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英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人民醫院呼吸內科,廣西 柳州 545006)
護理風險管理在COPD患者居家護理中的應用
李偉英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人民醫院呼吸內科,廣西 柳州 545006)
目的 探討護理風險管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居家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14~2016年我科收治的COPD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分別應用常規護理(對照組)及護理風險管理(觀察組),比較兩組患者的疾病認知度及居家生活質量。結果 實驗組患者對COPD疾病的認知度及居家生活質量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使用護理風險管理,能夠改進COPD患者的家居生活質量。
護理風險管理;COPD;居家護理
風險管理主要指的是對經濟損失風險進行尋找并分析的基礎上對其進行評價,根據風險發生的特點制定合理的及解決措施,目前最理想的風險管理應該屬于一種有條理的系統過程,其中主要包括對風險的量度、判斷和應對等,將其中引起最大經濟損失的事件進行優先處理,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損失[1]。但是風險量度與現實風險具有一定的差異,在進行風險管理的時候需要對兩種情況進行比較之后,再進行下一步的決定[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種慢性支氣管炎,能夠進一步發展為常見慢性疾病,具有極高的致殘率和死亡率,該種疾病在穩定期亦會給患者的生活帶來影響,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現為了提高穩定期COPD居家生活質量,在COPD居家患者中應用護理風險管理,有著較好的效果[3]。現將建立護理風險管理前后的資料進行分析總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2016年我科收治的COPD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所有研究對象均符合中華醫學會2013年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的中重度COPD的診斷標準;排除標準為終末期心肺疾病,呼吸系統腫瘤,其它重要器官功能衰竭,精神疾病等。其中男53例,女27例;年齡39~78歲,平均(61±4.2)歲;病程2~29年,平均(11±2.6)年;合并高血壓病29例,糖尿病3例。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將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在在對照組患者中采用病情觀察、藥物治療、飲食控制和心理開導等常規健康管理方法。在此基礎上,給予觀察組患者以健全組織、人員培訓、風險識別、風險分析、出院前宣教和風險管理評價等為主要內容的風險管理措施。
1.2.1 建立健全風險管理組織。病區成立“COPD護理風險管理小組”,由護長任組長,由N1能級以上的、工作責任心較強的護理人員進行管理,同時保證護理人員具有較強的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以及良好的溝通交談能力。管理人員需要在對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和護理水平進行充分了解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制定COPD患者風險控制的方案、流程和目的,并設置監督管理小組,保證風險管理的落實。
1.2.2 強化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能。護理人員需要定期接受關于風險管理方面的專業培訓,要求理解風險管理的作用、目的、意義和流程,在此基礎上學習相關的技術操作和理論知識,保證護理人員能夠較為熟練的掌握并使用COPD的急救知識、基礎技術和護理技術規范等。同時培訓訓練護理人員在日常交際和醫患的溝通能力,并加強護理人員的自我保護意識。
1.2.3 風險識別。風險識別是風險管理的第1步,是對潛在的和客觀存在的各種護理風險進行系統的連續識別和歸類[4],以便分析產生護理風險事故的原因。通過對住院的COPD患者調查及全科護士的集中分析,認為COPD患者出院居家后主要存在或潛在以下風險事件:(1)氧療:有些患者家庭未配備吸氧裝置,患者吸氧時間未嚴格遵醫,吸氧環境未做好控制。(2)飲食要求:不重視營養的補充及攝入,不忌口,水分攝入不足。(3)用藥:未堅持用藥,自行服用偏方。(4)管道:家屬或陪護對管道的護理技術不熟或害怕,排斥留置胃管、尿管。(5)戒煙:自制力不足,被動吸煙。(6)運動鍛煉:擔心氣喘,自覺無耐力而拒絕。(7)意外事件:如跌倒、墜床、壓瘡等。
1.2.4 風險分析。風險分析是在識別風險的基礎上,分析現存和潛在的護理風險產生原因的過程,為確定風險管理計劃提供依據[5]。風險事件產生的因素主要有:患者自我保護意識差,病人及家屬對疾病認識不足、對護理措施的不理解,家庭支持系統未調動等。
