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江,李紅俠,魏 挺,李利利,金曉艷,莊 稼
(西安交通大學醫院,陜西 西安 710049)
臨終關懷護理在老年病房臨終患者護理中的實踐
劉 江,李紅俠,魏 挺,李利利,金曉艷,莊 稼
(西安交通大學醫院,陜西 西安 710049)
目的 探討臨終關懷護理在老年病房臨終患者護理中的實踐效果。方法 選取2012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老年病房進行護理的60例臨終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奇偶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給予臨終關懷護理,兩組護理觀察周期為3個月。結果 護理后,觀察組與對照組的抑郁與焦慮評分均明顯低于護理前(P<0.05);護理后,觀察組的抑郁與焦慮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護理后,觀察組家屬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臨終關懷護理在老年病房臨終患者護理中的實踐能改善其焦慮與抑郁心理,使患者能夠安詳、舒適地渡過人生最后一段旅程,并提高家屬的滿意度。
臨終關懷護理;老年病房;焦慮;抑郁
隨著我國人口結構老齡化的發展趨勢,老年臨終患者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隨之,臨終關懷護理當前在病房管理上的應用逐漸廣泛。其要求專業護士通過人文關懷理論的學習,溝通技巧的訓練,初步建立關懷理念,使患者感到溫馨、安全[1]。臨終關懷是在患者將要逝世前一段時間(幾個星期至幾個月)內為減輕或緩解病痛、延緩疾病惡化發展的護理方式,而并非一種治愈療法。改模式通常是由醫生、護士、心理師、社工和義工等多方人員組成的團隊,針對無希望救治,且存活期限不超過半年的患者,為患者提供特殊的緩助和服務。老年臨終患者沒有必要再仰賴醫療技術和大量財力被動地延續生命,可憑借基礎治療緩解身體不適,按照自我意愿度完剩余時光。本文具體探討臨終關懷護理在老年病房臨終患者護理中的實踐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老年病房進行護理的60例臨終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年齡≥60歲;出現精神差、小便障礙、呼吸方式變化及食欲下降等癥狀;預計存活期≥3個月;患者知情同意本次研究。排除標準:精神、認知、意識有障礙者。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齡60~92歲,平均年齡(68.22±6.13)歲;平均病程(6.42±0.71)年;平均體重指數(23.75±2.19)kg/m2;疾病類型:腫瘤42例,心肺腎功能障礙10例,其他8例;有配偶51例,無配偶9例。采用奇偶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主要為基礎護理與用藥指導。
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給予臨終關懷護理,將患者安排在單間房間,鼓勵家屬探視,允許家屬在病房中陪?。挥韶熑巫o士對患者及家屬進行疾病知識、臨床關懷措施等的講解宣教,結合患者生活習慣制定適合個體的規律睡眠作息表;在病房放置從家中帶來的生活用品及患者喜歡用的東西,讓病房家庭化,使患者保持良好心態;根據患者心理狀況,提供支持性與個性的心理疏導和干預,幫助患者從復雜心態中解脫出來,正確認識疾病、面對現實,平靜接受死亡;通過對患者的關懷照顧,使家屬心理得以安慰,同時多與家屬有效溝通,使之對患者預后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鼓勵參與患者護理計劃。
兩組護理觀察周期均為3個月。
1.3 觀察指標
抑郁與焦慮評分:在護理前后采用Zung編制的焦慮自評量表(SAS)與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評定,分值為40分,分數越高抑郁與焦慮癥狀越嚴重。滿意度:所有患者在護理后進行家屬滿意度的調查,分值為0~100分,分數越高表示滿意度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抑郁與焦慮評分對比
護理后,觀察組與對照組的抑郁與焦慮評分均明顯低于護理前(P<0.05);護理后,觀察組的抑郁與焦慮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抑郁與焦慮評分對比(±s,分)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抑郁與焦慮評分對比(±s,分)
焦慮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P 護理前 護理后 P觀察組 30 60.33±4.13 34.29±4.22 <0.05 62.14±4.20 38.19±5.13 <0.05對照組 30 60.11±4.91 42.87±5.14 <0.05 62.11±5.14 46.22±4.44 <0.05 P>0.05 <0.05 >0.05 <0.05組別 n 抑郁評分
2.2 滿意度對比
護理后,觀察組與對照組家屬滿意度分別為(91.49±5.87)分和(83.87±5.45)分。觀察組家屬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臨終關懷護理是近年來在臨床工作中得到廣泛開展的一類護理模式,是一種以護理人員及醫生臨床經驗為依據,將患者的生理、心理需求放在首要位置,從患者角度出發,給予最人性化的護理服務[2]。??谱o士通過悉心地考慮臨終患者感受,更好地滿足其生理、心理及社會需求,保證其舒適與尊嚴,從而改善患者臨終生活質量,也使其理解護理人員的工作,促進護患關系的和諧[3]。本研究顯示,護理后,觀察組與對照組的抑郁與焦慮評分均明顯低于護理前(P<0.05);同時護理后觀察組的抑郁與焦慮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在對患者加強關懷照護的同時,通過給予患者家屬的支持和安慰,使家屬能夠平靜而莊嚴的面對親人的死亡,并得到心靈的慰籍,也使家屬對臨終關懷護理的滿意度得以提高。本研究顯示,觀察組家屬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總之,臨終關懷護理在老年病房臨終患者護理中的實踐能改善患者的焦慮與抑郁心理,使其能夠安詳、舒適地渡過人生最后一段旅程,并提高家屬的護理滿意度。
[1] 李 朔,孫璽榮.老年患者臨終關懷的主要內容及發展現狀[J].醫藥前沿,2017,7(04):326-327.
[2] 張錦玉,周 潔,劉愛鋒,等.護理專業本科生臨終關懷志愿者活動反思日記分析[J].中華護理教育,2016,13(04):259-263
[3] 霍 宏.晚期腫瘤患者臨終關懷的護理效果[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36):247.
本文編輯:張 鈺
R48
B
ISSN.2096-2479.2017.28.1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