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占文
摘 要:新民歌是傳統民歌和當今流行元素碰撞的產物。民歌的魅力在于它跨越了時間和地域代代相傳。而新民歌,在傳統民歌的基礎上注入現代時尚的元素而煥發著其獨特的魅力。
關鍵詞:新民歌?;傳統民歌?;產生;發展;關系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3-0086-01
隨著時代的進步,新民歌不斷推陳出新,作曲家們也在新的領域不斷尋求突破。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行個人演唱會,將中華民族意蘊深厚的民歌藝術帶入西方人的視野;“女子十二樂坊”在日本乃至亞洲受到熱烈追捧,這些現象都再次證明了中國民歌藝術強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近年來,在流行歌壇不斷出現新風格新音樂,“新 民歌”也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了一條屬于自己的發展路線。傳統民歌與流行元素的融合成為潮流,傳統民歌因為時尚的編配而煥發著新的魅力,新民歌也因為傳統民歌的底蘊而不再顯得蒼白和空洞。
一、中國民歌的風格特點
民歌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口頭創作、集體加工、口傳心授流傳下來的民間音樂形式。
1.中國的民歌和人民的社會生活密不可分。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民歌的創作者。民歌來源于勞動人民的社會實踐,為表達感情、表現愿望、傳達需求而創作。早期的勞動人民不識字也不懂譜,但他們在生活需要的驅使下用口口相傳的方式留下了珍貴的民歌作品。例如,《繡荷包》表現了少女對愛情的期盼和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川江船夫號子》表現了勞動者在勞動時的激情與豪邁;而《放風箏》則唱出了陽春三月姑娘們趁著大好春光踏青的愉快心情。自古以來,人民群眾通過吟唱民歌的方式來抒發情感,自然而真實。
2.民歌經過人民群眾的即興唱作、口耳相傳逐漸發展起來。民歌是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它的創作、演唱、傳唱的過程是不可分割的。民歌在傳唱中即興創作,在創作的過程中演唱、流傳。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傳統民歌的發展過程是自發而緩慢的。
二、中國新民歌的風格特點
新民歌的創作除了要扎根民間之外,其包裝和市場運作要向流行音樂看齊。近年來,流行音樂的創作開始借鑒傳統音樂的養分。如今當紅的流行歌手周杰倫、王力宏等都嘗試在流行音樂中加入“中國風”的元素,比如周杰倫的《青花瓷》、《千里之外》等作品,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由此可見,新民歌的創作也應該借助流行音樂中的養分,融入當下流行的、時尚的多種音樂元素,來接近和爭取當今主流的年輕一代。新元素的加入并不意味著全盤否定民歌特色,反之新元素的加入還是要為民歌服務。新民歌不管如何創新,都離不開民歌的魂,離不開扎根人民的民族本色。民歌在國內外音樂界的地位不容小覷,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民歌被關注的程度依然不及流行音樂。當前喜愛民歌的群體主要集中在中老年,年輕的聽眾則側重于流行音樂。民歌失去了年輕的聽眾,給未來民歌的發展敲響了警鐘:只有與時俱進,才不會被市場和社會所淘汰。
三、民歌、新民歌的區別與聯系
無論是民歌還是新民歌,中國的民歌要發展,必須立足于廣大人民的勞動與生活,民歌的創作與人民密不可分。民歌創作者和歌唱家必須深入群眾的生活,去發掘真正屬于人民群眾的音樂。同時,民歌與時代緊密相連,不同時代不同背景下的民歌,集中體現了那個時代的生活和特點,因此民歌的發展要符合時代,與時俱進。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每個時期的文化相互串聯在一起,音樂文化也一樣,因此新民歌的發展不能脫離中國的傳統民歌。新民歌根植于中國傳統民歌的沃土,富含本民族的音樂情感與民族氣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音樂,是這個民族生活習慣的集中展示,是由這個民族的文化決定的。
新民歌的發展趨勢應該體現多種風格,應該對傳統民歌進行突破。只有不斷革新,推陳出新,民歌才能取得更大的發展。不論是民族唱法、通俗唱法、還是民族與通俗相結合的唱法,只要是科學的唱法,就有無限發展的潛力。新民歌也呼喚不斷涌現的新人唱新作品,使新民歌真正活躍在大眾舞臺上。
四、新民歌存在的問題
雖然新民歌的出現以其新的面貌贏得人民群眾的喜愛,但由于其發展時間較短,新民歌仍然有許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傳統民歌與流行元素的結合,需要在兩者之間尋求一個平衡。在其發展過程中,容易出現失衡的現象,具體表現為:流行元素過多,而失去民歌獨有的韻味。這就要求作曲家和演唱者不斷汲取傳統民歌中的養分,將其精華進行融會貫通。“新民歌”這一新的表現風格,在發展中不斷演變,在實踐中不斷接受時光的洗禮。
五、結語
綜上所述,新民歌的出現是對傳統民歌的沖擊,是革新,也是發展。新民歌作為中國音樂發展衍生的新事物,它的出現豐富了人們的視野和聽覺,也翻新了人們對民歌的認識。作為音樂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處理好傳統民歌與新民歌之間的關系,既要傳承民族音樂,向學生展示民歌的魅力,又要承認新民歌的確引領著民族音樂的發展方向。我們要對新民歌始終保持客觀的認識,相信新民歌的明天會更加燦爛。
參考文獻:
[1]朱紅.民歌“新”韻探源[M].上海:《音樂》少年兒童出版社,1991.
[2]王冼平.民歌·中國[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8.
[3]吳岫明.中國民歌賞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