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摘要】語文課程具有人文性和高度生活化的特點,語文教師在意識到這一點之后,應從教學內容的拓展、教學手段的優化、教學方法的趣化等這三個方面去上好一節語文課。
【關鍵詞】大語文;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美國教育家華特說:“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處處有語文。當前,“大語文教育”的教學理念已越來越深入人心。所謂“大語文教育”,其核心觀念是“確認語文教育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和契合”。語文課程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如此息息相關,在語文課堂上,我們何不結合這一特點,最大限度地發揮出這門課程的魅力呢?
長久以來,語文課囿于應試教育的功利化,過分地強調了作為語言文字的工具化特征,而忽略了它作為民族文化文學所具有的人文性。但是在中等職業教育階段,語文課程反而可以卸去沉重的考試枷鎖,在課堂上展現它最本真最多彩的一面。因此,中等職業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學,可以打破固有的教學模式,“于無法之中取法”,老師可以和學生,一起徜徉在傳統文化的殿堂里,一起沉醉于有聲有色的美文篇章里,一起獲得至真至美至善的心靈洗禮。下面,我就從幾個方面探討如何將“語文”還給生活。
一、教學內容的拓展——有形的教材與無形的“教材”
中等職業學校所采用的語文教材各不相同,但選入教材的課文均為一時之選,難度相較于普通高中較小,體現出了以就業為導向和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及綜合職業能力的教學目標。教師在備課時,需要下功夫備好教材,詳究每一篇課文所蘊含著的時代風云;深挖每一位作者的身世經歷、情感、人格,于“潤物細無聲”中讓學生看見歷史,看見時代,感受到為人處世的點滴道理,自然而然地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國家規劃新教材——《語文(基礎模塊)》為例,在講到美國作家奧爾多·利奧波德的《像山那樣思考》這篇課文時,說到狼的滅絕、山的荒蕪,我拋出了年初老虎咬死翻墻游客的話題,學生也熱情地參加了討論,甚至就不同的立場展開了辯論。在這一過程中,他們既認真地思考人類與其他物種以及大自然之間的關系,也提高了自己的邏輯思維和口頭表達能力,更極大地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自愿投入到了課堂學習中去。
課本上的教材是有限的,生活中的語文教材隨處可見,報紙雜志、電視網絡……語文學習始于課堂上的45分鐘,終于江河大海,漫漫前路。作為學生的引導者,教師要時刻保持對外界資訊的敏銳度,拓展自己的閱讀面和視野,并且能夠幫助學生篩選精品的人文類節目,使學生在課外接受更廣泛的語文教育。
二、教學手段的優化——互聯網資源的利用
隨著時代的進步,課堂教學如果還停留在一支粉筆、一塊黑板板書的過去,不僅教師容易產生疲勞感,學生也會對千篇一律的講解感到厭煩。當然有學問、有口才的語文教師不在此列,但如果是才華滔滔的教師,再配以先進的教學儀器,豐富多彩的多媒體資源,是否更加如虎添翼呢?
語文是和文學有關的藝術。它和審美有關,在上《畫里陰晴》這篇課文時,我用PPT給學生展示中國古典畫作,讓學生自己去領會 “畫中有詩”;它和音樂有關,在上《琵琶行》這篇課文之前,我給學生播放了一曲古典琵琶樂,讓學生更好地融入白居易的情境里去;它也和電影、話劇等各種藝術形式有關,在上《雷雨》(節選)時,我為學生播放了一段全明星版《雷雨》話劇,學生從演員的表演中更容易地找到戲劇矛盾,體會人物臺詞中的個性。“大語文”壯哉美哉!借助互聯網這扇窗口,用多媒體的形式更加直觀、生動地再現這門藝術,使課堂跨越時空的限制,讓學生飛翔在詩意的天空。
三、教學方法的趣化——主動體驗、合作探究與綜合實踐活動
“教育本身就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它不應該是填鴨式的,教師的講解當然必不可少,可是我們什么時候都不應該忘記:“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是為了“不教”。所以,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同樣重要。在中職語文學習中,圍繞教學目標,設置不同的職業情境或者日常交流的情境,請學生上臺表演,可以極大地提高他們的積極性,也提高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
在之前的學習生活中,中職生普遍學習成績較差,在課堂上往往不敢回答老師的問題,但互相之間卻愿意彼此交流、分享。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設置一些與教學目標有關的較為淺顯的問題,給學生分為幾個學習小組,共同思考、討論、得出答案。這也是為了他們今后走上工作崗位有更好的合作意識做好準備。
而對于中職學生普遍比較畏難的寫作,教師可以把課堂開展到校園中的其他角落中去,比如在講授“寫作——寫景狀物”這一課時,我就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引導學生轉換觀察視角,用語言描述出所見,當走到校園里的一塊草坪,草坪上的幾棵桃樹花開正好,我請學生把眼睛當鏡頭,按照一定的順序去觀察、描繪桃花的嬌態,雖然學生的詞匯量有限,但寫作最重要的不就是真實嗎?一系列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使得語文課堂變得豐富多彩,學生和老師一起感受著語文學習的快樂。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作為一名普通的語文老師,這僅僅是我對于上好一節語文課的一點淺見,要學習的東西還有太多太多,但是我對語文有信心!就讓語文教育真正回到生活中去吧!讓教育變成春天的一縷微風、夏天的一場酣雨、秋天的一片麥田、冬天的一場大雪,愿我們永遠在路上——遇見“它”!
參考文獻
[1]張孝純.“大語文教育”芻議[C]//語文教學改革[M].北京:中國盲文出版社,1986.
[2]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出版社,1991.
[3]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科學教育出版社,1980.
(編輯:陳岑)endprint