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冬梅
(北京市第一中西醫結合醫院內分泌科門診,北京 100026)
中藥泡足對早期糖尿病足的效果觀察及其護理體會
楊冬梅
(北京市第一中西醫結合醫院內分泌科門診,北京 100026)
目的 探究中藥泡足對早期糖尿病病足患者的臨床療效以及護理體會。方法 選取本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200例早期糖尿病足患者,將其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00例。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工作,在此基礎上,觀察組患者采取中藥泡足,比較兩組早期糖尿病患者臨床療效。結果 對照組無效13例,無效率為13.00%,總有效率為87.00%,明顯低于觀察組(觀察組總有效率97.00%,無效率為3.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早期糖尿病病足患者應用中藥泡足的方法以及合適的護理干預,有助于提高機體功能,有效降低患者血糖,促進患者早日恢復身體健康,保障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推薦。
早期糖尿病足;中藥泡足;臨床療效;護理體會
糖尿病足是由于糖尿病引起的一種并發癥,主要是由于糖尿病并發血管病變和糖尿病神經病變引起的糖尿病足,會嚴重危害到患者的身體健康,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糖尿病足早期患者通過有效治療能夠控制病情,阻止病情繼續惡化,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1]。本次研究選取200例早期糖尿病足患者參與研究,分別給予常規護理和常規護理聯合中藥泡足,并取得了不俗的臨床療效,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200例早期糖尿病足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各100例。對照組男54例,女46例,年齡32~75歲,平均年齡(42.8±5.1)歲,糖尿病病程2~12年,平均病程(4.7±1.8)年;觀察組男55例,女45例,年齡34~77歲,平均年齡(43.2±5.2)歲,糖尿病病程在1~13年,平均病程(5.2±2.1)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均根據不同的臨床表現,給予不同的治療,繼續控制患者的血糖,改善其微循環系統,提高患者的臨床療效。在此基礎上,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包括:健康教育、家庭保健、適當的戶外運動等。在對患者時,應當詳細的向患者講明飲食、運動的重要性,并為其制定個性化的飲食方案,利用控制飲食、適當運動、口服糖尿病藥物等方法將患者血壓控制在正常水平。告知患者其自身情況,尊重患者的知情權,并適當的鼓勵患者積極面對疾病,告知患者其配合護理工作的重要性。每天定時檢查患者足部情況,做到早發現早治療[2]。
觀察組糖尿病足患者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其中藥泡足,主要藥物包括:30 g桂枝、玉竹、黃精、鬼箭羽、生地;20 g知母、五味子;十五克蒼耳子、苦參,以及25 g荔枝核、10 g黃柏、5 g雄黃。若患者是因為氣滯血瘀導致額雙下肢麻木、刺痛,則在加入5 g紅花、10 g乳香、懷牛膝、沒藥,15 g千年健,如果患者是由于陽氣虛衰導致的足部發涼、夜間寒冷加重,則在主方中加入干姜、獨活、川烏各15 g克。
先將藥物加至1000 mL的水中浸泡,20 min后在煮沸,取藥水500 mL,靜置5 min左右,待溫度降至合適時讓患者進行泡足。在泡足過程中逐漸的增加熱水,使得水溫始終保持在40℃,水面最好到達患者的足三里穴以上,每天浸泡1~2次,每次維持在20 min左右[3]。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糖尿病足患者的臨床療效。臨床療效根據中國中醫學消渴病專業委員會制定的消渴病中醫分期辨證與療效評定標準制定:治愈、顯效、無效。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糖尿病病足患者的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7.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7.00%,見表1。

