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利娟
(張家港市第一人民醫院(蘇州大學附屬張家港醫院),江蘇 蘇州 215600)
上消化道出血的風險評估及對策
施利娟
(張家港市第一人民醫院(蘇州大學附屬張家港醫院),江蘇 蘇州 215600)
目的 評估消化內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風險并探討相應對策。方法 對照組在治療過程中提供常規護理服務;研究組在治療過程中給予常規護理基礎上,通過分析其可能存在的風險并提出相應對策,提供針對性、預見性護理服務。結果 研究組不良事件發生率(4.55%)顯著低于對照組(2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護理人員應準確掌握消化道出血的疾病特點并提供相應預防措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保障生命安全。
上消化道出血;風險評估;預見性護理;應用效果
消化道出血起病急驟,病勢兇險,危險系數高,實施正確有效的護理措施是保障其療效、改善預后的關鍵因素。本文選取我院2016年6月~2017年3月收治的5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護理風險并探討相應對策,為提高此類患者護理效果及安全性提供可靠的依據,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6月~2017年3月收治的5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5例、女15例,年齡27~88歲、平均年齡(70.35±1.09)歲,出血量300~1200 mL,平均(689.26±51.29)mL。經單雙數字法(入院就診順序)將其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44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兩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均接受相應的臨床對癥治療,其中為對照組在治療過程中提供遵醫囑給藥、病情監測、配合檢查、預防并發癥等常規護理服務;研究組則在治療過程中給予常規護理基礎上,通過分析其可能存在的風險并提出相應對策,提供預見性護理。記錄兩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將所得數據輸入SPSS軟件后給予統計學分析并得出結論。
1.2.2 風險評估及對策
①窒息:對于嘔血量大的患者,尤其是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患者,應做好氣道管理,床邊備吸引器,取側臥位,防止血塊誤入氣管,造成窒息;② 失血性休克和心衰:消化道大出血往往出血比較急,出血量大,一方面要求我們加快補液,積極做好輸血準備,另一方面部分合并心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不能一味無節制加快補液速度,需密切觀察生命體征,休克指數,尿量及嘔血糞便的顏色、性質、量,傾聽患者主訴有無胸悶氣急,呼吸困難來綜合調節輸液速度;對于原有高血壓患者,血壓下降基礎血壓的25%應警惕休克的風險;③再出血:通過胃鏡報告Forrest分級可以判斷患者再出血幾率,胃鏡中顯示噴射性出血,活動性出血的患者再出血率高達55%,在護理中應該強調絕對臥床休息。對于食管胃底靜脈破裂出血的患者血壓宜低水平維持,以免血管壓力大引起再出血。此外應避免做腹內壓增加的動作:如用力排便,打噴嚏,提重物等;④ 深靜脈血栓:長期臥床是深靜脈血栓的危險因素之一,可以對每位患者進行評估,對高危人群指導踝泵運動或行氣壓泵治療;每天床邊觀察下肢疼痛、腿圍、腫脹度、足背動脈搏動、Homans癥和Neuhofs癥 ,警惕深靜脈血栓的發生 ⑤低血糖:大出血期間長期禁食,要注意低血糖的發生。出血病人出現出冷汗,除了提示再出血,不容忽視低血糖;在監測生命體征,觀察嘔血糞便情況的同時監測血糖;⑥受傷的危險:出血病人通常會出現貧血,病人有活動無耐力,或者個別病人依從性差,執意要求下床,易發生暈厥跌倒等不良事件。護理人員可向患者列舉其他患者出現的情況。根據患者貧血程度進行活動指導:血紅蛋白低于60 g/L應絕對臥床休息,通常取半坐臥位以減輕心臟負荷;血紅蛋白60~90 g/L應減少活動,盡量增加臥床休息時間,室內活動;血紅蛋白高于90 g/L可病區內活動避免勞累;活動以不產生氣短心慌為宜;且改變體位時動作宜緩慢,以免供血不足發生暈厥。
1.3 統計學方法
數據輸入Excel表中并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相應護理后,研究組不良事件發生率4.55%顯著低于對照組25.00%,(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分析[n(%)]
研究表明,上消化道出血是臨床常見、多發的消化內科疾病,以中老年人群發病率較高,由于病因復雜患者病情變化對臨床護理工作造成一定困難。常規護理僅根據以往臨床經驗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提供相應護理,未著重患者個體差異,甚至造成死亡等嚴重后果,近年來隨著臨床醫護水平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基礎上,提供針對性、預見性的護理服務,有利于針對可能出現的異常反應給予準確干預對策,對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提高臨床護理安全性均具有積極意義。本文研究可知,對照組經常規護理后不良事件發生率高達25.00%,研究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用針對性、預見性護理服務后不良事件發生率僅為4.55%,此結論與戰丹丹[1]研究結果相符。
綜上所述,護理人員應準確掌握上消化道出血的病情特點并提供相應預防護理措施,此舉有利于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并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保障生命安全,值得今后推廣。
[1] 戰丹丹.老年患者消化內科護理存在的安全隱患及解決對策[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6(26):208-209.
本文編輯:蘇日力嘎
R47
B
ISSN.2096-2479.2017.28.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