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瑩
(江蘇省中醫院,江蘇 南京 210000)
延續性護理對心力衰竭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和健康行為的影響
朱曉瑩
(江蘇省中醫院,江蘇 南京 210000)
目的 探討延續性護理對心力衰竭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和健康行為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66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3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給予延續性護理干預,對兩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和健康行為進行對比。結果 觀察組患者自我護理指數量表(SCHFI)評分、健康行為量表(HPLP)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在心力衰竭患者護理中應用延續性護理有利于提高患者護理能力,改善其健康行為,臨床推廣意義顯著。
延續性護理;心力衰竭;自我護理能力;健康行為
心力衰竭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綜合征,具有反復發作、致死率高和病情復雜等特點,很多患者喪失自理能力,給其家庭帶來了巨大的負擔。同時現階段我國醫院護理工作注重解決患者住院期間的各項問題,護理工作不完善,不利于患者病情的控制與恢復,從而對患者健康行為能力造成不良影響,基于此采取有效措施滿足患者延續性護理需求意義重大。本次研究基于上述背景,探討了延續性護理對心力衰竭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和健康行為的影響,現詳述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66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3例。對照組男17例,女16例,年齡49~79歲,平均(54.3±2.5)歲;觀察組男19例,女14例,年齡51~86歲,平均(57.4±2.1)歲。全部患者均為可以出院的心力衰竭患者,排除肢體功能障礙及合并其他嚴重疾病的患者。兩組患者在一般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具體包括住院指導、用藥指導和健康教育等,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延續性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
1.2.1 成立護理小組
醫院成立心力衰竭患者延續性護理小組,其中住院醫生主要負責治療方案的制定與調整,主管護師制定延續性護理方案,其他人員整理患者出院前相關數據,將其匯總分析,并對出院后的患者進行電話隨訪或訪視。
1.2.2 延續護理指導
第一,飲食管理,護理人員在電話隨訪或訪視過程中了解患者飲食情況,對不合理飲食習慣予以糾正,同時告知患者應多食用低脂低鹽食物,盡量避免食用高膽固醇食物,并攝取充足的維生素和蛋白質;第二,運動管理,對患者新功能進行分級,并結合患者個人喜好,制定科學合理的運動計劃,以心功能II級為例,護理人員可引導患者進行快走或太極拳等運動,告知其運動注意事項,如果出現胸悶或呼吸急促等癥狀必須立即停止運動;第三,用藥管理,評估患者用藥情況,找出患者漏服或者錯服的原因,告知患者家屬合理監督患者服藥,對藥物不良反應進行系統講解;第四,癥狀管理,呼吸道感染會加重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護理人員應告知患者注重天氣變化,在季節交替時注射流感疫苗,如果患者出現上呼吸道感染情況,必須及時就醫。
1.2.3 采取持續護理措施
護理小組建立微信群等互動平臺,成立微信公眾號,患者和家屬可選擇性添加。護理小組向患者分享治療成功案例,并分享疾病護理小常識,同時可定時組織線上互動活動,調動患者參與積極性,使其在愉快的氛圍中掌握護理常識。
1.3 觀察指標
第一,自我護理能力評價,選取自我護理指數量表(SCHFI),主要包括自我護理維持和管理兩個方面,總分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自我護理能力越強[1];第二,健康行為評價,選取健康行為量表(HPLP),總分為208分,包括四個等級,具體為差:53~91分,一般:92~131分,良好:132~171分,優秀:172~208分[2]。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自我護理指數量表(SCHFI)評分、健康行為量表(HPLP)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和健康行為對比(,分)

表1 兩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和健康行為對比(,分)
組別 n S C H F I評分 H P L P評分觀察組 3 3 9 1 . 3 4 ± 1 . 4 5 1 6 9 . 7 2 ± 1 . 7 8對照組 3 3 6 5 . 2 8 ± 1 . 6 5 1 3 2 . 4 2 ± 1 . 3 4 t -- 6 8 . 1 5 3 9 6 . 1 7 2 P -- 0 . 0 0 0 0 . 0 0 0
心力衰竭疾病嚴重影響患者的自理能力和健康行為,患者恢復時間較長,而常規護理干預僅注重患者住院期間護理,當患者出院后無法獲取有效的護理支持,進而不利于其病情康復,因此以患者延續性需求為出發點,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意義重大。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自我護理指數量表(SCHFI)評分、健康行為量表(HPLP)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具體原因分析如下:在延續性護理干預模式下,護理人員可給予不同健康場合(醫院、家庭等)的患者以連續性和協作性的護理干預,對于出院后的患者,護理人員通過電話回訪或家庭訪視等方式了解其病情恢復情況,及時發現患者恢復過程中存在的不良行為予以有效指導,幫助患者提高自我護理能力。同時醫院成立專門的護理小組,定期對患者的飲食、運動、用藥和癥狀進行合理管理,為其快速康復提供科學的指導意見,并且通過建立微信群等方式保證護理的持續性,引導患者調整其不良生活習慣,為其健康行為改善創造便利條件。朱冬敏[3]等人在研究中給予27例心力衰竭患者以延續性護理,每隔1個月電話隨訪1次,每隔3個月家庭訪視1次,1年后無患者死亡且全部患者健康行為評分均為優秀。
綜上,在心力衰竭患者護理中應用延續性護理有利于提高患者護理能力,提高其健康行為,臨床推廣意義顯著。
[1] 秦玉霞,李惠萍,韋學萍,等.基于醫院的延續性護理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的影響[J].中國全科醫學,2014,15(21):2517-2520.
[2] 肖米新,葉青芳,王月楓,等.延續性護理對心力衰竭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和健康行為的影響[J].中國護理管理,2016,16(1):42-45.
[3] 朱冬敏,林 征,劉洪珍,等.延續性護理模式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及生活質量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健康教育,2016,32(11):1002-1005.
本文編輯:劉欣悅
R473.5
B
ISSN.2096-2479.2017.29.6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