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劍
(泰州市第二人民醫院,江蘇 泰州 225500)
初產婦產后出血護理干預療效探討
周建劍
(泰州市第二人民醫院,江蘇 泰州 225500)
目的 探究初產婦產后出血護理干預臨床療效。方法 選擇2016年4月~2017年4月來我院產科分娩的初產婦8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實行常規護理,觀察組實行綜合護理干預,比對兩組產婦產后情況、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經過護理后,觀察組產婦產后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且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將綜合護理干預應用在初產婦產后出血護理過程中,能夠有效控制產后出血量,降低產后出血率,值得應用。
初產婦;產后出血;護理干預;臨床療效
產后出血是產婦分娩后多發并發癥狀,初產婦的出現機率更高[1],其也是導致產婦產后死亡的重要原因,臨床正逐步加大對產后出血的研究力度,認為產婦自身與該并發癥有著密切關系,需要加強對產婦護理的重視程度,因此,本文重點探究初產婦產后出血護理干預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來我院產科分娩的80例初產婦,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40例產婦中,年齡20~35歲,平均年齡(27.61±1.64)歲,孕周38~41周,平均孕周(39.25±2.14)周;觀察組40例產婦中,年齡21~36歲,平均年齡(27.14±2.32)歲,孕周38~40周,平均孕周(39.71±1.35)周;兩組產婦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式
對照組產婦實行常規護理,觀察組產婦實行綜合護理干預,具體分為以下。
1.2.1 疼痛護理
分娩過程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疼痛加劇的情況下,很有可能引發產婦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而造成產后出血[2]。因此,護理人員應加入針對性疼痛護理,幫助產婦減輕分娩疼痛,順利分娩胎兒。在產婦分娩前,護理人員應仔細為產婦講解分娩疼痛規律,并教授產婦減輕疼痛方式,如拉瑪澤呼吸法等。
1.2.2 心理護理
加入心理護理的主要目的在于緩解產婦分娩過程的不良
采用SPSS 14.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情緒,降低產婦產后出血、尿潴留等多種并發癥。因此,護理人員應多與產婦進行溝通交流,給予產婦積極的心理暗示[3],根據產婦的心理狀態,采取針對性心理護理方案,聆聽產婦對分娩的問題,幫助產婦解答力所能及的問題,調整產婦分娩心態,增強產婦自然分娩的信心。
1.2.3 健康舒適護理
護理人員應根據產婦實際情況,加入健康舒適護理。首先,做好產房清潔工作,保持室內的通風,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擺放適量讓人心情愉悅、放松的物品,消除產婦對分娩過程的恐懼感、焦慮感。同時,護理人員應及時向產婦家屬報告分娩情況,緩解產婦家屬緊張的心情,贏取家屬的配合,進一步提升護理滿意度。
1.3 觀察指標
觀察產婦產后情況,包括總產程時間、產后2 h出血量、產后24 h出血量以及產后總出血量。
觀察產婦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產后出血、產后尿潴留等。
1.4 統計學方法
2.1 兩組產婦產后情況對比
經過護理后,觀察組產婦產后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產后情況對比(±s)

表1 兩組產婦產后情況對比(±s)
組次 n 總產程時間(h) 產后2 h出血量(mL) 產后24 h出血量(ml) 產后總出血量(mL)觀察組 42 (11.25±1.34) (87.32±9.21) (162.64±9.57) (195.32±9.62)對照組 42 (13.64±2.11) (142.26±9.32) (257.36±3.51) (279.31±9.14)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經過護理后,觀察組產后出血、產后尿潴留分別出現1例(2.38%)、1例(2.38%);對照組分別出現7例(16.67%)、10例(23.81%),與觀察組相比,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顯著更多,(P<0.05)。
初產婦是指首次分娩的女性,如果其對于分娩過程缺乏正確的認識,很有可能引發產后并發癥,如產后出血等,不利于產婦產后恢復。根據臨床實踐可知,引發產后出血的因素較為復雜,與產婦本身身體素質、心理狀態等有著密切關系,這就要求護理人員應加大對產婦護理過程的重視程度。
本文研究結果證明,觀察組總產程時間、產后2 h出血量、產后2 4 h出血量以及產后總出血量分別為(11.25±1.34)h、(87.32±9.21)mL、(162.64±9.57)mL、(195.32±9.62)mL,與對照組相比,均更優。同時,觀察組產后不良發生發生率低,說明觀察組綜合護理干預的效果比對照組更好。綜合護理干預覆蓋在產婦分娩的整個過程中,包括產前、產中與產后三個環節,為降低產婦產后出血率,護理人員需結合產婦實際情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首先,就初產婦而言,其缺乏生育經驗,在產前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緊張、不安等情緒,不利于產婦分娩,護理人員需多與產婦溝通交流,與產婦講解分娩知識,增強產婦自然分娩信心;其次,在產婦分娩過程中必須嚴密監測其生命體征、產程的變化,及時察覺產后出血的危險因素,并采取針對性預防措施,降低產婦產后出血率;最后,加入適當按摩等護理方式,幫助產婦排除宮腔的積血,最大程度上減少產后出血量,提升產婦康復速度。
綜上所述,將綜合護理干預應用在初產婦產后出血護理過程中,能夠有效控制產婦產后出血量,降低產后不良反應發生率,可推廣。
[1] 謝長蕓.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的護理干預對促進產婦產后康復的作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6,35(19):2658-2660.
[2] 蔡 淼,白 云.子宮動脈結扎聯合B-Lynch縫合術治療剖宮產產后出血的圍術期護理[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20):109-111.
[3] 崔英善,程麗楠,崔文香,等.循證護理在預防我國產婦產后出血中應用效果的Meta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5,31(2):123-127.
本文編輯:蘇日力嘎
R473.5
B
ISSN.2096-2479.2017.28.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