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蘭香
(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ICU,廣東 佛山 528200 )
重癥監護病房應用分級護理制度對重癥顱腦外傷患者ICU入住期間院內感染、護理質量的影響
李蘭香
(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ICU,廣東 佛山 528200 )
目的 探究重癥監護病房(ICU)應用分級護理制度對重癥顱腦外傷患者ICU入住期間院內感染、護理質量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5年2月~2016年11月收治的84例ICU重癥顱腦外傷患者,將其依據護理方式不同分成對照組與研究組,各42例,對照組行常規護理,研究組行分級護理,比較兩組ICU入住期間院內感染情況及護理質量。結果 研究組出現院內感染2.38%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專業技能(89.23±7.61)分、健康教育宣傳(91.13±7.24)分、病房管理與消毒(89.64±7.28)分、護理文書(90.54±8.16)分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分級護理制度在ICU重癥顱腦外傷應用,助于院內感染率降低,臨床護理質量提高,預后改善。
分級護理;重癥顱腦外傷;ICU;護理質量
重癥顱腦損傷為創傷性腦疾病的一種,臨床具有較高發生率,該疾病具有病情變化快、致殘致死率高等特點。因此,在臨床治療過程中,需予以患者精心護理干預,從而改善其臨床癥狀,確保療效,降低死亡風險[1]。隨著危重癥醫學技術進步發展,在重癥監護病房(ICU)中,分級護理制度得到廣泛重視。為明確該護理模式應用于ICU重癥顱腦外傷患者中,對院內感染與護理質量的影響,我院針對性選取84例患者資料予以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2月~2016年11月收治的84例ICU重癥顱腦外傷患者臨,將其依據護理方式不同分成對照組與研究組,各42例。對照組男30例,女12例,年齡46~78歲,平均年齡(65.78±4.36)歲;其中顱內出血11例,硬膜下血腫10例,腦挫傷9例,硬膜外血腫12例。研究組男31例,女11例,年齡47~79歲,平均年齡(65.92±4.43)歲;其中顱內出血12例,硬膜下血腫9例,腦挫傷7例,硬膜外血腫14例。所有患者均簽署同意書,本次研究的方案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
受傷至入院在12 h以內,之前未長時間應用抗癌、皮質激素類藥物;排除標準:先天性畸形、殘疾者,肝硬化者,血液疾病者。
1.3 方法
對照組予常規護理,主要為定期清潔皮膚、監測生命體征、遵醫囑給藥等;研究組予分級護理,具體為:(1)應用APACHEⅡ評分系統對患者進行評分,其包括急性生理學、年齡、健康狀況等評分,分值越高表示病情越嚴重,依據得分結果進行分級護理,主要分成10~20分組、21~30分組、30分以上組;(2)首先,對于10~20分組,每2名患者配備1名護理人員對其病情監測,予以三級護理,每日對其呼吸、血壓、心率與體溫變化進行監測,每日4次;(3)其次,對于21~30分組,配備1名主管護師與護理人員對1名患者進行監測,實行二級護理,對其血流動力學指標、心電圖、呼吸機參數、心率、體溫與血壓等進行密切監測,入院之后每1 h監測1次,之后每15 min/次,第2~3 h監測1次,之后每30 min/次,待4 h后病情基本穩定,則每1h監測1次,第2天每4 h/次;(4)最后,對于30分以上組,每1名患者配備2名主管護師進行監測,行一級護理,對其血氣分析、中心靜脈壓、生命體征等進行監測,監測頻率同21-30分組;(5)護理內容需依據每日APACHEⅡ評分結果進行相應調整,對于出現的異常情況需立即報告醫師進行及早處理,提高患者治療效果。
1.4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ICU入住期間院內感染情況以及護理質量,其中護理質量采取自制調查問卷予以評估,主要分為專業技能、健康教育宣傳、病房管理與消毒、護理文書等方面,每項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護理質量越好。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ICU入住期間院內感染情況比較 研究組出現院內感染1(2.38%)例,對照組出現8(19.04%)例,研究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護理質量比較
