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燕
(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中心醫院,江蘇 宿遷 223900)
降低基層醫院PICC導管相關性皮炎的發生率分析
周曉燕
(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中心醫院,江蘇 宿遷 223900)
目的 探討與總結降低基層醫院PICC導管相關性皮炎發生率的方法。方法 選擇2016年12月~2017年3月在我院進行PICC導管維護的患者160例作為研究對象,在基層醫院的PICC導管護理中,主要為完全補償護理、部分補償護理與輔助教育護理,護理管理實踐為3個月。結果 160例患者中,發生PICC導管相關性皮炎10例,發生率為6.25%;護理后PICC導管相關性皮炎患者的社會關系、環境、生理、心理等生存質量評分明顯高于護理前(P<0.05)。結論 基層醫院PICC導管相關性皮炎比較常見,積極進行預防性護理能減少PICC導管相關性皮炎發生率,提高患者的預后生存質量。
基層醫院;PICC導管相關性皮炎;預防性護理;生存質量
外周靜脈植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具有操作簡單、穿刺成功率高、使用時間長、并發癥發生率低等優點,且在臨床上廣泛使用。不過在治療間隙,很多患者需要帶管出院或者在基層醫院進行維護,由于患者對于置管的認知程度不同,為此對護理要求比較高。導管相關性皮炎是皮膚由于接觸導管而發生的炎癥反應,主要表現為皮膚水腫性紅斑、表皮松解、壞死。本文具體探討與總結降低基層醫院PICC導管相關性皮炎發生率的方法,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12月~2017年3月在我院進行PICC導管維護的患者160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PICC導管置入時間≥1個月;無PICC置入禁忌證;研究得到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患者自愿參加,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標準:多發惡性腫瘤患者;插管位置有手術史、感染、外傷以及血栓形成史患者;無法耐受PICC置管者。其中男90例,女70例;年齡18~72歲,平均年齡(54.22±4.29)歲;平均體重指數(24.15±2.91)kg/m2;置入時間(2.49±1.02)個月;置管部位:貴要靜脈90例,正中靜脈50例,頭靜脈2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在基層醫院的PICC導管護理中,根據患者在不同階段的需求和自理能力,制定護理計劃,主要為完全補償護理、部分補償護理與輔助教育護理,具體如下:(1)完全補償護理:對PICC置管的相關注意事項予以充分講解,讓患者對PICC置管有基本的認識。(2)部分補償護理:鼓勵患者在PICC置管以自己的興趣為基礎,參加力所能及的體育鍛煉;指導患者每日記錄引起情緒變化的活動,自評主觀不適分數;責任護士采用電話隨訪、微信、E-mail、QQ聯絡等多種方式進行全程追蹤隨訪。(3)輔助教育護理:聽取并分析患者在自我護理過程中的疑點,給予耐心細致的解答,及時了解患者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在治療的不同階段不斷地給患者和家屬信息和情感支持。護理時間為3個月。
1.3 觀察指標
觀察與記錄患者PICC導管相關性皮炎發生情況并進行分級。輕度:輕微的皮膚瘙癢及紅斑;中度:表現為皮膚瘙癢感明顯,穿刺點周圍皮膚出現散在紅斑、丘疹、潮濕;重度:臨床表現為水皰、糜爛、滲出、瘙癢難忍。
在護理后前后采用WHO生存質量評分對患者進行問卷評價,包括個體對社會關系、生理、心理、環境等4個領域,評分越高生存質量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9.0進行數據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PICC導管相關性皮炎發生情況
160例患者中,發生PICC導管相關性皮炎10例,發生率為6.25%,其中輕度6例,中度3例,重度1例。
2.2 生存質量評分對比
護理后,PICC導管相關性皮炎患者的社會關系、環境、生理、心理等生存質量評分明顯高于護理前(P<0.05)。見表1。
表1 PICC導管相關性皮炎患者護理前后的生存質量評分對比(±s,分)

表1 PICC導管相關性皮炎患者護理前后的生存質量評分對比(±s,分)
組別 n 社會關系 環境 生理 心理護理后 10 91.34±6.47 92.44±5.38 90.78±8.14 90.28±7.44護理前 10 85.20±6.09 81.98±6.14 79.19±6.39 78.14±6.89 P -<0.05 <0.05 <0.05 <0.05
PICC置管屬于新型的靜脈輸注通道,對患者的創傷性較小,但是對于后期維護與護理的要求比較高。研究顯示,造成PICC患者并發癥發生的主要原因為:患者自行移動不注意對置管端的保護、家屬護理專業性較低、基層醫院護理不到位等[1]。
PICC導管相關性皮炎比較常見,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皮膚接觸部位發生邊緣鮮明的損害,及早去除病因及接受治療,可以治愈。現代研究表明PICC導管相關性皮炎主要由于反復換藥刺激、敷貼不透氣、對敷貼過敏等原因造成,影響了患者的生存質量,降低患者對帶管的依從性[2]。本研究顯示,160例患者中發生PICC導管相關性皮炎10例,發生率為6.25%,其中輕度6例,中度3例,重度1例。在護理中,消毒劑碘伏擦試時,一定要摩擦皮膚,充分發揮碘的消毒性能;如發現敷貼下面出現皮疹,需暫停使用;做好患者心理護理,若有破潰或滲出,用鹽水或碘伏將其清洗干凈,若有水泡、應用無菌針頭刺破,嚴重時拔出導管[3]。
本研究顯示,護理后PICC導管相關性皮炎患者的社會關系、環境、生理、心理等生存質量評分明顯高于護理前(P<0.05)。同時基層人員護理人員不僅應重視對患者的護理,更應注重幫助其主動參與到疾病的治療和管理中,培養和提高自我護理能力[4]。
總之,基層醫院PICC導管相關性皮炎比較常見,積極進行預防性護理能減少PICC導管相關性皮炎發生率,提高患者的預后生存質量。
[1] 鄒麗霞.不同材質PICC導管對并發癥及非計劃拔管的對比分析[J].黑龍江醫學,2015,4(10):1173-1174.
[2] 陳 霞,廖東群,蔡玉蘭,等.患兒PICC置管術后預防脫管的護理干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4,8(20):2781-2782.
[3] 廖瑞梅,黃肖梅.42例腫瘤患者PICC并發癥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外健康文摘,2012,12(45):284-286.
[4] 陶靜楠,王曉楠.PICC置管后穿刺點的護理改良方法[J].昆明醫科大學學報,2014,35(04):179-180.
本文編輯:張 鈺
R472
B
ISSN.2096-2479.2017.28.13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