表1 兩組糖尿病病足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n(%)]
糖尿病病主要是由于缺血性或者神經缺血性導致,是糖尿病患者致殘的嚴重并發癥之一。祖國醫學認為糖尿病是由于氣陰兩虛為本,氣虛血瘀、或者陰虛血瘀導致血液瘀滯,淤留的血液停留在患者體內,長期以來,患者血管壁逐漸增厚,管腔狹窄,甚至出現脈絡閉阻,從而形成病足等并發癥[4]。
通過中醫泡足,可以利用中醫藥物對患者的穴位進行有效刺激,在主要泡足的藥物中,含有黃精、知母、生地等藥物,其中,黃精滋養肺腎、知母生地可以養陰利血,黃柏、苦參以及雄黃清利濕熱解毒,桂枝、蒼耳兒荔枝核均具有溫血降糖之功效,所有藥物聯合應用具有降糖、活血、通經舒絡等效果[5]。
在常規的護理基礎上,給予患者中藥泡足后,能夠顯著改善糖尿病病足患者的臨床療效。常規護理工作中,給予糖尿病患者健康宣教、心理護理等,進一步提高了患者的治療配合性,對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本次研究中,對照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87.00%,低于觀察組患者的97.00%,(P<0.05)。
綜上所述,中藥泡足對治療早期糖尿病足患者具有較高的應皮裂傷做了清創縫合術;1例左肩關節脫臼在局部麻醉下行了復位術;2例踝關節扭傷,腫脹明顯,數日行理療康復治療;1例腕部骨折,行了石膏固定治療;1例髖關節骨折,會診后由呼吸內科轉科到骨外科行髖關節內固定術;1例硬膜外血腫,會診后由消化內科轉到神經外科行了硬膜外血腫清除術。
3.1 跌倒指標的分析
統計2016年12月~2017年3月共發生住院老年患者(≥65歲)跌倒14例,跌倒發生率0.4‰,造成的傷害率達85.71%;中重度傷害率達57.14%,有跌倒史的3例達21.43%,無家屬支持或支持不夠好的達35.71%,夜間跌倒達14.29%,衛生間跌倒率達28.57%。因此,認真做好患者跌倒風險的評估對高危患者進行跌倒預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3.2 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發生的主要因素分析
3.2.1 與科室的管理有關
科室高警示標識、環境標識清楚,每天床旁交班、查房、治療時段,特殊藥物使用的指導、健康宣教、溫馨提示、生活照護等,再有家屬細心陪伴照護等支持到位的,患者跌倒的風險明顯較低。
3.2.2 與環境因素有關
從以上數據可看出,患者均在病房、病區、衛生間、樓道發生跌倒,這跟地面環境、時間段、光線亮度、標識提醒、提供的便民措施均有關。
3.2.3 與患者過高估計自身能力有關
起床活動,入廁時發生體位性低血壓,老年患者下肢肌力減退,行走速度過快,軀體活動能力降低,起床、入廁時不愿打擾家人。又因年齡大,動態平衡力下降,老年人身體各器官逐漸老化和衰退,以及本體感覺和運動速度、范圍的下降等[3],對自身能力過高估計而致跌倒的風險隨之增大。
護理質量指標在醫院全面質量管理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4],在之前,有數據沒有指標的測量,管理者重視程度也不夠,現通過敏感質量指標測量和改善護理質量,用指標指導改善和替代經驗管理的觀念逐漸達成共識。定期用指標報告跌倒及患者安全管理,分析、總結和追蹤評價,醫院管理上臺階,質量與安全效果明顯,病人滿意度明顯提升。
[1] Merrett A,Thomas P,Stephens A,et al.A collaborative approach to fall prevention[J].Canadian Nurse,2011,107(8):89-91.
[2] 胡學軍,黃津芳,洪 軍.跌倒危險評估方法的循證護理研究[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4,23(3):30-132.
[3] 于衛華,一 莉,徐忠梅.社區老年人常速行走步態特征與跌倒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7,52(1):44-47.
[4] 簡偉研,周宇奇,吳志軍,等.護理敏感質量指標的發展和應用[J].中國護理管理,2016,16(7):866-868.
本文編輯:蘇日力嘎
R452
B
ISSN.2096-2479.2017.30.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