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雪雪, 游 浦
(1.西藏大學工學院,西藏拉薩 850000; 2.四川新中城城市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0000)
淺析新都區農村公路體系規劃策略
彭雪雪1, 游 浦2
(1.西藏大學工學院,西藏拉薩 850000; 2.四川新中城城市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0000)
農村公路作為城市到鄉村的通廊,連接著不同的物質空間形態和生產生活方式,其作用已經脫離了單純的交通功能。文章基于規劃和交通的角度分析農村公路的現狀問題以及重要意義,并結合新都區的實際情況,提出其農村公路體系規劃策略。
農村公路; 路網; 角度; 密度; 規劃策略; 多規合一
近年來,隨著成都市對城鄉統籌的大力推進以及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新都區農村公路建設高速發展,作為城市到農村的通廊,其作用越來越脫離單純的交通功能,但目前成都市甚至全國農村公路多數是由交通專業的專家學者進行研究和交通部門主導建設的,在農村公路結構與城鎮體系結構匹配、區域公共服務均等化以及基礎設施建設共享化方面考慮不足,甚至有互相矛盾的地方,不利于社會的整體發展[1]。目前形勢下就新都區農村公路體系而言,應該同時從規劃專業和交通專業角度,用“多規合一”的思路進行整體考慮,以提高社會建設效率,促進城市和農村的社會與經濟的實質進步和發展[1]。
1.1 全區農村路網概況
新都區農村公路建設發展較為迅速,截止2010年,農村公路通車里程為985.8 km,公路網密度為2.1 km/km2,整個新都區已實現“村村通”公路,但農村地區公交覆蓋深度不足,覆蓋率不足10 %?,F狀新都區已形成“九縱四橫”的路網結構,繞城高速以及規劃第二繞城高速分別從新都區南部和北部穿越,成彭高速、成綿樂高速、北星干道、貨運大道等縱向穿越新都區。由此可見新都區縱向骨架路網較為完善,但是橫向聯系薄弱。
1.2 現狀問題診斷
1.2.1 規劃角度
(1)缺乏農村地區交通體系的整體研究。對農村地區道路交通的研究停留在總體規劃和村莊規劃的層面上,缺乏對交通體系的整體研究??傮w規劃重在確定區域主要的交通關系,對農村公路關注少,可實施性較差;村莊規劃局限于某個局部地區,缺乏對整體的把握。
(2)交通規劃與城鄉規劃脫節。基于平行式的管理機構體制下,各部門之間由于利益的不同及機構的分散設置,導致同級之間的橫向分割。主導農村公路建設的交通部門由于缺乏與相關部門的良好溝通,農村公路建設往往無法滿足未來經濟發展和居民出行的需求,存在許多新修道路近期內又重建的情況。
1.2.2 交通角度
農村公路建設并無嚴格的建設程序,大多根據居民的意愿和需求,以行政村或鎮為單位修建,隨意性較大。受建設資金或現狀等的制約,道路建設往往脫離規范,技術等級低,導致重復建設[2]。此處以道路服務水平的四項指標做詳細分析。
(1)路網連通度。
路網連通度反映了路網節點的連通強度,計算模型為:
式中:C為路網連通度;L為路網規模(公里);N為區域內節點數量(個);A為區域面積(平方公里);ξ為路網變形系數,經對部分公路的實際測量,本次公路網變形系數取值為1.2。根據計算模型,新都區公路網連通度為:
當C接近1時,路網布局為樹狀,節點多為二路連通;當C為2時,路網布局為方格網狀,節點多為四路連通;當C大于3時,路網布局為三角網狀,節點多為六路連通?,F狀新都區公路網連通度為2.49,說明新都區整個公路網形態由方格網狀與三角網狀共同構成,各行政村、社區之間的連通度較好。
(2)路網密度。
路網密度是單位面積擁有的公路網里程,其大小反映了一個地區的公路發展水平,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路網結構規模的合理性。新都區農村公路網面積密度:
DA=L/A=985.8/428=2.1 km/km2
式中:L為農村公路總里程;A為新都區域面積。
從計算結果可以看出,至2011年底新都區公路網密度達到210 km/102km2,該指標低于成都附近其它區域的平均水平(溫江區246.5 km/102km2)。
由圖1可知,各鄉鎮之間路網規模發展不均衡,新民鎮、石板灘鎮、木蘭鎮、泰興鎮明顯低于平均水平(新都鎮和三河街辦屬于市區,農村公路網密度較低)。

圖1 新都區各鄉鎮路網密度統計(數據來源:新都區交通局)
(3)公路網結構。
公路網結構是指公路網中不同技術等級公路的組成,從量上反映公路網等級結構。公路網結構可采用以下指標進行評價。各種技術等級公路的比重見表1。

