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芬
(蘇州市第五人民醫院,江蘇 蘇州 215000)
?婦產科護理?
圍生期優質護理對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者依從性及情緒狀態的影響分析
陳雅芬
(蘇州市第五人民醫院,江蘇 蘇州 215000)
目的 觀察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患者實施圍生期優質護理干預的臨床價值及可行性。方法 選取我院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180例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患者,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實施圍生期優質護理)和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各90例。對比兩組患者消極情緒評分、護理依從程度、妊娠結局及新生兒感染率等。結果 觀察組護理依從率96.67%及新生兒感染率1.11%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消極情緒評分及妊娠結局對比,觀察組明顯比對照組更為理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圍生期優質護理干預在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護理中的臨床價值顯著,值得推廣。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圍生期;優質護理;依從程度;消極情緒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具有發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點,可引起流產、早產、死胎、新生兒畸形或死亡[1],嚴重影響了母嬰的身心健康。基于此,本文選擇了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患者180例作為研究對象,并予以不同護理干預,以便選擇最佳的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護理方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180例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患者為研究對象。年齡22~35歲,平均年齡(26.43±4.52)歲;孕周35~41周,平均孕周(36.84±1.62)周。根據護理方案的不同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予以圍生期優質護理干預。①妊娠期護理。護理人員需要結合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基本情況及身體狀況,為患者制定具有針對性的護理方案,向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導,幫助患者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向患者講解保持外陰清潔的重要性,并鼓勵患者每天堅持適量、適度的體育鍛煉,提高機體免疫力。同時,護理人員可以在營養師的指導下規范患者飲食,增加飲食中高蛋白、維生素、高熱量等食物的攝入量。②分娩期護理。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患者分娩期間,護理人員需要全程參與,做好產前準備工作,提前備好充足的新鮮血液,預防產后出血。并予以患者支持和鼓勵,對患者羊水性狀,宮縮強度及宮口擴張情況予以密切的觀察[2],并實施予以陰道助產術,幫助患者順利分娩,爭取在最大程度上保障母嬰安全,改善分娩結局。③分娩后護理。患者分娩后,護理人員需要向產婦解釋不采用母乳喂養的原因,消除患者及其家屬的擔憂和顧慮,幫助患者調整和平穩情緒,幫助患者回奶,通過多種途徑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人工喂養的相關內容,提高患者及其家屬的育兒知識掌握程度。④母嬰阻斷。護理人員需要在新生兒娩出后立即為其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在1個月、6個月后再次注射[3]。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消極情緒評分及護理依從程度對比
觀察組消極情緒評分及護理依從率明顯優于對照組的相關指標,(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消極情緒評分及護理依從程度對比
2.2 兩組患者妊娠結局及新生兒感染率對比
觀察組在妊娠結局及新生兒感染率方面的所得結果明顯比對照組所得結果更為理想,(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妊娠結局及新生兒感染率對比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屬于高危妊娠,納差、惡心、嘔吐、腹脹、肝區疼痛是該疾病的常見臨床表現,患者如未及時接受對癥治療,極容易出現加重妊娠反應,增加流產、胎兒畸形的發生率,危害極大。部分患者確診后,由于對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的認知不足,產生了嚴重的焦慮、抑郁、恐懼等消極情緒,甚至喪失治療信心,極大的影響了臨床治療及預后效果。有報道指出[4],優質的護理干預對調整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患者消極情緒,提高患者依從程度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和意義。本次研究也進一步證明了這一觀點,本研究中觀察組消極情緒及妊娠結局明顯更為理想,新生兒感染率明顯偏低,(P<0.05)。由此足以證明,針對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患者實施圍生期優質護理干預所取得的臨床效果更具有優越性,具有臨床推廣和應用價值。
[1] 李運平,涂 娟.護理干預在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治療中的應用[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13):1463-1464.
[2] 郭風蘭.探討舒適護理在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孕產婦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現代養生B,2015(10):181-181.
[3] 蒿毳羽,張愛榮,劉淑杰,等.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護理體會[J].中國實用醫藥,2011,06(2):206.
[4] 勇偉娜.圍生期優質護理對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者依從性及情緒狀態的影響分析[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5,21(21):3227-3229.
本文編輯:蘇日力嘎
R47
B
ISSN.2096-2479.2017.18.7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