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怡心
(贛南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
客家文化在農業節慶中的表達與應用
——以贛州臍橙節為例
周怡心
(贛南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
客家文化是漢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活化農業節慶具有現實意義。文章以贛州臍橙節為例,在概述贛南客家文化及農業節慶的基礎上,分析客家文化在農業節慶中的表達實踐,最后提出客家文化在農業節慶開發中的應用途徑,以期對客家文化的傳承發揚以及農業節慶特色化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
客家文化;農業節慶;表達;應用
客家文化是以漢民族傳統文化為主體,融合了畬、瑤等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種多元文化。贛南是客家人的最大聚居地。贛州地區有95%以上均為客家人。贛南客家文化更是以其歷史悠久和內容豐富而為世人所矚目。例如,客家方言被學術界稱為研究古漢語的“活化石”,贛南客家話具有獨特的韻味和重要的研究價值;贛南各地遍布著“上三下三”、“九井十八廳”等府第式的特色民居,被建筑學家們譽為民居建筑史上的奇葩;贛南客家的飲食文化豐富多彩,如每家每戶都釀有濃醇的糯米酒,一入冬月,便腌制板鴨、香腸、鴨五件、牛肉巴、酒糟魚等等;客家民風淳樸,贛南客家民俗文化更是以其古樸和濃郁的鄉土氣息而為世人所矚目;贛南客家人存在著較強的風水觀念,贛南是形勢派風水術的發源地和風水文化的寶藏地;另外,客家山歌在客家地區都各有特色,在贛南最具特色的就是興國山歌,2006年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客家文化旅游在“客家熱”和文化旅游的發展的背景下蓬勃發展,客家文化也隨之成為客家地區節慶活動的表達內容。
近年來,農業節慶旅游愈來愈熱,是近年來鄉村旅游中增長最快的組成部分。農業節慶在提升舉辦地的影響力、刺激當地旅游產業發展、帶動其農副產品銷售等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
農業節慶,簡單來說,就是在農業生產活動中形成和開發出的節慶,是以村鎮內特有的歷史文化、生態環境、農業生產等資源為依托,經過策劃、設計、組織與管理,在特定的時間和地域內舉辦的與村鎮居民生活、村鎮文化、農業生產等相關,給參與者帶來與眾不同的體驗,能夠產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一系列活動。
從現代農業節慶來看,它是直接或間接以發展當地旅游、促進農產品銷售為目的,利用其獨特的農業特產、地理資源或歷史文化,通過精心策劃設計而形成的主題活動,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人造節慶”,如常見的果蔬采摘節、花卉觀賞節、捕魚狩獵節、鄉村美食節、鄉村藝術文化節等。
贛州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種植臍橙以來,果業產業得到持續快速發展。目前,贛州已成為世界臍橙種植面積最大、年產量世界第三、全國第一的臍橙主產區,贛南臍橙越來越受海內外消費者的青睞。為了更好地推廣贛州擠橙,提升“贛南臍橙”的效益和影響力,贛州從2002年開始在臍橙的收獲季節(每年的11月)舉辦“中國(贛州)國際臍橙節”,利用開展節慶活動,進行營銷,走出了全方位打造“贛南臍橙”品牌的關鍵一步。如今,“中國(贛州)國際臍橙節”已成功舉辦了七屆(在更名前一共舉辦了六屆),臍橙節已成為一個慢慢成熟的農業節慶品牌,無論是對贛南臍橙品牌還是贛州旅游行業都起到了越來越大的作用。縱觀歷屆臍橙節,當地舉辦方均將客家文化融入節慶活動,成為重要的表達符號,主要體現在歷屆臍橙節的開幕式、場館設計以及展廳活動中,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歷屆臍橙節概覽
開幕式因其內容主要為文藝節目表演,故而是對客家文化重要表達環節,歷屆國際臍橙節中,不乏以客家文化為主題的精品節目。以第三屆中國(贛州)國際臍橙節為例,它以“世界橙鄉,客家贛州”為主題開展活動。第三屆中國贛州國際臍橙節的開幕式表演可以用“綠”“橙”“紅”三個字概括,分別代表了開幕式表演的三個篇章。“綠”字代表了《綠色崛起》,這一篇章主要表現了贛州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演繹贛南大地“天連五嶺銀助落”,900萬客家兒女艱苦創業,勵精圖治,著力發展臍橙產業的恢弘情景。“橙”字代表了《橙色希望》,這一篇章演繹了一片“海歸”的橙色精靈——贛南臍橙,在贛州這片紅土地上放飛了一片橙色的夢想。“紅”字則代表了贛州《紅土輝煌》。
在場館設計方面,汲取前三屆臍橙節的經驗,從第四屆開始,贛南18縣每個縣區都設有獨自展廳,展廳的設計融入較多的客家建筑元素,最有特色的就是將整個客家圍屋按比例縮小,設計成一個展廳,十分引人注目。以龍南縣展館為例,它就以客家建筑中的典型代表——圍屋作為主要特色,進行搭建場館。因為場地大小的緣故,雖沒能通過1:1的比例將龍南客家圍屋完美的展現,但是客家民居獨有的建筑特色都有了基本的呈現。除此之外,場館內裝飾構造也融入了許多客家元素。比如客家門楣、屏風、隔扇等等。