表1 2012年末新都區列養各級技術等級公路的比重表
數據來源:新都區交通局

式中:Ji為第i個路段的技術等級;Pi為里程權重,Pi=Li/Ln;Li為i個路段里程(km)。
按照表達式,計算得出2012年新都區農村公路網平均技術等級水平為3.22,從計算結果可知,新都區整個農村公路網的平均技術等級在三級~四級之間;由于農村公路網中四級公路所占比例較大,因此農村公路網的技術等級略低。
(4)道路鋪裝率。
道路鋪裝率Pp與整個公路網的通行能力和服務水平等密切相關,它既直接影響到行車質量,又直接影響公路運輸經濟效益。
計算得出2012年新都區農村公路網鋪裝率為61.12 %,水平比較低,這與農村公路網整體等級偏低有一定聯系。
(1)城市與農村融合的紐帶。根據國外的建設經驗,農村與城市是具有相同的生活質量,不同生活方式的聚居類型。農村公路作為城市的外延,將城市的信息流和資金流等往外輸送,同時應當作為生態、業態、形態和文態等四態的空間載體[3]。
(2)抗災腹地??篂墓δ苁寝r村公路經常遭忽視但又最具實際意義的一點。城市用地大多數是被廣袤的農村地區所包圍,農村要真正實現其抗災腹地功能,則必須建設成體系的農村公路,鋪設市政管網,沿線設置必要的配套設施,實現平災結合使用。農村公路可以說同時是農村和城市的生命線工程的載體之一。
鑒于農村公路的重要意義,故應當從整體布局模式入手,包括區域影響、內部結構、配套設施、產業發展、景觀風貌等方面進行規劃策略的研究。
3.1 采用適宜的空間形態發展模式
對于處于城市擴張階段的新都區而言,應當避免城市的無序蔓延。常規發展模式中城市與鄉村之間自發形成多條聯系通道,沿線發展無序,鄉村體系混亂,并最終導致人居環境惡劣的城中村出現(圖2)。城市的整體和諧發展是規劃的根本出發點,應當提倡交通集約發展與鎮村體系有序發展相適應。生態先行,結合土地利用規劃,有選擇地將城鄉之間的交通功能集約于軸,路網明確,通過交通引導鄉村體系建設。最終達到鄉村生態得到保育,交通設施配備完善,鎮村體系發展明確的目的(圖3)。

圖2 常規空間形態發展模式示意

圖3 本次提出的空間形態發展模式示意
3.2 準確對接,明確分級——融入區域交通體系
遵從區域路網格局,規劃農村道路選線應考慮道路的自身發展性,鎮村道路在遠期可能成為區域通道,如五環快速路;其次,根據現狀及當地發展訴求,反饋區域道路規劃建議,在區域道路體系規劃中適當調整如香城大道、民大路等公路線型;同時應結合區域組團發展模式,形成相對獨立的道路結構。
在區域主干路網確定的前提下,對單個鎮的內部交通進行強化,包括對部分道路進行弱化處理和對未來發展較為重要的道路進行提檔升級,明確道路骨架,并自下而上地對區域路網進行反饋。
3.3 統籌資源,串連成線——支撐片區產業發展
從區域產業發展的支撐角度出發,對現有資源進行統籌整合,以農村道路、水系脈絡為導向,合理組織鄉村景觀節點,集中布置各類產業。以斑竹園鎮為例,現狀聚居點、特色農家樂、農產品初加工點混合布置,客貨流互相干擾,貨車不僅對部分非貨運通道路面造成破壞,還污染環境,特色景點的旅游品質得不到保證,一三產互動發展受影響。規劃則根據產業發展布局確定道路功能,形成生態型旅游線路和集約型產業線路,兩者根據各自流量預測進行道路布局,局部有交叉(圖4)。

圖4 斑竹園鎮規劃農村公路與產業布局示意
3.4 公交優先,完善配套——促進城鄉生活便利
從公共服務配套設施的共享性角度出發,提倡形成“半小時公交圈”和“十分鐘服務圈”。其中“半小時公交圈”指由區政府所在地到各鎮政府(街道辦事處)所在地公交(公交車、軌道交通)行車時間不超過半小時,各鎮政府(街道辦事處)所在地到各村委會所在地公交行車時間不超過半小時?!笆昼姺杖Α眲t指由各新型社區到社區服務中心的達到時間不超過10 min。
3.5 梳理水系,優化綠道——展現鄉村景觀風貌
現狀農村地區建筑、道路、河流和農田之間的關系較為生硬,不僅沒有很好地利用自然優勢,而且還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破壞。規劃中應采取較為簡易的方式,展現最原始的自然生態景觀。譬如將通過性交通繞行,利用現狀建筑或者自然環境形成一個可以供休憩、觀賞的節點(圖5);針對狀濱河景觀片區可達性不高,共享性不足的問題,可以梳理河邊已有村道,采取提標、改建或者局部新建的方式,形成河邊綠道。

圖5 通過性交通道路改造示意
農村公路體系規劃不僅僅是道路交通規劃,更多的是區域戰略部署,從產業發展到綜合防災,再到空間形態的引導,故其規劃必定是“多規合一”的。應當在交通分析的基礎上,從整體布局模式入手,包括區域影響、內部結構、配套設施、產業發展、景觀風貌等方面進行規劃研究,給出定性方案,再通過交通分析進行定量研究,才能準確把握農村公路體系與城市發展的關系。
[1] 許云飛, 金小平, 曹更永, 等. 關于實現農村交通現代化的思考[C]//農業與現代化——第十期中國現代化研究論壇論文集. 2012.
[2] 杜相儒. 區域農村公路建設發展評價研究[D]. 長安大學, 2012.
[3] 周賀東. 關于公路網絡建設促進城鄉經濟發展的研究[J]. 現代經濟信息, 2013 (19).
彭雪雪(1990~),女,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為社區更新;游浦(1987~),男,碩士研究生,工程師,注冊規劃師。
U412.1+2
A
[定稿日期]2017-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