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啟星
【摘要】詞語教學不是簡單的詞義解析,也不是單純為了掃除閱讀障礙而為之。當我們把握時機、重視方法,詞語教學必將豐潤起來,詞語的“生命”也會得到釋放,開出美麗的花兒來。
【關鍵詞】詞語教學;效率;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常言道:“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詞語的重要性顯而易見,它是文章最為基礎的細胞。在語文中,每一個詞語都充滿著張力、飽含著想象力、煥發著生命活力。它們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獨體,因為遣詞造句間無不流露作者的思想與情感。關注詞語的本義以及詞語背后那一份細膩的情感甚至是一種深邃的觀念,能為學生思維的拓展提供發展空間,這也是學生語言積累和發展的良好依托。
然而審視當前的詞語教學,很多方面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竭力回避或教得一絲不茍的現象太多了。照搬參考書或者字典對詞語的解釋,把生硬的理解用生硬的方式告訴學生,這樣的詞語教學顯然是缺乏生命活力的。這不僅束縛了詞語的生命力,同時也絆住了學生的思維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做好詞語教學,釋放詞語的生命活力呢?本文結合課堂教學實際,進行了較為淺顯的探索和思考。
二、把握時機,提高效率
(一)掃除障礙,突出教學
對于那些會造成閱讀障礙的詞語,我們可以在上課之初就加以解決,幫助學生掃除“攔路虎”。對于事物名稱、科學術語、方言名詞等,學生因年齡、知識等因素的限制較難感知,而且這類詞脫離課文內容也可以講清楚,所以就沒有必要結合課文進行講解。比如學生對于一些外國人名和地名比較陌生,讀起來會覺得既拗口又難讀,有時甚至覺得滑稽好笑。
在《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一文中出現了許多表示人名、地名的詞語,如維瓦斯河、華沙、埃斯內爾、路德維卡等,這些詞我們可以在深入學習課文之前、自讀課文之后,讓學生反復讀,多讀幾次也就覺得很自然了。這樣避免了尷尬情況的發生,破壞課堂的氣氛,影響課堂效果。
對于一些比較難講的詞和成語,如《鄭成功》一文中出現的一些四字詞語:慷慨激昂、橫行霸道、負隅頑抗。不妨讓學生做好預習工作,如通過查字典,我們可以了解“負隅頑抗”的意思。借助工具書理解詞語的基本含義,這樣可以避免花過多的時間去解詞,影響對全篇內容的理解。然后再結合文中具體的語境,進一步領會到“負隅頑抗”在課文中指的是荷蘭侵略者憑借高大堅固的鐵甲艦和大炮頑固抵抗鄭軍官兵。
(二)隨文教學,還原本色
薛法根認為:“詞語只有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在具體的故事情節中才具有豐富而恰當的含義,才有生命的活力,才是積極和充滿生活氣息的,才是有血有肉的。”所以,在理解具體的句子、段落、篇章的基礎上進一步把握詞義,把詞語教學貫穿于精讀文本的過程中,在具體語境的品味中,對一些重點詞語進行理解,這樣更有利于學生深刻地感受文章所含的感情,對詞語的理解更加透徹,同時也還原了詞語本身的生命特色。
他在《半截蠟燭》中的字詞教學出示了詞組“秘密 絕密 絕妙”“危機 厄運”“從容 鎮定”,并組織學生朗讀。引導學生聯系課文內容解釋“絕妙、危機、厄運”等詞語的意思。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交流并做出總結。“絕妙”:是指伯諾德夫人把絕密情報隱藏在一個小金屬管插入半截蠟燭中,燭臺擺在顯眼的桌子上,騙過了敵人,妙在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令敵人意想不到。“危機”:指的是德國軍官點燃了蠟燭,萬一燒到金屬管處就會自動熄滅,秘密會暴露,情報就會受到威脅。“厄運”:就是蠟燭很快燒到金屬管處,就會自動熄滅,秘密就暴露了,他們一家三口的生命也許就要結束了。
(三)鞏固練習,舉一反三
為了準確掌握并恰當運用某個詞語,學生必須經過一個由理解到運用,不斷把知識轉化為技能的反復過程。因此,詞語練習的目的不僅僅是加深理解,更重要的是學會運用。理解詞語的意思僅僅是詞語教學目的的一個方面,而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運用詞語的能力。
根據詞語練習的目的,可以分為兩類練習:一類是基本練習,如解詞、辨詞等。此類練習,主要為加深理解,夯實基礎。第二類是綜合運用練習,如填詞、在句子中辨詞、用上某些詞語寫文章的片斷等。此類練習的主要目的是拓展運用。
