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暢
摘 要:本文通過對喜劇與悲劇的概念界定分析,根據喜劇中悲劇性的表現方式來論述喜劇審美范疇中的悲劇因素。以人物命運的悲劇,結局的悲劇,悲喜劇的融合來展現喜劇審美范疇中悲劇因素“笑中帶淚”的美感。無論是崇高的美還是優美,是以丑襯美還是毀滅之美,喜劇的審美范疇中悲劇因素的融入對美的欣賞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關鍵詞:悲劇;喜劇;悲喜劇融合
中圖分類號:B83-0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3-0016-01
一、概念界定
1.喜劇的概念。喜劇是美學的重要范疇之一,根源于現實生活中的矛盾沖突,在倒錯、乖訛、自相矛盾的形式中顯示生活的本質。①可笑性是喜劇的重要特征,使人在笑聲中得到美的享受。人們對喜劇往往有一定的誤解,認為令人發笑的事即為喜劇,在我們的生活與生產的過程中,并非“可笑”便是所謂的喜劇,康德曾經說過,“笑是一種從緊張的期待突然轉化為虛無的感情。”②歷史上許多著名大家都曾對喜劇作出不同定義來闡釋喜劇的本質特征,除了上述的康德以外,亞里士多德認為“喜劇是對于比較壞的人的摹仿。”③這是從摹仿說的角度來定義喜劇。而車爾尼雪夫斯基則認為“滑稽的真正領域,是在人,在人類社會,在人類生活。”④這又偏向于唯物主義的觀點。喜劇中的形式與內容是要相統一的,并不是一定要有所偏重,只要喜劇來源于現實生活,喜劇的整體創作貫徹嚴謹的態度即可。一部喜劇可以讓人心情愉快,陶冶人的精神與情操,同時又能引人思索,這才是一部好的喜劇審美下所具有的真正的本質與精神,才是喜劇審美中真正“美”與“丑”的價值所在。
2.悲劇的概念。悲劇是崇高的集中形態,是一種崇高的美。悲劇的出現具有一定的必然性,社會的發展總會出現一定量的犧牲,災難等情況,這就誕生了悲劇。同樣作為美學的重要范疇之一,在悲劇中感受到的巨大的力量,鞭策人們奮發向上。倘若有人喝水嗆死了,這是一種可笑又可悲的死亡,但卻不等同于悲劇。悲劇中崇高的壯美在確實存在的角度來看是必定有其矛盾的必然性的,混淆悲劇與悲慘,忽略悲劇所具有的美學意義上的審美觀照,是不可取的。悲劇的審美下所具有的激勵人心的力量,震撼的力量,所具有的磅礴的氣勢,足以讓人仰視其產生與發展,最終得到向前的決心與改變。
二、喜劇中悲劇性的表現方式
1.人物命運的悲劇性。悲劇與喜劇的融合引出了新的審美概念——悲喜劇。在喜劇的表現形式下反映悲劇的壯烈內容,表面笑容的面目下掩藏著悲劇所具有的巨大精神力量,起到了震懾心靈的作用。以美笑丑或以美諷丑,在詼諧的過程中如晴天霹靂一般的轉折以致后來沉重痛苦的結尾。比如電影《驢得水》便是這一類型的代表。整篇故事都是歡快詼諧,但結尾的反轉,人物性格的變化,由于現實的壓迫,一個不屈不撓的英雄人物變成了茍延殘喘的小人形象,隨著人物命運的變化,悲慘結局的來臨,人們得以審視自己的內心。美與丑的對比下,美之愈美,丑之愈丑。喜劇中的悲劇性的人物命運的表現形式最終都逃不過表面失敗中暗含的勝利的曙光,丑惡嘴臉看似不可戰勝實則早已從內里腐爛不堪的事實。
2.結局的悲劇性。結局是在看似歡樂中分崩離析。喜劇的形式是多樣的,結局也是多樣的,丑化的角色作為反面或正面出現,美丑之間相互轉化以達到相應的藝術審美效果。方方的小說作品《出門尋死》,何漢晴作為社會普通婦女的代表,家人的冷漠讓她不堪重負,想通過走極端自殺的道路結束自己悲劇的一生。卻因為各種讓人無奈又啼笑皆非的巧合下仍然回到了那對她而言猶如地獄般的“家”繼續生活。尋死不成反被譏諷的過程中,含淚的歡笑是喜劇,更是悲劇。這種悲劇性的結局辛辣刺激的人們脆弱不堪的心靈涕泗橫流。那種沉重的情懷,傳達給我們的是在笑中帶淚里實現了自己的審美觀照,找到了自身的審美理想,獲得了特殊的審美感受,達到了最終的審美境界的升華。
3.喜劇中悲劇性融合的原因。值得人反復品味的審美狀態,是從社會上的悲劇出發尋找喜劇形式的表現方式。將戲謔、倒錯、乖訛相融合,美與丑之間相互轉化,崇高的壯美與可笑的滑稽相襯托,構成新的審美形態。喜劇中悲劇性的融合順應了時代的發展,人們審美意識的逐漸提高,單純的悲劇或喜劇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審美欲望,新的審美特色已經出現,更加深刻地反映社會中的矛盾。我國的審美作品中關于悲、喜劇的融合沒有十分明確地規定,大部分作品下的審美狀態是混雜的。由于創作者和欣賞者不同的經歷、知識儲備、涵養等有所區別,在創作和欣賞時對悲與喜的感受也會有所不同。
悲劇作為一種崇高的美,審美觀照更多的在壓抑的痛苦中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勇于抗爭,不屈不撓的偉大品質等。詼諧輕快的喜劇有時以丑為美,更多的通過矛盾、乖訛、幽默、誤解、巧合等形式表現諷刺,以達到一定意義上的教育教化的目的。喜劇審美范疇下的悲劇因素形成的特殊的美感比喜劇更喜,比悲劇更悲,在笑聲中吞下苦澀的淚水,達到批判的目的。深化原本關于悲、喜劇美感研究方向的同時發展了審美心理在不同條件下的不同變化,在美學上來看具有重大意義。
注釋:
①楊辛,甘霖.美學原理新編[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242.
②康德.判斷力批判(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180.
③亞里士多德.詩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16).
④車爾尼雪夫斯基.美學論文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1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