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寧,崔岢豐,徐丹洋
(河南省鄭州兒童醫院早產兒病房,河南 鄭州 450000)
口腔運動干預聯合腹部按摩在早產兒經口喂養中的效果觀察
魏 寧,崔岢豐,徐丹洋
(河南省鄭州兒童醫院早產兒病房,河南 鄭州 450000)
目的 觀察口腔運動干預聯合腹部按摩在早產兒經口喂養中的效果。方法 選擇2016年1~8月符合納入標準的早產兒60例,將其隨機分為實驗組(常規護理+口腔運動干預+腹部按摩)和對照組(常規護理),各30例。對比兩組早產兒經口喂養進程、經口喂養表現和住院時間等。結果 實驗組經口喂養進程、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P<0.05),且喂養效率、喂養成效、攝入奶量比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口腔運動干預聯合腹部按摩的方法可以改善早產兒經口喂養困難。
早產兒;口腔運動干預;腹部按摩;早產兒經口喂養
隨著圍產期醫療技術和新生兒監護技術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早產兒被成功救治,早產兒的存活率有了顯著提高,科學的營養供應是影響其存活率和遠期生存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安全有效的全經口喂養是早產兒喂養要達到的終極目標[1],而且是美國兒科學會推薦的早產兒出院標準之一[2]。有研究表明,口腔運動干預可影響早產兒口腔機制的生理功能并改善其功能[3]。本研究通過對胎齡<34周的早產兒實施口腔運動干預聯合腹部按摩的方法,觀察該方法對早產兒經口喂養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8月我院收治的60例早產兒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30例。實驗組男16例,女14例;平均出生胎齡(30.16±2.01)周;平均出生體重(1325.5±52.0)g;Apgar評分(8.73±1.24)分;平均輔助通氣時間(10.48±1.62)天。對照組男18例,女12例;平均出生胎齡(30.94±2.72)周;平均出生體重(1261.4±53.6)g;Apgar評分(8.80±0.75);平均輔助通氣時間(10.15±2.08)天。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標準
(1)早產兒適于胎齡兒;(2)出生胎齡<34周,出生體重<2500 g;(3)出生后1 min、5 min Apgar評分均≥8分。
1.3 排除標準
(1)神經系統并發癥如腦室內出血Ⅲ~Ⅳ級,室周白質軟化等;(2)有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或遺傳代謝病無法經口喂養者;(3)重度窒息;(4)嚴重感染;(5)其他嚴重合并癥如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等;(6)已可以完全經口喂養者。
1.4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包括喂養時的口腔支持和體位支持。
實驗組給予常規護理+口腔運動干預+腹部按摩。入組早產兒開奶后即開始進行干預,進行機械輔助通氣的早產兒,則在輔助通氣撤去48 h后開始干預。口腔運動干預方案采用美國學者Fucile等[4]制定,國內呂天嬋等[5]翻譯的中文版方案,該方案共包括12分鐘的口腔刺激和3 min的非營養性吸吮,選取8:00~17:00的一次喂養前15~30 min進行干預,1次/d,持續到其達到完全經口喂養結束。操作者洗手,依次對早產兒臉頰、嘴唇、牙齦、臉頰口腔內側、舌頭、硬腭等部位進行刺激,涉及到口腔內操作時操作者要帶無菌手套。腹部按摩時早產兒取仰臥位,操作者四指并攏,涂抹撫觸油,用手掌自早產兒右下腹開始進行順時針方向環形按摩100次,力度及速度要適中,1次/d。所有操作由受過培訓的研究者本人完成。如果早產兒出現生命體征不穩定和(或)發生窒息、心動過緩、氧飽和度下降等則停止操作。
1.5 觀察指標
1.5.1 經口喂養進程:即早產兒從開始經口喂養到達到完全經口喂養的過渡時間。本研究將首次經口奶瓶喂養≥5 mL為開始經口喂養,完全經口喂養為經口喂養奶量120ml/(kg d),且無需管飼達48 h[1]。記錄兩組早產兒這兩個關鍵時間點的糾正胎齡(PMA)、留置胃管時間及住院時間。
1.5.2 經口喂養表現:由責任護士在開始經口喂養和完全經口喂養這兩個時間點分別選擇1次喂養活動進行觀察,記錄經口攝入量和所用時間,并計算喂養效率(平均每分鐘攝入奶量)和攝入奶量比(單次經口攝入奶量占醫囑奶量的比例)。
1.5.3 喂養不耐受情況:記錄經口喂養時兩組早產兒發生喂養不耐受的例數。喂養不耐受癥狀指標:頻繁嘔吐≥3次/d;腹脹,24 h腹圍增加1.5 cm;奶量不增或奶量減少持續3天以上;胃潴留量大于前次喂養量的1/3,出現以上任一癥狀即認為喂養不耐受[6]。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喂養進程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在過渡時間、住院時間、達到全經口喂養時的PMA,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開始經口喂養時的PMA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喂養進程比較(±s)
