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圓,張潔瑩,郭立云,宋 妤,胡 敏*
(云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眼科,云南 昆明 650021)
?兒科護理?
心理干預在小兒斜視術后的應用價值
周 圓,張潔瑩,郭立云,宋 妤,胡 敏*
(云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眼科,云南 昆明 650021)
目的 探討心理干預在小兒斜視術后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2017年1月~3月在我院眼科治療的小兒斜視術后患兒124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強心理干預,比較兩組患兒的術后躁動發生率、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麻醉恢復情況及在院期間治療配合積極度。結果 觀察組術后蘇醒期躁動發生率為17.74%,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8.71%,且觀察組術后PACU滯留時間明顯較對照組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10、20、30 minPAED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惡心嘔吐、煩躁、哭鬧等發生率明顯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心理干預在小兒斜視術后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能夠減少術后不良反應發生,提高術后蘇醒質量,減少躁動的發生率,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
小兒斜視;心理干預;應用價值
小兒斜視手術是眼科常見的小兒疾病,手術治療的常見的方式之一。手術一般時間較短,但操作要求精細,為防止患兒術中發生亂動,通常需要全身麻醉,以實現完全制動。但患兒大多心理較為脆弱,對手術的恐懼以及對陌生環境的不適應,容易發生哭鬧、害怕、不配合的現象,使得手術難度增加,術后發生不良反應的幾率也加大[1]。因此,針對患兒的心理特點給予心理干預顯得尤為重要。本研究著重分析心理干預在小兒斜視術后的應用價值,以提高患兒的心理適應能力,降低各項手術不良反應發生,現具體總結如下。
兒及家屬減少術前的顧慮及術后的健康宣教,通過肢體語言的溝通,包含適當的對患兒的擁抱動作、微笑表情、真誠的眼神,進一步拉近與患兒及家屬直接的距離,增強彼此信任感[3]。④第二天術后檢查,統一安排主任親自查房,并有專門的護理人員陪同檢查,此舉是為了讓患兒及家屬感受到每一個醫護人員對每一名患者的重視及尊重,大大提高了患兒家長的滿意度,并能在檢查中對患兒家屬的提問進行耐心解答,以此達到有效溝通和及時解決問題的效果[4]。⑤護理人員還為每一位小患者精心準備小禮物贈予術后的患兒,其目的是為了對患兒進行鼓勵及獎勵機制,增強患兒的配合度及康復的信心,進一步的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的同時,也為患兒及家屬體現著科室人性化管理帶來的改變。⑥專門制作卡通的健康宣教單,標注了明確的出院注意事項、復診時間、相關醫生的出診時間以及門診復診預約掛號流程,以便患者收藏和查看,提高復診率[5]。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兒蘇醒后躁動發生率,觀察患兒麻醉恢復室(PACU)轉出時間,根據Ramsay鎮靜評分,Ramsay≥9分即可離開PACU;采用3~12歲之間的孩子是否適用此評分(通用評分,可用)評價蘇醒期質量,總分20分,得分越高表示蘇醒期躁動越明顯;記錄術后有無惡心嘔吐、哭鬧、煩躁等不良反應發生。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3月在我院眼科治療的小兒斜視術后患兒124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各62例。觀察組男33例,女29例,年齡3~12歲,平均年齡(4.5±1.2)歲;對照組男34例,女28例,年齡3~10歲,平均年齡(4.9±1.4)歲;所有患兒均符合小兒斜視診斷標準,經眼部檢查確診,均需采用手術治療,術前無藥物過敏及哮喘史、無上呼吸道感染、無認知功能障礙;比較兩組患兒的年齡、性別、手術方法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常規病情護理、病房管理、健康宣教等。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心理干預:①對兒童病房是裝飾改造,溫馨舒適帶有卡通趣味的病房,讓患兒減少了環境改變的陌生感和對醫院環境的抗拒心理[2]。②利用動畫片的方式陳述術后眼保健知識及健康宣教,大大提高了患兒的興趣及記憶,加深印象,進一步提高術后不良事件及感染的幾率,提高了健康教育的效率。③在住院期間,護理人員通過對自身專業知識的提高和禮儀溝通能力的加強,進一步的考慮患兒及患兒家長的心理狀況,通過語言溝通:包括口頭交代、書面簽字認可、圖片或動畫的講述,用心為患
2.1 兩組患兒術后蘇醒躁動發生率及PACU滯留時間比較
觀察組術后蘇醒期躁動發生率為17.74%,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8.71%,且觀察組術后PACU滯留時間明顯較對照組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術后蘇醒躁動發生率及PACU滯留時間比較(,min)

表1 兩組患兒術后蘇醒躁動發生率及PACU滯留時間比較(,min)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PACU滯留時間(min)觀察組 62 11(17.74) 35.45±5.23*對照組 62 24(38.71) 41.68±6.15組別 n 蘇醒躁動發生率[n(%)]
2.2 兩組患兒術后PAED評分比較
觀察組術后10、20、30 minPAED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術后PAED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兒術后PAED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 術后10 min 術后20 min 術后30 min觀察組(n=62) 11.2±2.3 10.3±1.7 8.1±1.4*對照組(n=62) 13.9±2.8 11.8±2.1 9.6±1.9
2.3 兩組患兒術后各項不良反應比較
觀察組術后惡心嘔吐、煩躁、哭鬧等發生率明顯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術后各項不良反應比較(n,%)
小兒斜視手術需要全麻,患兒在從麻醉狀態中蘇醒后,容易因適應能力低下、術后眼部包扎不能視物等造成嚴重負面情緒,給患兒的術后恢復帶來不良影響。心理干預的實施由護理人員針對患兒的心理特點給予心理情緒撫慰、加強溝通交流等,促進患兒情緒的穩定,減輕患兒對手術恐懼,提升情緒控制能力,減少術后不良反應的發生[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蘇醒期躁動發生率為17.74%,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8.71%,且觀察組術后PACU滯留時間明顯較對照組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10、20、30 minPAED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惡心嘔吐、煩躁、哭鬧等發生率明顯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充分證明在小兒眼科護理中采用有效的心理干預效果顯著,有效的改善患兒及家屬的焦慮、恐懼、排斥、自卑的情緒,有助于患兒及家屬的積極配合治療,加強醫患信任度,提高優質護理質量,可以在兒童眼病組的廣泛應用。
[1] 耿文麗.優質護理在眼科護理中的應用體會[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08(1):245-255.
[2] 黃 頤.我國兒童心理研究現狀述評[J].四川精神衛生.2015.28(5):385-386.
[3] 饒亮芳.兒童心理在兒童保健中的重要性[J].中國保健營養,2012,11(753):4847-4848.
[4] 張曉芳.新理念護理在眼科護理中的特殊意義[J].延安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2009,7(4):152-153.
[5] 林文瑩.心理護理在眼科護理中的應用及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1,6(15):201-211.
[6] 王 娜,蔣麗丹,羅桂琴,等.心理干預對學齡前兒童斜視矯正手術后蘇醒期躁動的影響[J].當代護士,2015(7):112-114.
本文編輯:劉欣悅
R473.72
B
ISSN.2096-2479.2017.29.117.02
周圓(1984.07.-),女,云南昆明人,護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兒眼科、眼視光學
胡敏(1974.09.-),男,湖北分,副主任醫師,博士,研究方向:小兒眼科、眼視光學,
通訊地址:云南省昆明市青年路176號,郵編:650021。 項目編號:81560168。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視錐細胞可塑性及視覺傳導神經通路在樹鼩形覺剝奪性弱視形成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