研究組護理質量各指標評分均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1。
重癥顱腦外傷患者在入院后即送入ICU進行監護,由于患者病情較為危重且病情變化快,因此,在ICU進行規范化管理具有重要意義。傳統ICU監護工作主要是將臨床醫生醫囑作為核心護理工作操作原則,而臨床醫生主觀經驗對患者護理方案進行制定,使得監測標準未達至規范性,缺乏一定針對性,未將ICU工作人員進行最大程度合理利用,從而引起人力資源與醫療資源浪費[2]。有研究指出[3],分級護理制度的應用,有助于ICU重癥顱腦外傷患者病情恢復,減少院內感染的發生,具有良好應用效果。
表1 兩組護理質量(±s,分)

表1 兩組護理質量(±s,分)
注:組間比較,P<0.05
分組(n) 專業技能 健康教育宣傳 病房管理與消毒 護理文書對照組(n=42) 79.35±7.83 71.45±7.86 75.43±8.79 76.36±8.97研究組(n=42) 89.23±7.61 91.13±7.24 89.64±7.28 90.54±8.16 t 5.8642 11.9350 8.0688 7.5783 p<0.05 <0.05 <0.05 <0.05
本研究中,研究組院內感染2.38%低于對照組,研究組專業技能(89.23±7.61)分、健康教育宣傳、病房管理與消毒、護理文書均較對照組高;此次研究結果與鐘襯珠、鐘慧玲等人[4]相似,表明分級管理通過對患者病情程度進行評估,之后予以對癥監測與護理,有助于提高護理干預的科學性與針對性,從而提高臨床護理質量,促進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的提高。分級護理干預措施實行之前,護理人員首先對患者進行APACHEⅡ評分,通過對評分結果分析,將其劃分為三個等級,每個等級予以不同監護工作[5]。對于10~20分患者主要實行三級護理,每日4次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對于20~30分組患者則行二級護理,對患者生命體征、血流動力學指標等進行監測,且在入院4 h后每隔1 h進行1次監測;而30分以上組患者實行一級護理,每2名主管護師對1名患者監護;通過病情評估進行監護觀察,能提高護理人員工作的針對性,助于其工作效率與工作質量的提高。分級護理可使患者于病情危重期得到最有效集中地護理措施,從而有助于加快患者身體恢復,降低并發癥發生率,使得患者痛苦減輕[6]。此外,分級護理充分調動護理人員工作的積極性,且對病情判斷由主觀經驗轉變為客觀指標,從而促進護理準確性提高,降低護理風險度,保證患者安全。研究受環境、樣本等因素影響,未對患者預后情況作詳細分析,需再行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重癥顱腦外傷患者在ICU采取分級護理制度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療效果,降低并發癥發生率,促進其神經功能恢復,具臨床推廣價值。
[1] 龐立新.重癥顱腦外傷患者的護理體會[J].內蒙古中醫藥,2015,8(3):164.
[2] 盧遠新.護理干預對顱腦外傷重癥患者康復期恢復效果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5,21(12):62-64.
[3] 唐莉莉.臨床護理路徑在重型顱腦外傷重癥監護期的應用價值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5,10(32):241-242.
[4] 鐘襯珠,鐘慧玲,尹瑞華.應用分級護理策略預防顱腦外傷患者壓瘡的實踐及效果[J].嶺南急診醫學雜志,2015,20(2):167-168.
[5] 蔡麗葉.重癥顱腦外傷病人呼吸道護理分析[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7,30(1):122-123.
[6] 護理干預對重癥顱腦外傷患者神經功能損傷的影響效果研究[J].中國處方藥,2014,8(10):131.
本文編輯:蘇日力嘎
R47
B
ISSN.2096-2479.2017.28.1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