表1 兩組患兒喂養進程比較(±s)
組別 n 過渡時間(d) 住院時間(d) 開始經口喂養時的PMA(周) 全經口喂養時的PMA(周)實驗組 30 9.26±4.52 18.28±3.02 33.55±0.12 35.70±1.03對照組 30 13.57±6.22 21.26±4.13 33.89±1.02 36.86±1.55
2.2 喂養表現比較 實驗組開始經口喂養時的喂養效率、攝入奶量比,全經口喂養時的喂養效率、攝入奶量比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 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喂養表現比較(±s)
表2 兩組患兒喂養表現比較(±s)
組別 n 開始經口喂養 全經口喂養喂養效率(ml/min) 攝入奶量比(%) 喂養效率(ml/min) 攝入奶量比(%)實驗組 30 4.56±1.16 81.36±5.06 9.86±1.86 95.36±3.42對照組 30 2.89±1.08 61.13±4.72 7.75±1.66 89.62±5.12
2.3 喂養不耐受發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喂養不耐受情況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喂養不耐受發生情況比較
早產兒在出生后常常面臨重重問題,尤其是營養問題是主要的挑戰,對于胎齡<34周的早產兒來說,由于吸允-吞咽-呼吸不調,不能實現完全經口喂養,需要給予靜脈營養及管飼,因此,有必要評估這種口腔運動干預胎齡<34周的早產的經口喂養是否有積極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早產兒開始管飼喂養后口腔運動干預聯合腹部按摩可縮短其從開始經口喂養達到全經口喂養的過渡時間及住院時間,與陶亞琴等[7]研究一致。該干預方法對口周肌肉組織進行主動刺激,提高口腔肌張力,增加吸吮能力,從而促進經口喂養進程,縮短住院時間。兩組早產兒開始經口喂養時的PMA沒有差別,但達到完全經口喂養時的PMA差別顯著,實驗組達到完全經口喂養時的PMA較小,營養攝入效率隨之增加,這與呂天嬋等[5]研究結果類似。
本研究中,實驗組開始經口喂養和完全經口喂養的喂養效率及攝入奶量比均高于對照組,與肖文等[8]研究結果一致,這可能是因為口腔運動干預聯合腹部按摩的干預方法增加早產兒對乳頭刺激的敏感性,帶來視覺、感覺的刺激,增強吸吮力和攝入奶量,從而改善早產兒經口喂養表現。口腔運動干預聯合腹部按摩進行干預,刺激迷走神經,促進吸吮反射和胃腸道激素分泌,提高胃腸動力,減少喂養不耐受情況的發生[9]。
綜上所述,口腔運動干預聯合腹部按摩可縮短早產兒經口喂養進程,改善喂養表現,減少喂養不耐受的發生,且實施性強。
[1] 彭文濤.早產兒經口喂養準備的臨床研究[D].北京:北京協和醫學院護理學院,2010:1.
[2]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Committee on Fetus and Newborn. Hospital Discharge of the High-risk Neonate [J]. Pediatri cs,2008,122(5):1119-1126.
[3] 司徒妙瓊,李智英,謝巧慶,等.口腔運動干預對吸吮吞咽功能障礙早產兒喂養表現的影響[J].現代臨床護理,2016,15(3):36-39.
[4] Fucile S, Gisel EG, Lau C. Oral stimulation accelerates the transition from tube to oral feeding in preterm infants[J]. J Pediatr,2002,141(2):230-236.
[5] 呂天嬋,張玉俠,胡曉靜,等.早期口腔運動干預方案改善早產兒經口喂養的效果評價[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2):101-105.
[6] 張玉琴.腹部按摩聯合非營養性吸吮對早產低出生體重兒喂養功能的影響[J].臨床護理雜志,2012,11(4):6-8.
[7] 陶亞琴,馬 蘭,鄧曉潔.口腔功能訓練聯合腹部按摩在早產兒經口喂養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現代護理雜志,2016,22(24):3479-3482.
[8] 肖 文,王衛平,徐燕飛,等.口腔運動干預對早產兒經口喂養進程及表現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4,52(10):78-81.
[9] 顧建偉,龔小慧,范巧玲,等.腹部按摩改善早產兒喂養耐受性的臨床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6,31(15):1351-1353.
本文編輯:張 鈺
R722.6
B
ISSN.2096-2479.2017.28.1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