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穎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產科,廣東 廣州 510000)
穴位按壓在促進產后泌乳中的應用作用
蘇 穎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產科,廣東 廣州 510000)
目的 探討穴位按壓在促進產后泌乳中的應用作用。方法 選擇2014年2月~2017年1月在我院婦產科住院的分娩后產婦90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信封抽簽原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5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給予積極穴位按壓管理。結果 觀察組泌乳始動時間與泌乳量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護理期間乳頭破裂、乳房脹痛、乳腺炎等并發癥發生率為4.4%,對照組為24.4%,觀察組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結論 穴位按壓在分娩后產婦的應用能促進產后泌乳時間與增加泌乳量,減少乳房并發癥的發生,具有較好的應用價值。
穴位按壓;產后泌乳;泌乳始動時間;并發癥;泌乳量
母乳中含有大量免疫抗體,包括免疫球蛋白、豐富的鈣磷,對幼兒生長發育起到良好作用;且母乳喂養可刺激母體子宮收縮,促進母親與幼兒之間關系,可減少產后并發癥的發生。產后缺乳在臨床醫學中比較常見,我國產后缺乳的發病率約為產婦的25.0%,且最近有上升趨勢。傳統護理方法無法解決產褥期早期產婦的康復問題,且對于乳房的刺激比較小,導致泌乳較遲[1]。穴位配合乳房按摩使泌乳始動時間提前,避免乳腺炎的發生,減少乳頭皸裂,促進泌乳量[2]。本文具體探討穴位按壓在促進產后泌乳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2月~2017年1月在我院婦產科住院的分娩后產婦90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單胎、足月分娩;身體健康,無妊娠合并癥及并發癥;愿意配合此項調查研究;研究得到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排除標準:合并有心、肝、腎和造血系統、免疫系統嚴重疾病者;精神障、腦部疾病者;產后出現嚴重并發癥。根據隨機信封抽簽原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5例。年齡23~31歲,平均年齡(28.49±4.29)歲;孕周26~42周,平均孕周(39.19±2.48)歲;平均孕次(1.87±0.81)次;平均產次(1.00±0.76)次;分娩方式:順產62例,剖宮產28例。兩組產婦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包括心理指導、乳房清潔、基礎護理、宣教等。
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給予積極地穴位按壓管理,產婦取仰臥位,按摩前熱敷雙側乳房約15 min,然后取乳根、中脘穴、合谷、少澤、膻中,用大拇指在每個穴位上進行點揉按壓至少1 min。用大魚際或者指腹著力,順著乳腺管的走向,從外周到中心梳理乳房,于乳暈周圍用拇指和示指相對對稱性用力向乳頭中央擠壓,用力從輕到重,使乳汁排出,每側乳房操作約5 min,3次/d。兩組護理觀察時間為14天。
1.3 觀察指標
(1)記錄兩組泌乳始動時間與每天平均泌乳量;(2)記錄兩組護理期間乳房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乳頭破裂、乳房脹痛、乳腺炎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泌乳始動時間與泌乳量
觀察組泌乳始動時間與泌乳量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泌乳始動時間與泌乳量對比(±s)

表1 兩組泌乳始動時間與泌乳量對比(±s)
組別 n 泌乳始動時間(h) 泌乳量(ml/d)觀察組 45 16.52±2.49 1245.10±194.22對照組 45 26.43±3.19 982.39±89.30 P -<0.05 <0.05
2.2 并發癥發生情況
觀察組護理期間乳頭破裂、乳房脹痛、乳腺炎等并發癥發生率為4.4%,對照組為24.4%,觀察組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期間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n,%)
產后第1~2天的初乳中含有的大量免疫抗體和蛋白質成分,母乳喂養有利于促進產婦產后身體器官和形體的恢復,增進母子感情。但是我國0~6個月嬰幼兒純母乳喂養率為30%,特別是分娩后的疲勞及剖宮產術后傷口的疼痛和嚴重干擾了產婦早期泌乳,導致了乳房脹痛、乳汁淤積等[3]。同時當前很多母親對哺乳的相關知識了解不夠,以及對如何盡早針對不利泌乳因素采取對策還存在許多難點。
穴位按壓是一種產后康復技術,是采用按摩方法、刺激穴位來達到產后康復的目的。其不僅能夠有效疏通乳腺管,也能舒經通絡、行氣活血,促進乳汁分泌[4]。本研究顯示,觀察組的泌乳始動時間與泌乳量對比為(16.52±2.49)h和(1245.10±194.22)ml/d,對照組分別為(26.43±3.19)h和(982.39±89.30)ml/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本研究穴位按壓所選穴位膻中、中府、乳中、乳根為乳腺之要穴,可和胃利水、造化脾濕,行氣五谷生化,促進乳汁分泌。乳房穴位按摩可促進乳房的血液循環,減少乳頭皸裂、脹痛的發生;避免了大量乳汁滯留在乳房引起的相關并發癥的發生[5]。本研究顯示,觀察組護理期間乳頭破裂、乳房脹痛、乳腺炎等并發癥發生率為4.4%,對照組為24.4%,觀察組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
總之,穴位按壓在分娩后產婦的應用能促進產后泌乳時間與增加泌乳量,減少乳房并發癥的發生,具有較好的應用價值。
[1] 何志群,劉桂英,何麗亞,等.乳房按摩聯合耳穴貼壓促進剖宮產術后早期泌乳的護理觀察[J].河北中醫,2016,38(07):1102-1104.
[2] 王秀萍.穴位按摩調理產后母乳不足的效果觀察[J].中國民間療法,2017,25(02):14.
[3] 李芳芳.手法催乳、穴位按摩配合催乳湯促進產后乳汁分泌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6,7(02):129-131.
[4] 李銀寬,趙 華,尤 尊,等.穴位按摩聯合辯證施膳中醫護理干預促進初產婦泌乳128例分析[J].飲食保健,2016,3(20):75-76.
[5] 王志宜.產后乳房穴位按摩對減輕乳房脹痛及刺激泌乳的臨床效果觀察[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6,27(06):1031-1032.
本文編輯:張 鈺
R473.71
B
ISSN.2096-2479.2017.28.9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