1.2.5 出院前宣教。①對患者所使用的各種醫療儀器設備繼續擰嚴格的檢查,其中包括氧氣管道、輔助呼吸裝置和氣管套管等設施,以及輪椅、坐便器等生活輔助設施,需要保證其具能夠發揮應有的作用。另外需要針對患者的實際情況,指派專門人員對患者進行訓練以及呼吸指導,同時強化吸氧支持、日常生活行為方式等基礎干預;另外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指導其參與患者的臨床護理工作,例如采用現場示范法指導其掌握叩擊排痰法,定時幫助患者翻身以及有效叩背以促進患者順利排痰以及呼吸通暢[6]。進行合理的飲食指導,多進食蛋白質、維生素、和熱量較高的食物和水果、蔬菜,少食辛辣、海產品等刺激性食物,避免高糖及碳水化合物,絕對戒煙戒酒,結合患者體質制定合理的的體育鍛煉項目,做好呼吸功能操,預防感冒、積極治療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減少復發和加重。②制定風險防護手冊,嚴格履行告知義務。COPD患者病情復雜多變,常常需要急救用藥、吸氧、吸痰、輔助呼吸、動態監測、呼吸肌功能鍛煉等。COPD患者在治療恢復的過程中會使用較多的導管,導管的位置與使用情況直接影響患者的健康,目前患者對導管使用的認知程度較低,在活動之后會發生導管移位堵塞的現象出現,影響了患者的疾病恢復,甚至危及生命。針對COPD病人特點,制定防護手冊,內容包括吸氧、吸痰、管道脫落、輔助呼吸、跌倒、墜床、壓瘡等,在手冊中注明病區電話號碼,對患者及家屬認真履行告知義務,對病人及家屬、陪護進行疾病知識的健康教育,取得他們的配合。③給予恰當的心理護理。了解患者心理狀態,根據患者不同的文化水平,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患者講解COPD相關知識,引導患者積極接受治療。另外需要耐心聆聽患者傾訴,用和諧的醫療氛圍和專業的護理技能幫助患者樹立信心,給予患者關懷和呵護,在最大程度上滿足患者的合理需求,紓解患者自卑抑郁和情緒西夏的不良心理。并積極調動家庭支持系統,請家屬和親友多關心和支持患者,讓患者建立起良好的心態和自信心,積極配合臨床診療護理工作。
1.2.6 評價和完善風險管理方案。出院前囑咐患者定期來源復診,協助治療方案的調整。小組成員利用電話、微信、QQ群等信息管理手段對出院患者進行調查和隨訪,對檢查和隨訪中發現的問題和缺陷進行整理,提出改進措施,努力降低COPD患者的護理風險,不斷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疾病認知度及居家生活質量,均采用本院自制的疾病認知量表及居家生活質量量表進行判斷,采用“百分制”,分數越高,疾病認知度及居家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將出院居家的COPD患者開展護理風險管理活動前后的疾病認知度及生活質量評分進行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干預前后的疾病認知度及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

表1 兩組患者的干預前后的疾病認知度及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
組別疾病認知評分生活質量評分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實驗組68.3±2.795.1±4.273.6±3.594.8±4.3對照組69.4±3.182.6±4.375.1±4.284.5±5.1 t 1.69213.1521.7359.765 P 0.0950.0000.0870.000
COPD反復急性加重發作后,逐漸發生呼吸緊蹙和咳嗽咳痰等癥狀,以至于病情的不斷加重,在嚴重的情況下會導致呼吸功能受損嚴重,伴隨不可逆的呼吸衰竭。COPD患者常因并發呼吸道感染或吸入致敏因子等原因,短期內咳嗽咳痰、氣急喘息和呼吸困難等臨床癥狀加重,臨床治療護理過程較為麻煩,整體效果一般。護理風險管理是一種新型的護理理念,在傳統臨床護理的基礎上,對所發生的風險進行判斷、分析,制定科學的預防解決方案,實現了護理處理的主動性,對可能發生的不良事故進行預知,在此基礎上制定風險排除措施。對COPD患者治療和生活中可能發生的不利進行分析,制定預案,在風險沒有發生之前,使用居家風險管理,進行護理干預和規避,能有效預防和減少護理風險的發生,使患者家居生活質量得到持續性改進。
由于臨床護理工作的需要,病區護理人員也需要根據現代護理管理模式,學習更加專業的理論知識,并且進行實踐操作管理,結合COPD疾病的特征,對COPD家居患者進行護理風險管理活動。綜上所述,對COPD居家患者實施護理風險管理,能有效提高患者對疾病的了解程度,提高治療依從性,使患者家居生活質量得到持續性改進,促進患者疾病康復,減少復發。同時降低了護理風險,構建了醫患和諧。
[1] 繆薇菁.護理風險管理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07,42(9):830-832.
[2] 李曉惠,牛 耿.國內外醫院護理風險管理研究進展[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08,14(1):65-66.
[3] 蔡映云,李倬哲,方宗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質量評估[J].中華全科醫師雜志,2011,4(3):225-227.
[4] 李亞潔,張立穎,李 瑛,等.風險管理在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12):918.
[5] 盧昌懿.風險管理在老年病房護理安全管理中的應用[J].護理管理雜志,2007,7(2):54.
[6] 張 敏.護士交流技巧與病人滿意度的關系.中華國際護理雜志,2004,3(3):237-238.
本文編輯:劉欣悅
R473.5
B
ISSN.2096-2479.2017.20.13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