例如對于《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一文的詞語練習,先把詞語補充完整,再解釋所填的字。
與世長(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悲憤欲(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彌留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 )熱血: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馳而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過這一環節的詞語鞏固訓練,學生不僅準確掌握了字詞,而且也理解了重點字以及整個詞語的意思。在基本練習的基礎上,可以進一步展開綜合運用的練習,用“悲憤欲絕”等詞語造句,對于詞語的運用則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詞語的理解,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三、重視方法,釋放“生命”
(一)直觀感受,賦予意境
語文教學中幻燈片的使用可以為學生提供真實、直觀的感受。那些難以通過語言描述來解釋清楚的詞語,通過呈現相關的圖片,一目了然,可以讓學生快速鎖定并把握詞語的內涵。
如《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中有許多描寫景物的詞語:“深邃的藍天”“凝滯的云團”“鐵鑄一樣的青山”“赭紅色起伏的原地”。很多學生對高原的景物比較陌生,對“深邃、凝滯、鐵鑄、赭紅色”這些詞語也很少接觸。因此,在實際教學中以幻燈片的形式創設情境,展示相對應的圖片,通過直觀感受的方式,引導學生理解詞語并展開豐富的想象。教師順勢追問:讀了這些詞語,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學生暢所欲言,教師相機引導學生帶著這樣的感受,讀詞語所在的句子。endprint
直觀的感受、直白的理解、閉目的想象、感情的朗讀,此時,學生已經完全沉浸在這美妙的景色之中,詞語的理解與創設的情境以及文章的意境已悄然緊密聯系在一起了。
(二)巧抓風格,分類教學
當對詞語進行仔細分析之后就發現,它們是有一定特點的。我們可以根據詞語的特質進行分類教學。
按照課文層次對詞語進行分類教學,如在《小露珠》一文的詞語教學中,將詞語分為四組。
第一組:
夜幕降臨 爬 滾 黃豆粒 (形成過程)
第二組:
鉆石 水晶 珍珠 (動物喜歡)
第三組:
俊俏 帶珠寶 生機勃勃 (裝點植物)
第四組:
一股熱氣 襲來 吹奏樂曲 (消失過程)
這四組詞語理清了課文的層次——小露珠形成過程、動物喜歡小露珠、小露珠裝點植物、小露珠消失過程。通過這樣的分類,不僅完成了詞語教學,而且可以幫助學生梳理文序,達到一舉兩得的良好效果。
我們還可以按照詞語本身所具有的感情色彩進行詞語分類教學。如《鄭成功》一文的詞語教學,教師出示詞語,引導學生自讀詞語,結合課前預習情況,說說這些詞語的意思。在交流詞義的基礎上,教師引出褒義詞、貶義詞這兩個概念,引導學生將詞語分成兩組:
第一組:
慷慨激昂 喜出望外 載歌載舞 (褒義詞)
第二組:
橫行霸道 驚恐萬狀 負隅頑抗 (貶義詞)
這樣兩組詞語的教學,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抓住詞語本身的感情色彩來理解詞語,而且在文本學習過程中,學生更容易感受到對民族英雄鄭成功的欽佩之情以及對荷蘭侵略者那種“恨透了”的情感。
在學習《姥姥的剪紙》中的“我是個出名的調皮蛋,經常變著花樣刁難姥姥”一句,引導學生理解“調皮蛋”“刁難”詞語。因為之前學生腦海中已經有褒義詞和貶義詞的概念,可先讓學生說說詞語本身的意思,顯然按原意這兩個詞語屬于貶義詞。再讓學生聯系上下文,說說還是貶義詞嗎?學生不難說出不是貶義詞,是為了表現“我”的調皮可愛。教師可以適當引出“貶詞褒用”這一概念。
每一個詞語都有自己的風格,因此,我們教學的方法也不同。有的是按課文層次來分類,有的是按詞性來分類,有的是按詞語包含的感情色彩來分類……當然它們都是緊緊圍繞著課文來展開的,抓住風格,將詞語分門別類,使學生腦中一下子涌現的大量詞語也不再混沌一片。
四、結語
綜上所述,詞語教學不是簡單的詞義解析,也不是單純為了掃除閱讀障礙而為之。當我們把握時機、重視方法,詞語教學必將豐潤起來,詞語的“生命”也會得到釋放,開出美麗的花兒來。
(編輯:龍賢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