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敏
(如皋市中醫院呼吸科,江蘇 南通 226500)
系統性護理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質量的臨床研究
孫 敏
(如皋市中醫院呼吸科,江蘇 南通 226500)
目的 研究探討系統性的護理干預方法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4例,按入院時間順序分成實驗組與對照組各27例,對照組采用一般護理干預的方法。實驗組給系統性護理干預內容。結果 實驗研究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各項評分比較均無顯著統計學差異性(P>0.05);在實驗組采取了系統護護理干預內容后,其各項評分均要優于對照組,比較有顯著統計學差異性(P<0.05或0.01)。結論 系統性護理干預提高患者預后及生活質量,利于疾病的康復,值得推廣。
COPD;系統性;生活質量;護理
研究發現,護理干預對于COPD患者得生活質量的影響至關重要。本科于2013年成立了COPD專病護理小組,專門對COPD患者實施系統化的護理措施,結果在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控制病情進展、改善生活質量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4例,其中男36例,女18例,平均年齡(71.6±7.5)歲。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呼吸分會制定的COPD診斷標[2]。按入院時間順序把54例患者平均分成實驗組與對照組各27例,兩組在年齡、性別及病情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一般護理干預的方法。實驗組給予以下患全面、整體的護理干預內容。
1.2.1 心理護理
護理人員要多關心愛護患者,多與患者進行有效溝通。通過親切的聊天與細致的詢問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耐心仔細地傾聽患者的敘述,以熟悉患者的病情;溝通過程中藥充分利用健康教育的機會,給患者進行疾病的相關知識與用藥知識的講解;多給予患者心理疏導,來減緩患者的心理壓力,積極配合治療;鼓勵病人以積極的心態對待疾病,積極配合治療;最后也要做好患者家屬的心理溝通,配合支持患者的治療,從側面增強其治療信心與愿望。
1.2.2 健康教育
給予患者全面有效的健康教育讓患者掌握COPD的基本知識與鍛煉呼吸功能的技巧,來預防疾病的發作與進展、提高生活質量。我們擬定的健康教育內容主要包括:(1)COPD的病因、誘因以及治療、預防等基本知識;(2)保持呼吸道衛生的方法;(3)勸導患者戒掉不良生活習慣如抽煙、喝酒等;(4)指導患者進行健康飲食;(5)給予患者呼吸康復鍛煉的指導;(6)講解家庭氧療的注意要點;(7)給予患者用藥種類與劑量的指導。
1.2.3 飲食護理
臨床研究發現COPD患者疾病的發作次數與患者的營養狀況密切相關,營養狀態影響患者的免疫力。因此飲食護理對病情緩解與穩定至關重要。指導患者進食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的食物,并依據病人的年齡和病情選擇合適易消化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和優質動物蛋白,多進食纖維的蔬菜和水果,保持大小便通暢。
1.2.4 氧療護理
給予患者長期氧療,能夠有效糾正患者的低氧血癥,同時也能對肺動脈高壓進行有效阻斷,阻止肺心病的發生。要注意供氧安全,禁止在氧氣處吸煙、使用明火,吸氧中不要隨意調節氧流量,預防二氧化碳潴留及氧中毒。
1.3 評價方法
WHO生活質量測定量表簡表[2](量表有26個條目分4個領域,得分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方法
所有分析用SPSS 18.0統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
研究結果表明,實驗研究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各項評分比較均無顯著統計學差異性(P>0.05);在實驗組采取了系統護護理干預內容后,其各項評分均要優于對照組,比較有顯著統計學差異性(P<0.05或0.01)。見表1。

表1 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情況的比較
COPD的發展是一個漸進的慢性發展過程,患者往往病情反復遷延不愈,經常在發病入院治療與好轉出院之間徘徊。臨床上往往重視住院的治療與護理,對其出院后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卻關注不夠,這非常不利于患者病情的持續康復[3]。本研究結果表明,實驗研究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各項評分比較均無顯著統計學差異性(P>0.05);在實驗組采取了系統護護理干預內容后,其各項評分均要優于對照組,比較有顯著統計學差異性(P<0.05或0.01)。該方案的護理干預有利于COPD的患者以積極的心理及態度去面對疾病,增強治療疾病的信心,使患者的預后及生活質量有明顯的提高,有利于患者疾病的康復,值得臨床推廣。
[1] 張忠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02例自我護理能力與自我效能調查分析[J].齊魯護理雜志,2009,15(23):14-15.
[2] 王月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護理行為調查分析[J].臨床醫學,2010,30(5):124-126.
[3] 施煥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29.
本文編輯:王 琦
R473.5
B
ISSN.2096-2479.2017.18.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