客家文化在臍橙節中的表達還體現在展廳活動之中,較為成功的活動是現場打黃元米果和制作擂茶。客家人有句俗語叫“不打黃元米果不過年”,因此,黃元米果是客家人過年必備的年貨。在現場,幾位身著客家服飾的小伙用木棍、石臼打制成具有黏性的米團,最后用模具加工成袋,深受群眾喜愛。擂茶則是客家人最古老的茶俗,它是由茶葉、芝麻、花生等十幾種青草藥,放入備好的擂缽內,用擂杵沿缽內壁順溝紋走向頻頻舂搗、旋轉磨成茶泥。而在現場就有客家姑娘完成從洗茶到奉茶一系列的程序,反響極佳。在部分展廳中還出現了一些較有名的客家小吃,如客家韭菜餅、客家艾米果、客家酥條、客家薯酒等,受到參與公眾的熱烈歡迎。
盡管在每屆臍橙節中或多或少都有客家文化的顯現,游客對客家文化的認知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但總體而言,客家文化在贛州臍橙節中的表達仍比較有限,內容不夠豐富,文化創意不足,農事活動挖掘不夠,還需要進一步將客家文化與農業節慶進行深度融合和創新。
豐富多彩的客家文化是活化農業節慶的秘籍,在農業旅游節慶中具有巨大的應用空間。如何將這些豐富的資源應用到節慶活動中,除了活動策劃、氛圍營造、廣告宣傳等,更為重要的是尊重本體文化,以傳承的理念和合理的市場學方法去研究和挖掘。
(1)以客家文藝活躍節慶氛圍。客家文藝作為客家文化特別典型的代表,其趣味性及獨特性有助于活躍農業節慶氛圍。比如通過唱山歌迎接遠道而來的游客,并通過唱歌的形式,熱情地與游客們介紹客家風俗、客家傳奇故事。設計客家方言版的相聲、小品,并融入客家方言中比較典型的段子,盡可能趣味性地將其表現出來,使觀眾不僅能收獲節目帶來的樂趣,更能深刻地體會客家文化,并對其展開加進一步的思考。還可以將比較著名的客家詩人的著作,以漫畫或者文字的形式印刷于各類旅游紀念品上,作為產品進行銷售。
(2)以客家禮俗豐富節慶活動。客家有歲時、婚嫁、喪葬和喜慶等禮俗,集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客家文藝作為客家文化特別典型的代表,其趣味性及獨特性有助于活躍農業節慶氛圍。可以將這些極具特色的禮俗活動帶入到農業節慶之中,設計以客家禮俗和各種節日活動為主題的體驗活動,比如模擬客家婚禮嫁娶風俗等,讓游客參與其中,感受客家禮俗文化的無窮魅力。
(3)以民居文化亮化節慶展示。客家民居是世界建筑史上獨一無二的民居建筑,外國學者稱其是“無與倫比的、神話般的山村建筑”,給游客展示出一幅幅奇異而神秘的畫卷,是一部永遠讀不完的百科全書。可將各大農業節慶場館以客家民居造型進行構建,包括外形構造及內部設施的構建,將客家民居建筑的精髓完整地體現出來,使游客對其產生強烈的興趣愛好,推進旅游節慶的發展;而且當游客游覽完各具特色的客家民居,領略客家風情后,一定會想要買些客家紀念品回去送給親朋好友。可是據調查發現客家紀念品選擇的空間并不大,多為常見的土特產,如板鴨、魚絲等,品種有限。其實不妨就把客家民居建筑,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縮小復刻,將其作為一種旅游紀念品進行銷售,這在一定程度上既宣傳了客家文化,也使游客的購物欲得到滿足。
(4)以飲食文化增加節慶粘性。飲食文化是客家文化中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種,也比較容易成為吸引各方游客的資源吸引物。在農業節慶活動中除了有食品的銷售,還需要將客家飲食文化的特色注入其中,讓游客不僅能享受客家美食,還能體驗到豐富多彩的客家飲食文化。展銷的食品不能僅僅是一個滿足保險功能的包裝,最好能將相應的來源故事、制作工藝巧妙地設計到包裝上,既美化包裝、又傳播文化,一舉兩得;以菜肴形式呈上餐桌的客家美食,首先要做到烹制方法的正宗,除此之外,就要在客家文化的傳播上想辦法,如專門培訓講解員講解菜肴的文化內涵,以小炒魚為例,當游客享受鮮美魚宴的同時,講解員繪聲繪色地將小炒魚傳奇的產生的故事講述出來,相信游客將會有更為美好、值得回味的體驗;能夠展示制作流程的客家美食,制作的過程就是很值得欣賞的文化,要做到的就是能夠較為真實地還原這些客家美食的制作過程,并且設計好讓游客能夠參與的環節,如打艾米果,不僅要在節慶活動中展示,還能讓游客來親自制作,效果一定不錯。
[1]樊國敬,陳春梅.文化保護視角下民俗旅游開發的反思—以贛南民俗旅游為例[J].贛南師范大學學報,2017,38(1):3-41.
[2]黃平芳.旅游語境下的客家民間信仰重構——以粵東靈村的慚愧祖師信仰為例[J].贛南師范大學學報,2016,37(5):51-55.
[3]古川,劉暢,安玉發.我國農事節慶的發展動力、存在問題及改善途徑[J].現代經濟探討,2011,(9):65-69.
[4]何春雨.客家文化在當代設計中的體現和影響[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2.
[5]羅勇.略論客家文化的形成及其多元因素[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1998,(4):41-45.
[6]楊興柱,陸林.大型節事旅游基本特征及發展對策的初步研究[J].人文地理,2005,20(2):47-51.
周怡心(1996-),女,江西萍鄉人,大學本科,主要研究方向:旅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