[2]。本文主要研究腦供血不足導致頭暈的患者在治療期間接受針對性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現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2月~2017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腦供血不足導致頭暈的患者60例,以隨機分組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平均每組30例。對照組患者腦供血不足病史1~13年,平均(4.6±1.2)年;本次發病時間1~9天,平均(3.0±0.6)天;患者年齡14~88歲,平均(49.7±3.1)歲;男性19例,女性11例;觀察組患者腦供血不足病史1~16年,平均(4.9±1.5)年;本次發病時間1~11天,平均(3.3±0.5)天;患者年齡17~82歲,平均(49.9±3.5)歲;男性18例,女性12例。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一般指標組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研究數據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疏通血脈,營養腦細胞,清除自由基等常規治療。對照組實施常規腦血管疾病護理;觀察組實施針對性護理,具體措施為:①心理:每天都應該有意識加強與患者之間的交流,營造良好環境,樹立良好情緒,以便患者能夠積極配合治療,為后續的治療和護理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②健康教育:首先介紹疾病基本知識,注重對血壓、血脂等指標水平的檢測;嚴格執行飲食禁忌,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習慣,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應該進行適當的控制;囑咐患者留意自身情況,有不良反應立刻報告,避免病情反復。③休息指導:臥床休息時指導患者調整枕頭高度,控制在15°~20°之間,囑咐患者在進行仰頭、轉頭等動作的時候,應該保證緩慢、輕柔,癥狀較重者,需家屬陪同。氣候突變時要注意防寒保暖,避免感冒。④穴位按摩:對頭部百合、太陽等穴位進行按摩,每次10 min左右,每天進行3次按摩。⑤運動指導:根據實際情況指導患者適量運動,以散步、慢跑為主,運動量保持適宜,每天運動時間控制在30 min左右。每天進行放松訓練,形成條件反射,使患者能夠長期處在輕松、舒適的狀態下。⑥出院指導:說明日常生活中注意事項,叮囑患者應該嚴格按照用藥,定期來院復查[3]。
1.3 觀察指標
頭暈癥狀消失時間和治療總時間、對頭暈疾病治療期間護理的滿意度、出現的不良反應例數。
1.4 滿意度評價標準
在患者出院的當天,可以采用不記名打分的方式,調查腦供血不足頭暈治療期間護理服務的滿意度,滿分為100分。超過80分為滿意,沒有達到80分為基本滿意,60分以下為不滿意[4]。
1.5 統計學方法
2.1 頭暈癥狀消失時間和治療總時間
觀察組患者頭暈癥狀消失時間和治療總時間短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頭暈癥狀消失時間和治療總時間比較(±s,d)

表1 兩組患者頭暈癥狀消失時間和治療總時間比較(±s,d)
組別例數(例)癥狀消失治療總時間對照組309.75±2.4712.20±2.45觀察組306.39±1.549.07±1.84 P值<0.05<0.05
2.2 出現的不良反應例數
觀察組患者僅出現1例不良反應,少于對照組的8例,差異顯著(P<0.05)。
2.3 對頭暈疾病治療期間護理的滿意度
對照組患者對頭暈疾病治療期間護理的滿意度為76.7%,觀察組為96.7%,組間數據比較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2。
腦供血不足屬于臨床上發病率水平相對較高的一種心血管類疾病,腦血管硬化屬于導致該疾病出現的主要原因,同時,腦供血不足狀態可以對腦血管硬化產生反向的促進作用,使病情反復出現,從而形成惡性循環模式,不僅僅會對患者身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還會對患者精神狀態、心理健康造成一定負擔。臨床在對腦供血不足疾病實施治療的過程中,通常情況下需要經歷較長的時間,患者的心理波動較為強烈,會對治療失去信心,治療的依從性水平相對較差,治療效果受到一定的不良影響。因此,在治療期間必須對患者實施具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從而幫助患者樹立信心,使其保持較好精神狀態,提高治療依從性,保證治療效果。相關研究結果顯示,在治療期間對該疾病患者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主要是通過一系列的干預,使治療配合度水平提高[5]。通過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導放松精神,在患者基本了解病癥之后,可以使不良情緒得到有效緩解,使患者治療依從性提高;在對患者進行生活指導的時候,可以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使疾病治療和日常生活中的睡眠與休息時間保持充足,使患者能夠始終處在舒適環境中,使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性提升。在進行適當運動的時候,可以使患者自身機體情況得到一定改善,使機體對外界不良刺激的免疫力顯著提升,為后續的進一步治療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6]。

表2 兩組患者對頭暈疾病治療期間護理的滿意度比較[n(%)]
[1] 柳春蕾.研究分析對腦供血不足頭暈患者實施護理干預的價值[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6,16(37):197-198.
[2] 趙君鳳,安勝軍,李建萍.護理干預對慢性腦供血不足頭暈患者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7(28):219-220.
[3] 杜 娟.慢性腦供血不足頭暈患者的護理干預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10(3):270-271.
[4] 柳春蕾.研究分析對腦供血不足頭暈患者實施護理干預的價值[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37):201-202.
[5] 劉鳳勤.護理干預對慢性腦供血不足頭暈患者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7(26):234-235.
[6] 尹 紅.全面護理干預在腦供血不足型頭暈患者中的應用[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67):232.
本文編輯:王 琦
R473.5
B
ISSN.2096-2479.2017.18.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