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雄英,麥少興,鄧亮亮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麻醉科,廣東 廣州 510120)
?兒科護理?
舒適護理用于小兒咽喉手術后麻醉恢復期躁動的效果分析
劉雄英,麥少興,鄧亮亮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麻醉科,廣東 廣州 510120)
目的探討舒適護理用于小兒咽喉手術后麻醉恢復期躁動的效果。方法 在醫院2014年1月至2017年2月診治的咽喉手術患兒中抽取26例作研究組樣本,予以舒適護理;同期取26例咽喉手術患兒作對照組樣本,予以常規護理;就2組患兒躁動發生率、恢復室停留時間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 研究組患兒躁動發生率是3.85%,恢復室停留時間是(35.61±9.45)min;對照組患兒躁動發生率是23.08%,恢復室停留時間是(48.72±14.68)min;2組指標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舒適護理用于小兒咽喉手術后麻醉恢復期躁動的臨床效果確切,可減少患兒躁動,并縮短其恢復室停留時間,值得借鑒。
舒適護理;小兒咽喉手術;麻醉;恢復期;躁動
本研究為明確舒適護理用于小兒咽喉手術后麻醉恢復期躁動的效果,對咽喉手術患兒26例實施舒適護理,以常規護理為參考,現報道2組躁動發生率和恢復室停留時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醫院2014年1月至2017年2月診治的咽喉手術患兒中抽取26例作研究組樣本,男13例,女13例;年齡為6~10歲,平均年齡為(6.27±0.47)歲;手術類型:單純扁桃體切除術14例,腺樣體刮除術12例;平均麻醉時間是(119.17±16.72)min;同期取26例咽喉手術患兒作為對照組,男11例,女15例;年齡為7~10歲,平均年齡為(6.29±0.44)歲;手術類型:單純扁桃體切除術15例,腺樣體刮除術11例;平均麻醉時間是(119.23±16.66)min;2組患兒平均年齡、麻醉時間、手術類型、性別等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包括術前準備、麻醉配合、生命體征監測、皮膚護理等,不強調特殊護理內容;在此基礎上,研究組應用舒適護理,主要內容如下:
(1)心理舒適護理:護理人員應了解患兒的性格愛好、生長環境,主動為患兒、家屬詳細講解咽喉手術流程、可能出現的問題、解決措施等,并強調手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減輕患兒與家屬的緊張、恐懼心理。同時,耐心傾聽患兒與家屬提出的各種問題,滿足其合理要求,并帶領患兒提前參觀恢復室、手術室以及成功完成手術的患兒,讓患兒親自見證醫護人員予以的人文關懷,消除患兒內心焦慮等負面情緒;
(2)麻醉舒適護理:手術當日迎接患兒,并在麻醉前幫助患兒擺舒適體位,以言語鼓勵患兒。麻醉誘導前,應用協助面罩吸收純氧,盡可能提升其體內氧儲備。放置管芯后,應注意觀察管芯大小,置管動作輕柔,若一次置管失敗則可多次插管,并使用激素預防其聲帶水腫;
(3)環境舒適護理:護理人員應保證病房內無異味、整潔、空氣新鮮,將溫度控制于25攝氏度,而濕度控制在50%~60%范圍內,適當播放輕柔的背景音樂。同時,在移動物品時,應注意輕拿輕放,避免制造出噪音等;
(4)體位舒適護理:為患兒安排舒適體位,在患兒進入恢復室后,應去枕平臥,以約束帶妥善約束其四肢,根據患兒病情適當增加肩部、膝部約束。患兒清醒后,躁動評估3級以下者,可指導家屬予以陪同,并解除配合行為良好者的結束帶。
1.3 觀察指標
(1)統計2組患兒的躁動發生率;
(2)記錄恢復室停留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比兩組患兒的躁動發生率
研究組患兒躁動發生率是3.85%,對照組患兒躁動發生率是23.0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兒的躁動發生率比較(n,%)
2.2 對比兩組患兒恢復室停留時間
研究組患兒恢復室停留時間是(35.61±9.45)min,對照組患兒恢復室停留時間是(48.72±14.68)min,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小兒咽喉手術屬于兒科常見手術方式,但術后容易并發躁動,導致患兒出現自我損傷等情況,影響患兒手術效果[1]。目前,躁動的發生機制尚未完全明確,有學者認為可能是麻醉藥物作用于小兒神經系統,術后麻醉藥物抑制神經系統的藥效消失,而殘留藥物影響中樞神經功能恢復,影響患兒感覺功能,從而引起躁動反應[2~3]。
據報道[4],小兒咽喉手術后并發躁動的概率高達60%,因而需輔以恰當護理干預,以此減少躁動的發生,保證小兒手術安全。伴隨醫療模式逐步改革,以“一切以疾病為中心”作為核心理念的傳統護理模式,逐步完成了向現代護理轉變的過渡。舒適護理屬于新興護理模式之一,即體現了“一切以病人為中心”的現代化護理理念,強調護理服務的舒適性特點,以使患者獲得理想護理體驗為目標[5]。在小兒咽喉手術中應用舒適護理,要求護理人員針對患兒、家長的各項需求,從心理、環境、麻醉、體位等方面提供舒適護理服務,減輕其手術、麻醉等操作所致不適感,從而提升其舒適度。
結果提示,研究組患兒躁動發生率是3.85%,恢復室停留時間是(35.61±9.45)min,與對照組相比均優勢明顯,充分證明了舒適護理用于小兒咽喉手術后麻醉恢復期躁動的突出效果。
[1]黃毓嬋,朱瓊芳,陳旭素,等.舒適護理在小兒咽喉手術后麻醉恢復期躁動的應用[J].臨床護理雜志,2013,12(1):41-43.
[2]付曉利,李偉偉,楚冬冬.舒適護理在小兒咽喉手術后麻醉恢復期躁動的應用[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3(40):7970.
[3]喬 銳.舒適護理在小兒咽喉手術后麻醉恢復期躁動的影響[J].中國保健營養,2016,26(3):254-255.
[4]常 俊,朱學玲.手術室舒適護理對非全身麻醉患者的心理狀態及舒適度的影響[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6,16(4):260-261.
[5]周 艷,林 紅.手術室舒適護理對非全身麻醉患者的心理狀態及舒適度的影響[J].河北醫學,2015,21(9):1539-1542.
本文編輯:吳宏艷
R473.72
B
ISSN.2096-2479.2017.32.9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