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艷
(江蘇省無錫市人民醫院骨科,江蘇 無錫 214000)
superpath全髖置換術后快速康復護理的應用及效果
朱麗艷
(江蘇省無錫市人民醫院骨科,江蘇 無錫 214000)
目的 探討superpath全髖置換術后快速康復護理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接受全髖置換術的患者,將其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20例,分別給予不同的護理方式。結果 研究組和對照組術后首次抬腿時間、首次坐起時間、首次下床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住院時間及VAS疼痛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術后快速康復護理用于superpath全髖置換術后,可以縮短患者住院時間,促進患者的康復。
superpath;全髖置換術;快速康復護理
1938年國外學者Willess首次將全髖關節置換術用于臨床,全髖關節置換術目前被廣泛用于治療股骨頭、股骨頸骨折及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等疾病中,并在近幾年向微創的方向發展。SuperPath全髖置換術首次在美國被運用于臨床,SuperPath技術不損傷肌肉,完整保留關節囊,是目前成功的微創手術之一[1]。丹麥腹部外科醫生首先在2001年提出術后快速康復的概念,通過快速康復可以加快手術后患者的康復,減少術后并發癥。因此本文選取2015年3月~2016年12月我院接受全髖置換術的患者,分析快速康復護理的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3月~2016年12月我院接受全髖置換術的患者,將其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20例。研究組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齡(68.7±9.1歲),對照組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齡(67.9±10.2歲),兩組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意識清晰,有良好的精神狀態。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的術后護理,包括完善實驗室檢查、根據醫囑進行護理,健康宣傳教育、加強基礎護理、出院后的隨訪等。研究組采取術后快速康復護理。具體如下:(1)手術結束后,手術室護理立刻通知病房護士,讓病房護士在手術室門診等待,做好病人的接應工作,冬天使用電熱毯對患者床鋪進行預加熱,減少患者體溫的丟失。(2)術后平臥位,患肢略抬高,外展中立位,夜間睡覺時健側臥位。身體骨突部位放好襯墊,避免壓瘡形成。同時定期對患者進行翻身、拍背。(3)術后6 h可飲水,可在床上活動,常規留置靜脈泵鎮痛1天,術后第二天口服西樂葆鎮痛,嚴密監測生命體征,做好疼痛評分。(4)術后1天無麻醉不適反應,可選擇清淡流質,根據患者腸道耐受情況逐步變為普通飲食。適應禁止食用以下食物:糯米、冷食、甜食、脹氣類食物。臥床姿勢從半臥位到坐位。(5)術后2天行康復鍛煉,方法為:股四頭肌鍛煉:護士用右手輕壓患肢膝部,要求患者做繃腿動作,觀察運動效果;屈髖、屈膝運動,角度小于45°,逐步增加角度至75°;踝關節跖曲、背伸活動;膝關節被動伸直訓練;主動屈膝、屈髖鍛煉。(6)術后3天:復查血常規,生化等檢查,患者無明顯不適即可出院。(7)出院隨訪:根據鼓勵患者股四頭肌鍛煉,做高凳,髖關節伸展練習。避免盤腿坐,需要站立時,患肢懸空。做公交車、汽車時注意急剎車碰撞手術部位。術后根據影像學X線表現可開始負重行走鍛煉。
1.4 觀察指標
兩組術后首次抬腿時間、首次坐起時間、首次下床時間;兩組術后住院時間及VAS疼痛評分。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后時間指標比較
兩組術后首次抬腿時間、首次坐起時間、首次下床時間比較,(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時間指標比較(±s,d)

表1 兩組術后時間指標比較(±s,d)
組別 首次抬腿時間 首次坐起時間 首次下床時間研究組 0.65±0.21 0.92±0.16 1.96±0.35對照組 1.25±0.35 1.31±0.53 2.31±0.57 t 8.26 5.87 5.41 P<0.05 <0.05 <0.05
2.2 兩組術后住院時間及VAS疼痛評分
兩組術后住院時間及VAS疼痛評分比較,(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住院時間及VAS疼痛評分(±s)

表2 兩組術后住院時間及VAS疼痛評分(±s)
組別 術后住院時間(d) VAS疼痛評分(分)研究組 2.63±0.47 2.64±0.39對照組 3.28±0.58 3.19±0.52 t 6.49 5.88 P<0.05 <0.05
全髖置換術為骨科常見手術方法之一,傳統手術切口長,對肌肉、血管、關節囊損傷大,術后患者關節活動受到限制。superpath全髖置換術中保留關節囊、外旋肌群的功能,與常規手術相比,superpath術后創傷小,手術出血少,術后并發癥較少。同時也對護士的護理質量提出較高的護理要求。
快速康復護理是指將麻醉、護理和外科等學科的最新論文研究結論互相融合,做出多學科協調及緊密配合以促進手術部位傷口的愈合[2]。我國學者將快速康復護理用于接受心臟手術的患者中,結果顯示通過快速康復患者術后住院時間明顯縮短,術后并發癥明顯減少。本文認為快速康復護理中,護士采取有循證醫學證據的術后護理措施,將術后各個零散的護理工作通過迅速、科學的方案組合起來,術后早進食、髖關節功能鍛煉、早下床活動、疼痛護理等,減少臨床護理工作的疏漏,預防肌肉萎縮、關節僵直等并發癥的發生,減輕患者應激反應,促進患者快速恢復的目的[3-4]。患者每日護理中知曉康復鍛煉時間和護理要求,當完成一項護理任務時,會大大增強醫療信心。
本研究發現,研究組和對照組術后首次抬腿時間、首次坐起時間、首次下床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及VAS疼痛評分比較,(P<0.05)。認為術后快速康復護理用于superpath全髖置換術后,可以縮短患者住院時間,促進患者的康復。
[1] 曹 祎.老年患者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及術后護理[J].中國保健營養,2013,23(1):26-27.
[2] 劉立俊.髖關節置換術后護理及功能鍛煉的探討[J].中國保健營養旬刊,2013,23(4):1914.
[3] 唐孟平.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護理[J].吉林醫學,2011,32(14):2929.
[4] 任飛燕.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在老年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后護理中的應用[J].健康必讀旬,2013,12(7):543.
本文編輯:蘇日力嘎
R473.6
B
ISSN.2096-2479.2017.28.8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